PICC管在NICU重度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12-01-24 02:04詹鑫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6期
关键词:头端右心房上肢

詹鑫

PICC管在NICU重度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詹鑫

神经外科重度意识障碍患者颅内大多合并脑水肿,需长期应用高渗脱水剂,需要长期静脉注射营养液,需及时测量中心静脉压保持血液动力学平衡,我科自2007年5月至

2012年5月针对以上情况对169例重度脑外伤患者成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抢救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PICC置管的穿刺方法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9例患者,男93例,女73例,年龄18~68岁,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1例,高血压脑出血49例,重度脑积水27例,颅内肿瘤39例,大面积脑梗死33例。平均置管时间39 d,拔管后均做管前端细菌培养,其结果均为阴性。

1.2 方法 采用PICC选用美国B-D公司(BD First PICC,BD infusion therapy system Inc,USA)生产的 PICC穿刺包,管型号为4F。患者仰卧位,拟穿刺上肢外展90°。可选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为穿刺血管,皮尺测量所需长度: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置入前修剪BD导管至预测长度。步骤:0.5%碘伏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常规铺无菌治疗巾及孔巾,建立无菌区。应用PICC管自带的穿刺针穿刺静脉,确认针孔全部进入血管后送入导入鞘。左手固定导入鞘,右手持镊子送导管。导管进入15 cm时此时将患者的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导管已置人预计的深度,然后退出导引套管,再接肝素帽及输液装置,用蝶型夹固定导管后覆盖10 cm×20 cm无菌透明敷贴。术毕,经X线拍片或心脏超声确认,导管顶端达上腔静脉的下1/3处,临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为最佳。

2 注意事项

2.1 切导管时不要切到导丝,导丝将损害导管,甚至造成穿刺过程中医源性静脉损伤。送管如遇困难,表明静脉有阻塞或导管位置有误,不可强行送管。每日输液前后给予生理盐水20 ml冲管。用小注射器可使导管发生破裂,禁止使用小于10 ml的注射器。严禁PICC导管用于血管造影中的高压注射,否则可能破裂。封管时必须使用正压封管技术。

2.2 如有出血应立即压迫穿刺处10~15 min,3 d内尽量减少屈肘动作。置管术后24~72 h更换贴膜一次,以后穿刺处无异常,每周更换贴膜及更换接头一次,并记录跟换日期和时间。

2.3 测量并记录上臂周长。如周长增加2 cm以上,则提示可能出现静脉炎,应加强观察并通知医生。

2.4 防止导管阻塞:避免在穿刺侧上肢加压包扎,勿使穿刺侧过度弯曲,避免在穿刺侧上肢测血压;输液时注意晶胶体交替,速度不可过慢,若<50滴/min,应注意有无导管的堵塞。发现输液不畅,可用注射器回抽,不可强行冲管,可利用负压将尿激酶5000 U/m l稀释液 1 m l注入导管,保留 15 min,然后用抽吸的方法见静脉回血通畅即可。导管脱出:部分脱出应予重新消毒固定,不可将导管消毒后原位送回,并作好标记。导管断裂:应立即用无菌止血钳夹紧近皮肤入口处导管,防止空气栓塞及导管滑入血管内,必要时用止血带扎住上臂较高部位,患肢制动,行静脉切开取出导管。

3 结果

本组169例患者,右侧路经126例,左侧43例。贵要静脉126例,正中静脉25例,头静脉18例。导管位置均经X线摄片或心脏超声证实。均为一次性穿刺成功。留管最短8 d,最长132 d。其中发生静脉炎12例,堵管6例,经处理后正常。无局部感染、导管飘移、过敏等并发症。

4 讨论

4.1 PICC对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意义 我们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小于8分的患者称为重度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外科重度意识障碍患者病因大多由于重型颅脑损伤、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重度脑积水、占位效应明显的肿瘤等原因造成。

重度昏迷患者,颅内大多合并脑水肿,短期内难以消除,需长期应用高渗脱水剂甘露醇加重了外周静脉的损伤。输人大量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造成严重的无菌性静脉炎,以及静脉穿刺困难。反复的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应用PICC导管,有效的避免了反复穿刺。由于PICC导管头端位于血流量较大的中心静脉内,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时可以迅速的稀释高浓度的药液对血管的刺激,从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

[1]雷琤,张汝攒,廖英,等.不同开口类型PICC与CVC导管同时测量中心静脉压影响因素及护理.河北医药,2011,33(2).309-310.

[2]Kearns PJ,Coleman S,Wehner JH.Complications of long arm catheters:A randomed trialof central vs peripheral tip location.JParenter Enteral Nutr,1996,20:20-24.

[3]Andrew R,Forauer MD,Marc Alonzo.Change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tip position with abduction and adductio of the upper extremity.JVIR,2000,11:1315-1318.

[4]冯毕龙,姚述远,周素军,等.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6-28.

475000 河南大学附属淮河医院ICU

重度昏迷患者病情危重,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静脉注射营养液;大部分的静脉营养液都是大分子高渗透压的状态,类似于静脉点滴甘露醇的原理,此类药物更适合在中心静脉内通过PICC置管使用。

由于脱水药物的应用、气管切开、各种颅内损伤导致的患者自身下丘脑垂体ADH(Anti Diuretic Hormone,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分泌不足等情况,导致患者血容量经常迅速变化,需及时测量中心静脉压保持血液动力学平衡,我们认为针对以上情况应用PICC置管可以随时监测CVP是成功抢救患者的重要环节。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可以测定CVP的PICC必须是前段开口式导管而非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导管,虽然三向瓣膜式导管有防止血液逆流降低堵管风险的优点,但是据雷琤等[1]的研究它是无法准确测定CVP的。

4.2 在PICC置管操作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PICC导管尖端的最佳位置:是上腔静脉的中下1/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上3~4 cm,下腔静脉膈肌以上部分,不能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之所以以此为最佳位置在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可使从导管输注体内的液体被快速的稀释,减轻高浓度、高渗性、高刺激性液体对血管壁的损伤;同时在此位置由于血流量大药液稀释快,PICC导管形成涡流的可能性小,导管于血管壁的机械性接触较小,减少了血管内皮损伤从而血栓的发生率较低。研究证明[2]PICC置管后外周血管发生血栓的几率远远高于中心静脉形成血栓的几率(61%,16%)。国外研究表明[3]:上肢从内收位到外展90°时,大多数导管尖端平均向上移动21 mm,且右侧置管较左侧移动度更大,只有少数向下移动。所以导管尖端到右心房必须有3~4 cm的空间,否则上肢活动后导管尖端可能会探入右心房引发心律失常。

控制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的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时,第一种方法:可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ECG)来指导导管的放置,它可精确的监测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导管尖端的位置。PICC头端所处的血管部位与该部位所记录到的腔内心电图P波的振幅形态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来指导置管操作和导管头端定位。当导管头端进入SVC(上腔静脉)时,其P波振幅突然出现显著增高,平均较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增高3.6(3~12)倍。因此,如果旨管过程中P波振幅显著增高,提示导管头端已进入正确的中心静脉部位[4]。第二种方法:PICC导管本身在X线下显影,一般可通过X线检查来确定其位置。第三种方法:可以使用心脏彩超定位导管位置。由于置管患者每周常规的胸片检查,从成本-效益上分析,采用X线检查更经济。但如果定位不清时,一定要用心脏彩超或者ECG来重新检查。

4.3 PICC的日常维护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为:堵管、出血、断裂、感染、脱出、具体处理方法参见上文注意事项部分。

4.4 总结 应用PICC导管,有效的避免了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长期输注刺激性药。PICC管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PICC管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经前端开口式PICC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为正确的输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但是PICC置管作为有创操作,其并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在于,规范的PICC置入操作;PICC的精确定位;以及日常规范的PICC维护。

猜你喜欢
头端右心房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右心房憩室1例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体位改变时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导管头端位置变化及影响因素
水下作业工具快速换接装置对接容差性研究与仿真分析∗
纱条中纤维排列状态与纱条不匀的关系
三维超声及组织速度向量技术对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患者的右心房收缩同步性的评估
ECG/胸片在早产儿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界嵴1例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