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监督的个性探微和策略研究

2012-01-28 10:51刘朝霞
中国出版 2012年1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论传统媒体

文/刘朝霞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融入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工具,社会舆情的传播载体得到空前扩张,公众掌握的传播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状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2年年初,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突破了5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的接受率达到96%以上。在此前提下,广大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热点和争议问题更加关注,对社会正义、公平的诉求也日益迫切。

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改变了人们既有的生存方式,网络成为舆论汇集的重要平台。在多元价值和众说纷纭的个性言说中,公众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参与获得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渠道。从当年的孙志刚案到郭美美炫富事件、“7·23”动车特大事故、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碾事件,再到近期西安记者报道县委书记抽“九五至尊”而被停职事件等,公民已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评判。网友可以更加便捷地直面社会的种种不公和政商腐败,进而通过信息的极速扩张和传播,给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为自由的民意汇聚平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最具‘原生态’的鲜活民意”。

一、微博的兴起、兴盛及监督品格

1.“来势汹汹”:微博的兴起与舆论生态的变化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形式往往比较简单,传播内容一般较为简短,凭借着这种特性,它可以使互动、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及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主动选择发布、接受或传递信息。任何在网络上可以形成话题的事件、现象乃至是情绪,一旦出现之后,就可以立即在微博上被放大、渲染,从而被广大网友所“阅听”。

有别于传统媒体受版面、时间、频道、频率等因素的制约,微博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作为稀缺资源的属性,信息海量发布,可以为公众创造广阔的言论空间。一般而言,微博的传播内容较为简单,记录方式也更为便捷,它对用户的学历、知识没有过高的要求,因而一般公众和学者专家在微博的平台上,拥有同等的发言权。谁都可以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不受约束,进而满足了一般用户对于自由表达的心理诉求。

2.“锋芒毕露”:微博监督品格的显露

2006年,推特网站得以创立。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传播路径,微博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到了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在新浪的影响下,众多商业网站如星火燎原般迅速抢占微博市场,微博也成为新媒体网络传播平台的主要代表。在与传统媒体的较量中,微博凭借着短小精悍、快捷方便的优势,在创造和挖掘社会热点和社会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突发事件的“话语权”,进而打破了由传统媒体把控多年的“舆论壁垒”,为广大网友创造了空前的言论自由,并对社会事件形成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在近期微博热点话题中,陕西安康一个怀孕7个月的母亲,在没有通知家人的情况下,肚中胎儿被当地相关部门强制引产。事件发生后,广大网友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在对受害者表达深切同情的同时,对肇事人、肇事单位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陕西省人口计生委迅速召开会议,并派调查组前往安康市调查,对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当事人给予停职调查的处分。在这个过程中,由微博发起并形成的舆论合力促使当地政府加快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

微博的出现正在改变着现有的舆论生态。其更加自由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让网友最大程度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因此改变了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形成的舆论生成机制,也改变了公众参与公共生活和社会事件的方式,对现有的网络管理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微博的“臧否之道”和“价值颠覆”

1.“臧否之道”:微博舆论监督成就社会正义

正是微博传播在短期内可以无限放大的这种“核裂变”特质,促成了其在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巨大功能。在微博平台上,信息密集化、反馈多元化、关注扩大化,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使某一信息飞快地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响。2010年9月10日,江西抚州市宜黄县相关部门,因强制拆迁引发群众自焚,房子的主人钟氏一家3人被烧成重伤,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在其见诸媒体的初期并未能引起舆论的过分关注。但是经过一连串事件的累积发酵,再加上微博的快速传播,宜黄事件的社会影响迅速升温,社会舆论的关注度急剧扩大,而这些极大地帮助了受害人家庭开展维权。

2010年9月16日上午,宜黄事件过去的第六天,由于几天来社会关注度不减,事件当事人钟家姐妹准备去北京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得到消息后的宜黄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并不是首先开展舆情疏导,反而对其二人实施拦截。而钟家姐妹为逃避阻拦,躲入机场女厕向记者电话求助。凤凰周刊记者邓飞把此事在微博上进行了实时直播,受到了数百万网民关注。9月17日,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率队拆迁的常务副县长被免职。

通过微博,即使“缺席”事件空间现场的我们也能获得时间上的“在场”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来介入甚至改变事件的走向。中国社科院在2011年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对微博的定义是“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赵凯教授称,2010年是微博呈现繁荣景象的“元年”,引发了又一场信息革命。微博大热的同时,也有学者称,微博带来的“围观”效应或许也有弊端。因为微博强大却不易控制的冲击力既可以矫正被扭曲的正义,也可以伤害遭诬蔑的群体。

2.“价值颠覆”:防不胜防的微博传播乱象

微博简洁、自由、灵活的属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尤其在重要热点事件发生后,由于每条微博最多容纳140字,会严重制约舆论监督承载的信息量。因为从这些短短的字句当中,发布者很难将一件复杂的事件原委和事件始末说清,而只能采取“去粗取精”的方式去传达。这其中断章取义、以点带面的缺陷都可能成为那些“标题党”一族们惯用的手段,从而以某种方式把矛盾进行放大、变形。“标签式舆论”的导向足以让广大网民的理智淹没在“舆论审判”的可怕漩涡中。在接受信息时,广大网友很可能被一种郁积的愤懑所左右,进而模糊或忽视整体的、具体的话语情境,并最终以“一己之揣度”作出并不全面的是非判断,产生更多的仇恨与摩擦。

众所周知,微博注册的“零门槛”使其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拥有亿万名“粉丝”。这必然为微博时代的舆论监管带来巨大的阻力。大多数网民缺少理性的判断,对某些热点事件的极端判断如果疏通不力甚至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写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微博为这种无意识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优质的传播途径。

另外,微博谣言和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也已经成为扰乱舆论秩序的重要因素。当下,“名人被死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他案例如全国“抢盐风波”事件、北京地铁迷药谣言事件等,在这些事件中,微博即便不是始作俑者,也最大化地扩散了谣言传播并产生社会恐慌,导致严重后果。

三、微博舆论监督的价值引导

如何在尊重广大网友或批判、或拥护、或认同、或否定的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持舆论秩序,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微博世界变成“和而不同”的多元社会,这就需要巧妙借助传统媒体的参与和引导。因为传统媒体在舆论导向和监督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撼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和微博这类新媒体共生共荣的同时,应该加强舆论引导,第一时间粉碎网络谣言,打击虚假新闻,净化微博舆论环境。

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截至2011年3月,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有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面对微博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任何忽视推诿的态度都将在现实面前碰壁。而随着网络舆情影响力的积聚放大,微博舆论监督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渐深入。微博主体的多样性,代表了不同利益阶层的诉求,促进了政府行政的透明化,有助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而政府应当主动融入到微博舆论监督的环境中去,加强与网民互动,同时充分加强与微博世界中“意见领袖”的关联,通过这些网络世界中的专家、学者的号召力,进一步促使舆情的疏导,引导舆论监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运行,并最终形成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力量,传递政府作为,减少流言泛滥,让舆情及时得到疏导。更重要的是,面对当前互联网对于社会事件的“无政府状态”式的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逐步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从政府层面主动作为,对微博的发布及可能引发的影响做出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从而为网络和谐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1]许静.舆论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喻季欣.微博对新闻传播的扩展[J].新闻战线,2010,(5)

[4]刘兴亮.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0,(3)

[5]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新闻记者,2010,(4)

[6]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新闻实践,2006,(6)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舆论传统媒体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