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会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探析

2012-01-28 01:40王东昱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工会组织劳动者工会

王东昱 刘 彤

工会作为一种组织并不是古来有之,而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确立出现的一种以劳工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工会成立初期并未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承认,甚至会遭到镇压;但是随着工会力量的增强和经济政治民主的发展,工会拥有了更大的代表劳动者与雇主开展谈判的影响力,各国政府和雇主也改变策略做出让步。19世纪末期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个《工会法》,后来又公布了《企业主和工人法》,资方开始认可工会为订立集体协议的谈判伙伴,工会地位逐渐得到法律上的承认。

在我国,随着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我国的工人阶级建立了革命的现代工会,并在中共的领导下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之后,工会作为新生政权的重要组织,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也开始了对外交往工作。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工联亚澳工会代表会议,成为工会国际工作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对于国际工运研究的开始。但是,当时国际工运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苏联的工会理论和实践,对于西方国家的工会理论基本没有触及。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工会主要领导人受到所谓“工团主义”和“经济主义”的错误批判,西方的工会理论更是遭到全面否定,几乎没人对其加以关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的正常工作秩序遭到破坏,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陷入停滞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工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这种情况下,如何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如何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被越来越多的工会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所重视。对西方工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逐渐展开。1981年,应德国五金工会邀请,中国工会第一次向西方国家派出了考察组,一些学术研究机构也举办了“苏联东欧改革与工会”、“西方国家—劳动关系”等学术研讨会。198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部创办了《国际工运》双月刊杂志,许多关于西方工会的研究成果得以公开发表,虽然《国际工运》从1988年起并入《工运研究》成为其中的一个栏目,但是对西方工会研究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很多学者在注重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对西方工会理论的研究。常凯主编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 劳权》(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和孙中范主编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工会理论纲要与述评》(人民出版社,1997年)都编撰了专门章节介绍西方工会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研究劳动关系问题的过程中借鉴西方工会理论的成果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研究西方工会理论发展也出现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分析回顾我国对于西方工会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存在着两种状况:一是很多研究还是基础性的知识介绍,对如何借鉴西方工会理论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少有涉及;二是一些学者仅是关注某种西方理论,简单地套用到中国工会实践中。如有学者以社会法团主义的概念来分析中国工会转型问题①参见王向民:《工人成熟与社会法团主义:中国工会转型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4期。等,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性质和中国具体国情。

笔者认为,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其发展轨迹因实际情况的差异也并不完全一致,工会理论的发展也在“通过集合劳动者的力量来实现限制劳动力可替代性的目标”②〔德〕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张俊华主编:《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中国 韩国 德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页。的共同目标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例如在对工会的定义方面,西方经典工会理论家悉德尼·韦伯和阿德丽丝·韦伯夫妇在《英国工会史》一书中把工会定义为“是由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性组织”③〔英〕韦伯夫妇著,陈建民译:《英国工会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页。。这个定义强调了工会组织的连续性及其成员构成。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从工会的职能、作用和活动方式对工会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如詹姆斯·坎尼森强调对工会的职能描述,认为“工会是工人的垄断性组织,它使个体劳动者能够相互补充。由于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依附于雇主,因此,工会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工人在与雇主谈判时的力量”④James Cunnsion,Labor Organization,London,New York[etc],Sirl.Pitman&Sons,1930,p.53.。马克·凡·德沃尔则提出“工会是雇员建立起来的协会,通过集体谈判改善雇员的工作条件,提高雇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⑤Mark van De Vall,Labor Organization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2010,p.73.等等。因此,有必要对西方国家的工会理论进行一个脉络式的梳理,综合分析不同门派理论的有益之处,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认清规律,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简单片面的理解而造成方向性错误。

一、西方工会理论发展概述

西方对于劳动关系和工人组织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斯密认为工人和老板在工资分配上存在矛盾,两者都会组织起来,老板的组织会压迫工人组织降低工资。相对而言,工人与老板相比经济上处于劣势,所以工人组织的活动往往具有暴力性。所以,斯密提倡自由竞争以促进劳资之间合理的收入分配,劳动者要拥有劳动所有权⑥〔美〕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等译:《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08页。。斯密所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关于劳动和分工的论述,对西方的劳工运动理论影响深远。

斯密之后,西方从事工会理论研究的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如马克思、恩格斯、韦伯夫妇等;二是相关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产业关系学家,如康门斯、波尔曼、邓洛普、弗兰德曼等。虽然不同学科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但对于西方工会问题的研究主要都围绕着劳动关系领域这一核心展开,并通过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将劳工史、工运史置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并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对劳动者、用人方以及工会组织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西方工会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劳资关系的演变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特征的变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分为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阶段。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工会理论

1.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工会理论

在这个时期,资本家压榨劳动者非常严重,西欧各国工人的反抗斗争非常强烈,工会组织遭到政府的镇压或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的工人运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于斯密的以阶级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的劳资关系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同资本家的对立,并通过对19世纪中期劳动关系的动态分析,提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理论。《资本论》是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的深刻表述,在某种意义上,《资本论》讲的就是劳动者和资本拥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马克思在1848年的《共产主义宣言》中表明了他的观点:有组织的劳动者会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和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论述工会的著作,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大部分工会已经产生。马克思、恩格斯不但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悲惨的生活景况,而且亲身参加了工人运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反映了他对工人的生产与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理论有着鲜明的实践性、阶级性、时代性与科学性。马克思的理论影响到了很多国家。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到二战发生以前,许多国家的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阶级界限和劳资阵营对峙分明,劳动关系在冲突、斗争、妥协中维系和发展。

2.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阶段的工会理论

在这个时期,阶级对抗和阶级冲突依旧存在,但是迫于工会运动的强大压力,工会组织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法律认可,劳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继马克思之后,德国早期工会运动领导者拉萨尔也认识到: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的劳工运动主要是由于阶级斗争引起的。但是,在这个阶段最具影响力的工会理论还是来自英国费边社的理论家和领导人韦伯夫妇,并成为西方工会理论发展之滥觞。韦伯夫妇对劳动关系和工人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看到了工会力量增强这一变化,希望把当时盛行的代议制民主原则扩大到产业范围中,并于1894年和1897年先后发表了《工会主义的历史》《产业民主》两部专著,因而被称为西方工会理论的先驱。韦伯夫妇关于工会的理论被称为“产业民主理论”,在政治上主张工人必须与雇主平等相待,在经济上主张工人运动要使工人摆脱因就业等问题而不得不进行的竞争,消除个体工人对雇主的被动、仆从状态。这种理论认为,工会运动达到经济目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控制对劳动力的供应,二是统一工资水平。这种理论还认为,只要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还存在,工人运动就必然存在,而工会在解决因此引起的一切问题中具有独特的职能。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不同,认为劳资冲突无需通过革命手段解决,而可通过“集体交涉”达到权利均衡来解决。他们一方面主张产业民主化,另一方面也认同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可以共存。韦伯夫妇关于国有和私营企业可以共存的观点,长期影响了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国有化及混合经济的形成,而且“集体交涉”理论更是现代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理论渊源。

3.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20年代末30代初经济危机时期的工会理论

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出现,因此劳动关系虽然仍矛盾尖锐,但是西方国家政府对于劳资矛盾的调节也得到了发展。产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机制开始兴起。这种状况下,美国的约翰·R.康门斯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应运而生。康门斯的学说被称为制度的“社会法律学派”。康门斯认为,劳动关系双方的冲突源于经济利益的对立,社会应该建立制度规则来缓解矛盾冲突,其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最主要的就是建立法律制度,劳动关系双方的分歧不是广泛存在的,冲突可以通过制定规范来加以制约,即劳资双方通过谈判妥协可以达到合作。康门斯的观点受到了韦伯夫妇思想的影响,认为劳动者的反抗并非具有阶级意识,而是因为与雇主既背离又合作的工资意识。在他192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工会是帮助产业民主化的一种自由力量,而不是暴政和垄断的承受者①〔美〕约韩·R.康门斯著,田松青译:《集体行动的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康门斯的制度学派观点在西方具有很深的影响,很多工会理论的观点都受到了该理论的影响。而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是以美国学者塞立格·波尔曼为代表提出的理论——工作意识理论,也叫匮乏意识理论。这是一种在美国影响较大的工会理论。波尔曼的研究出发点有所不同。他认为,工人已经意识到工作机会的缺乏,因而成立工会,在工会成员之间分享工作机会的信息,来抵御失业的风险。工会主要关注的是工人的工作利益和分配利益。这种理论认为由于美国的资本主义抵抗力量很强大,同时工会的“智力”程度很高,使得知识分子对工会运动的影响非常小。波尔曼在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中引入了韦伯夫妇的理论方法,认为美国的工会是一种保守的、实用主义的、商务类型的工会。如果其他国家的情形与美国相反,便会出现更为革命的工会运动②Selig Perlman,A History of Trade Union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Bibbiolife Press,2010,p.21.。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工会理论

1.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利益一致的劳动关系取代了利益冲突的劳动关系,而西方国家也随着工业民主思想的建立,在内部形成一种改良思潮,劳资双方的冲突逐渐减弱,甚至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和平衡。劳动关系也随着劳动立法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普及而逐渐构建成一种法律形式的平等契约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主动参与力量增强,并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资方与劳方之间形成了利益协调性的劳动关系,集团谈判和集体合同是构成利益协调性劳动关系的基本实现形式,健全而独立的工会组织以及企业内部决策的民主化是工人参与权利的有效保证。在这种背景下,工会理论研究更加侧重于工会、资方和政府三方地位的研究,这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邓洛普和桑德沃理论模型。

美国的约翰·邓洛普对于劳动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劳动关系的相关团体:劳动者和劳动者组织、雇主和雇主组织以及政府三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方之间建立一种规则和程序,确保三方的地位平等;集体谈判是劳动关系协调的基础,是转变冲突的一个规则过程。邓洛普的三方思想,符合西方社会的流行看法,因此对战后西方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邓洛普1944年撰写的《工会背景下的工资决定》一书,建立了一种理论模型认为:工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目的是使其成员工资最大化或者劳动涉及的综合体最大化。以往的理论一向都把工会放在从属的地位,但是邓洛普前所未有地提出工会与资方、政府处于平等地位,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受西方各国劳动者和工会的欢迎并被广泛接受,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工会理论。英国以阿兰·弗兰德斯和克莱格为代表的“牛津学派”发展了邓洛普的理论。

1987年美国学者桑德沃受邓洛普理论模型的启示,出版了《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一书,提出了企业劳动关系分析的理论模型。桑德沃认为,外部环境、工作场所和个人因素构成了企业劳动关系及其运作中导致工作紧张冲突的三个要素;解决劳动关系紧张依赖于雇主和劳动者撤出以及工会运动。工会参与解决劳动关系冲突的基本手段是集体谈判。集体谈判的内容包括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等;工会同雇主或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集体谈判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和有关协议,达到改善工作环境或工作待遇的认同,并进而推动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外部环境的正向变化又反过来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①Marcus H.Sandver,Labor relations:process and outcomes,Little Brown Press,1987,p.12,p.49,p.201.桑德沃理论的理论模型是一种多因素解释模型,把可能影响劳动关系的各种因素都包含在模型之内。虽然在这个模型中也考虑了外部环境因素,但事实上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远超于桑德沃的模型设计。同时,桑德沃对于劳动关系的处理也略显单一,只考虑到了冲突的解决,而忽视了劳动关系还有合作的一面。工会的参与、民主协议同样也可以促进劳动关系、达到合作的目的。

在邓洛普之后对劳动关系理论有重大发展的,还有策略选择理论及其代表人物托马斯·寇肯。寇肯等人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中详细阐述了其理论模型,其中包括外部环境、价值观、战略行动、历史和现在的结构、公司层次的产业关系的制度结构和业绩产出等六个部分。环境因素影响组织的运作,组织也因环境的变迁而适应变化。如果雇主能利用民主沟通、协商劳资之间的共同利益,主动满足劳动者或者工会的需求,那么工会组织就会作用有限,工人运动也会趋于减弱。②〔美〕托马斯·寇肯著,朱飞、王侃译:《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2—33页。

2.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工会理论

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受经济停滞、膨胀加速的影响,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其特征是推行货币主义政策,限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非国有化,大力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即“在没有货币因素的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所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在弗里德曼看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会有“非自愿失业”,如果有失业的话,也只是“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在类似的理论指导下,西方各国的新自由主义政府在80年代对工会和工会运动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受此影响,西方工会运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低潮。

在新自由主义横行的背景下,西方的学者和工会领导人提出了一些改革的主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超越集体主义的工会运动”和“战略工联主义”。“超越集体主义的工会运动”最初由英国职工大会总书记蒙克斯提出,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超越过去狭隘的党派利益,调整与政党的关系,以改变过去完全依赖于某一政党来实现工会目标的做法;二是调整与会员的关系,放弃过去坚持的全员会员制,即企业所有雇用的工人必须是工会会员或经工会准许的工会会员,从而扩大工会组织的群众基础;三是超越传统的工会只关注财富分配过程的做法,工会应日益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关注生产领域的情况。“战略工联主义”是近年来一些欧洲学者根据越来越多的工会实践而提出的,主张工会应在社会上树立一种负责的、超出狭隘劳动关系领域的公众形象。在斗争目标上强调工人的经济社会要求同时,要关心企业生产、经济发展和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竞争方式上,要求更多地行驶参与职能,参与经济政策和涉及劳动者利益的政策的讨论和制定,要求发展“社会伙伴关系”,同政府和雇主采取协商的方式。

自2008年起,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的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的主张被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重新注意到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工之间问题的论述。瑞士银行资深经济顾问乔治·马格努斯说道:“对于要努力理解金融恐慌、各种抗议和其他影响世界的种种决策者来说,研读一下早就离世的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著作大有好处。”①《卡尔·马克思能挽救资本主义吗?》,(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报》2011年8月29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11年9月2日。第十二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发表的《茨瓦尼宣言》也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性质并取得共识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②刘春元:《第十二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评析》,《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西方各国工会组织也逐渐调整政策重新扩大影响。在欧洲,针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紧缩方案、养老金政策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等内容,英国、法国、希腊等国家多次爆发大规模的罢工行动。在美国,工会通过基层组织会号召会员及其家属将选票投给工会认可的对象。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能够成为“黑马”胜出,工会的动员力量不可低估。同时,工会控制的养老基金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主力,取代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成为最大的机构投资人。工会通过养老基金的运作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决策,例如威胁让工会养老基金抛售那些违背工会意愿公司的股票,向公司董事会施加压力。当然也应看到,工会策略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挑战,甚至又产生了可能由草根组织演变为精英人士操纵的利益集团从而丧失群众代表性的危险。

二、西方工会理论的负面因素及对我国的影响评析

可见,西方工会理论的研究是多样化的,并形成了多种观点共存、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纷杂局面。这种多样化符合西方国家的实际,但是也给工会运动带来了不利影响。例如,西方国家强调工会的独立性,往往会由此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工会组织,如职业工会、产业工会、企业工会和总工会等。现实中,各种工会组织处于一种竞争态势,甚至会出于不同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分割成敌对集团的工会运动。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工会虽然在实践中引入了西方国家的集体谈判、三方机制等方法;但是工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统一开展工作的方向不能变,工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能变。

近年来,一些国外的劳工组织也以维护工人权益为名,频频介入我国内地的劳动关系争议处理。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吸收国外工会理论中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一些片面性甚至负面性的理论内容对我国工会工作的影响。

(一)建立“独立自由工会”的错误意识危及工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20世纪80年代由波兰“团结工会”所引发的建立“独立自由工会”的风潮是当代工会运动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颠覆,与此直接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劳动关系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各种维权事件。在处理这些事件过程中,批判中国工会不作为,要求改变“官办工会”的性质,建立“独立自由工会”的杂音一直不断。

事实上,从国外工会理论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从19世纪末工会组织在英国萌芽开始,各国的工会运动就一直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差异巨大的影响,在工会组织形式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指导。而且,由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多党制,对于任何一个政党的绝对依附,都有可能因为执政党的更迭而影响到工会组织的生存发展;因此,不支持任何特定的政党并独立于政党,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会组织适应现实而普遍遵循的原则。当前影响最大的国际工会组织世界劳联也把“工会应完全独立于政党、政府和教会”作为基本立场之一③《国际工会运动知识手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第47页。。但现实中,一旦涉及选举、政策制定等问题时,大部分工会组织的不变选择仍是普遍支持左翼政党。尤其在英国、北欧等国,工会组织是工党、社会民主党等左翼政党的绝对依靠力量,工会与推崇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唯一的执政党,职工总盟则明确作为唯一的工会组织,行动和理论无一不受党和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彻底全面地支持执政党开展工作,并成为执政党培养人才的基地。

由此可见,工会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处理与政府、政党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截然不同。列宁对社会主义国家工会与党的关系给予了明确界定:“工会包括了全体产业工人,把他们吸收到自己的组织中,它是一个当权的、统治的、执政的阶级的组织……是共产主义的学校。”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6页。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政党与工会的天然联系,是工会开展工作的先天优势,是任何西方国家工会组织都难以获得的。苏东剧变的教训也证明:宣扬建立“独立自由”工会,不过是西方某些势力利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工会工作的失误来试图改变共产党政权性质的一个招牌,其真正目的是发起社会运动而不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因此,工会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不能变,否则就会造成党缺少与群众建立联系的纽带,工会也失去强大的政治支持的不利局面。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导致的“去工会化”影响到工会作用的有效发挥

新自由主义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在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国家政策方面主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提倡经济自由化、坚持市场绝对有效性、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私有化、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工会同垄断组织等同起来,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工会和资本家的公司一样都会形成垄断,会影响到市场的自由竞争,并把大量失业的责任推给了工会。因此,倡导新自由主义的政府会设置障碍,干扰工会组织发挥作用,并把经济成本的增加,归结为工人福利的增高和工会为保障劳动者权益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在英国,撒切尔夫人领导的新自由主义政府上台伊始就公布了《就业法》,主要目的就是限制工会的权利。在德国,科尔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工会,把工会描述为非常危险的垄断组织,是自由市场经济的障碍,应该消灭“非常危险”的工会组织。去工会化在西方国家形成一股颇具影响的潮流。②张世鹏:《现代化的主体还是牺牲者——西欧工人阶级在新保守主义现代化战略中的地位》,《国际工运》1996年第3期。新自由主义对美国的工会运动影响最大。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自由主义政策,雇主通过建立员工福利委员会等形式,以企业管理的方式为员工提供福利,从而绕开工会直接建立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分化劳动者的团体力量,减少工会的组建率和劳动者的入会率,分化工会组织。80年代后,美国工会运动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影响逐年减弱。数千名参加工会罢工的空中交通管理人员被刚上台的里根总统开除,造成美国工会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损失。苏东剧变之后,工会更成为保守势力的主要打击对象。美国工会的参与率由60年代的30%,剧降到1999年的13%③〔美〕安德鲁·斯特因著,楚全译:《美国工会状况》,《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1期。。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建立和工业化的趋势进入中国内地。某些带有新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也的确在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方面起到了作用,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沃尔玛等跨国企业对工会组织的态度也同样带到了中国,并一度成为中国工会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障碍。沃尔玛对工会的典型事件发生于200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某个沃尔玛连锁店中的10个工人通过决议成立工会。沃尔玛公司马上决定“外包”该店的肉类包装工作,这10个工人全部失去工作。虽然沃尔玛资方的做法明显违背有关法律,但当政府部门的律师准备调查此案时,却被政府解雇,并对其他想成立工会的员工提出了警告,以致最大的跨国零售企业沃尔玛至今在美国还是没有建立工会。“沃尔玛化(Wal-martization)”,成为就业市场上代表的低工资、低福利、无工会的服务性职业的专有名词,也加剧了工会的衰落和分化。在我国,虽然在沃尔玛建立工会问题上取得了突破,但因我国工会模式与国外具有很大的差异,距离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真正彻底扭转“去工会”化的影响,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三、西方工会理论对我国工会工作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与资方基本上是处于对立状态,这是由其社会制度决定的。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国家赋予劳动者的政治权利远高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但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也会遇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我国的《工会法》中明确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一章第二条、第六条,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5/content_20697.htm。因此,对国外工会理论中关于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加以借鉴,将有助于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②王兆国:《在全总十五届六次执委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读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第3页。。

(一)我国工会要彻底完成从“福利工会”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者”的角色转变

与西方的工会组织不同,我国的工会组织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管理和运行完全由政府负责,职工利益包容在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当中,工会的主要作用是“配合”和“支持”行政工作,并不对职工负有直接的责任。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谈及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工会”这一范畴。绝大多数的教科书或论著中,甚至见不到“工会”这一字眼。关于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曾长期被人忽视,乃至20世纪60年代曾刮起工会“消亡风”,至今在人们思想上还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工会不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那种可有可无的组织了。”③中华全国总工会编:《邓小平论工人阶级与工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第6页。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从国外工会理论的发展不难得出,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的博弈过程中,个体由于意识到自身的力量薄弱,势必会寻求建立代表自己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集体组织——工会组织。所以,工会作为劳动关系博弈链中的缓冲地带和协调组织,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工会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体现,也必须通过劳动者的认可和信任才能实现。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应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由行政指导向市场调节复归。因此,工会必须依托劳动关系方能在社会关系中存在,否则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社会基础。从另一方面讲,劳动关系领域必须要有工会的实质介入,才可以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工会要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发挥好代言人的作用,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上通过有理、有力、有节的表达,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制度条件。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要突出工会工作重点,加强集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加大劳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立法参与和执法监督力度,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等切关劳动者利益的方面,发挥作用,维护劳动者权利。对于劳动者,工会组织要引导劳动者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关系调整,不断增进理解合作,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民主,努力实现与企业(用人方)的互利互赢,保证劳动者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实现。

(二)要把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作为工会工作的主要出发点

工会工作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以劳动关系变化为重点开展工作,可以促进工会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增强工作活力,确保工会组织能够保持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是工会要从源头上积极参与完善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建设。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劳动力市场行为的规范、劳动关系的调节同样需要劳动立法来保证。建立完备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可以通过法律来确认劳动关系的内容,明确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法维护企业(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关系权益。不仅要重视综合调整劳动关系的专门的劳动法典,即劳动法的基础建设;而且要不断建立完备的单项劳动法律法规,如劳动保护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法、最低工资标准法等。专门法和单项法共同形成劳动法律调解体系,规范劳动力的市场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在劳动法律法规实施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劳动执法机构和劳动监察机构,以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推动开展集体协商(谈判)和三方协商机制的建设。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集体协商和三方机制是国外工会理论在实践上的主要经验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强势资本的客观存在,尽管法律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但是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仍不可避免。工会的出现改变了劳动者个人的孤立地位,把劳动者的个人行为提升到组织行为,增加影响力。工会可以通过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开展集体谈判(协商)确定劳动条件,通过签订集体合同规范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行为。同时,三方机制的建立也可以避免劳动者个体之间因竞争而产生的内耗,通过群体的形成增加劳动者与用人方抗衡的力量,为劳动者争取尽可能好的劳动环境、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避免劳动者对劳动条件提出无序过高的要求,实现劳动者与企业经营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三)当前工会应该加强对劳动者经济权益的维护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和企业在劳动关系中形成互为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不同主体,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劳动者与企业的利益纠纷乃至冲突。双方从各自利益出发,难免会出现利益矛盾,尤其是经济利益矛盾。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协调和稳定劳动关系的功能至关重要,不可替代。

工会维护职工经济权益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一是维护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和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劳动者争取提高工资收入水平,督促企业不仅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而且要合理给予劳动者高于最低工资水平之上的工资支付;三是工会要积极努力为劳动者争取更高的福利待遇,保障劳动者带薪休假、加班补助、培训提高的权利;四是工会要在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的基础上,为劳动者争取减少工作时间,减轻工作强度;五是工会要尽力为劳动者争取安全、舒适的劳动环境,监督劳动保护职业安全等制度的执行,参与工伤事故等问题的处理,确保劳动者能够得到应得的保障;六是工会要为劳动者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通过接受培训提高技能,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提供应对就业风险的重要保证;七是工会要努力争取维护劳动者在自我发展上的需要,监督、督促企业建立合理、公平的职业升迁体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八是在与劳动者相关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履行过程中,工会要积极作为,一旦出现企业裁员、生育、医疗、工伤等情况,要尽可能为劳动者争取更多的经济补偿。

猜你喜欢
工会组织劳动者工会
数读·工会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工会动态
工会组织要善于“春风化雨”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在云端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