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2012-01-28 10:51马国柱
中国出版 2012年1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文/马国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给出的界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是围绕着文化活动及其服务活动而产生的产业。而把文化产业作为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同等意义上的经济范畴研究,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内,因不同国家的背景与需求不同,“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具体称谓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了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需求不同:英国有“创意产业”,美国有“版权产业”,欧盟有“内容产业”,中国台湾地区有“文化创意产业”,中国大陆地区、韩国、芬兰等基本上直接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从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所谓文化强国,是指文化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和组成部分,通过提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实力的提升通过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力来实现。可以循着这样的逻辑思考:以文化作为强国的目标手段,其价值和意义等同于在文化领域推动市场经济的变革。文化领域的市场经济变革取决于文化如何强国,文化强国则取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就是实现文化强国的路径。从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文化产业地位的确立与发展政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不断完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政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变化,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实现转型的平台。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是在逐渐完善中不断成熟的,或者说不断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成为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1.关于文化产业地位的确立。2000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这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确立。2001年,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文化产业从此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多次提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明确了文化产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和作用。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的规划。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2.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政策重点已经从体制改革转化到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上来。2005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与此同时,一些省市也相应地出台了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政策。2007年,商务部会同中宣部、外交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从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三个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2009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2010年是体现利好文化产业政策最充分的一年。国家相关部门就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支持的政策。1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积极支持走出去战略和发展数字出版产业;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繁荣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新型企业、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3月26日,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了加大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改进金融服务,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等系列政策措施;6月9日,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8月18日,文化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向全国文化系统和农行各地分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全面战略合作的通知》;9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是这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奏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全速前进的冲锋号角。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了20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117家文化企业直接受益。随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继续执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的发布,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实现了新突破。

通过梳理国家政策,我们不难发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从战略目标、扶持政策、发展路径等方面都提出了完备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国家层面的举措安排。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还从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政府投入、落实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层面给予了很多具体扶持。也正是基于对文化产业认识的逐渐深化和对文化产业政策的逐渐完善,确保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问题

从2000年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目前已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贡献率,并向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方向迈进。当然,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将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了如下特点。

(1)文化产业的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末,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将要达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4万亿元),即成为支柱性产业。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5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首次超过3%。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中,上海、北京两地的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占同期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率先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提高。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大幅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速。据统计,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81个百分点。

(3)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0年,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3.7%,比2004年增加了13.7个百分点;文化产品制造单位、文化产品销售单位的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39.7%和5.8%,比2004年分别下降8.0和4.8个百分点。

(4)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具体表现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得到深入推进;文化企业上市趋势良好,2011年有7家文化企业在境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4家文化企业借壳上市,5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一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相继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超过1330亿元。

2.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各项统计看,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有很好的成绩,但就产出能力和消费能力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从文化产出能力看,我国2011年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已突破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与美国文化产业生产总值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四分之一的比重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文化消费能力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末已超过4000美元,通常根据文化消费发展规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出现爆炸式增长,与此相反,至今我国居民文化支出总量仅1万亿美元,与中等收入国家应达到的4万亿美元文化消费总量的水平相差甚远。影响文化产出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因素很多,如地区性、不平衡性、对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及消费市场培育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同质竞争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70%的文化产业园区处于亏损状态,真正赢利的园区不超过10%。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所谓的“文化产业”园区,是有产业没文化,或有文化无产业,与市场需求脱节。项目重复建设,结构雷同,产业层次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资源过度浪费,为产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结构性难题。

(2)思想认识滞后,资源配置乏力。我国地缘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文化资源存量不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①思想解放的深度不够。由于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认识上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缺乏理解,不能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审视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则、文化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之间的关系。②文化产业各领域之间协调性不够。出版传媒、演艺娱乐、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网络、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各文化领域缺乏互动性与融合性,文化产业的信息高速公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文化产业的市场性尚未真正形成。这些因素导致了文化产业在跨地域、跨部门、跨所有制、跨领域的协作与重组等方面困难重重。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战略发展集团。

(3)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潜力,但文化资源与文化潜力还不能完全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形成战略性优势并转化为产业财富。文化产业缺乏创新能力,内容创新和产业环节创新等方面都明显不足。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文化名人、文化产品、文化创作及内容都无法通过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确定其价值地位和影响,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4)国际化步伐缓慢,文化产业缺乏明确定位。统计表明,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足。①文化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曾提到,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球排名第七位,该数值只相当于占据世界文化影响力第一位的美国的一半。在当今世界的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大约占10%,韩国占5%,中国仅占了不到4%。这与我们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②文化认知度有待提高。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还没有完全与世界接轨,特别是文化的积极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还没有被世界所认知。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重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汉语思维、汉文化的价值被所谓的意识形态遮蔽,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被人为的贬低。这种现状至今未得到明显改观。

(5)部门协调不顺畅,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文化领域,涉及的主管部门很多,国家对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在不同的部门中落实的程度不同,尤其在关系到行业利益的问题上,不同主管部门的文化企业所享受到的政策支持差距尤其明显。尽管国家也成立了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机构,但在协调工作方面还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高目的: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权益。围绕着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被世界认可,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占有性和市场性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为文化产业发展探寻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

1.科学思维,探讨文化产业认识的新路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地位、性质、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式,用科学的文化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文化产业发展。

(1)用新理念认识文化产业价值的定位。《决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为文化产业做出顶层设计和充分肯定,其意义和价值不逊于南巡讲话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这样认为,文化产业应当就是文化领域里的市场经济。

(2)用新思维方式思考文化产业。以市场经济方式配置文化产业资源,以文化资本理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以金融资本投放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努力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企业融资上市等。

(3)用新方法突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壁垒。在实践上,深化体制改革,破除条块分割状态,打破行政利益区隔,建立高效畅通的文化市场信息公路,建设引导文化资本的有效平台,支持文化企业按着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自主经营,鼓励企业广泛采用数字技术,创造新产品、培育新品牌、建设新市场。

(4)用新手段建立快速协调机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协调管理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显协调力度不足,文化产业的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发展的愿望还很难实现,需要建立符合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具有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如韩国的文化产业研究院、英国的创意文化领导小组等。

2.科学规划,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消解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是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关键。

(1)转变职能。要打破由政府包办一切的旧的发展思维模式,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论证。要在建设和投资文化产业项目之前准确把握有效产出与赢利能力,充分做好文化投入与市场需求的调研,认真分析,仔细梳理,科学论证,运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巧妙定位,差异发展,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3)协调发展。要做好操作层面上的工作,针对市场需求,科学策划,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品牌企业、园区、基地、产业群的资源,利用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市场规律,因势利导,以大视野谋划大文化、大产业、大市场,打破地域、部门、所有制、行业间的界限壁垒,进行跨地域、跨部门、跨所有制、跨行业间的文化资源整合,进行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协作开发,提升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地发挥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

3.坚持创新,探讨孵化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径。

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孵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路径,通过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和示范作用,提高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避免使用大资金、大投入的方式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品牌,要创造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基于公众需求和文化市场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培养有气魄、有技术、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创作人才和商业运营人才,以此解决发展文化产业的顶层领导团队问题。(2)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结合,以此解决选人用人培养人的环境问题。(3)要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此解决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与文化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问题。(4)要完善技术市场相应的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以解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问题。(5)要鼓励和支持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的发展,以解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的问题。(6)要提升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互动与结合,以解决文化产业资本投资与运作问题。

4.综观全球,探讨国际化分工与合作的新路径。全球观念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国与国的互联互通,至少在经济领域如此。文化产业属于经济活动范畴,自然应当,在全球化视野下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1)需要解决建设文化强国的观念定位问题。在全球化视野下,文化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已日益国际化,文化产业竞争实力的强弱不是文化资源存量之间的较量,而是在全人类的历史文化资源平台上的转化实力之间的较量,或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最终是国家间文化实力与发展力的较量。

(2)需要解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问题。鼓励国内与国外多层次的文化合作和交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推进中国文化产业机构与国外知名文化产业机构合作。通过引进来实现走出去。所谓引进来,就是引进国外文化产业机构的创作方法、运营经验、科技成果和市场管理规则,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色来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并积极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分工与合作。所谓走出去,就是要加强以中华文化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国外建立文化企业,生产以中华文化内容为主的文化产品,扩大我国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市场份额,传播中华文化和文化价值观,提升汉语言、汉文化的话语权。

(3)需要建立以文化展会为平台的交流模式。展会以文化产品、文化制造及文化服务为主要抓手,从全球化视野出发,展示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展会成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平台,促进文化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文化的走出去引进来,提升文化的价值和认知。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