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术文献著录标准规范的差异研究——《芝加哥手册 》与《GB/T 7713》和《GB/T 7714》的对比研究*

2012-01-28 10:51李婉丽
中国出版 2012年19期
关键词:文后标准规范著录

文/李婉丽

一、研究缘起

近年来,学术失范经常见诸报端。基于这种情况,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没有一个广为人知的、通用的学术写作、出版标准文本,强烈呼吁国家制定中国版的《芝加哥手册》。[1]“《芝加哥手册》(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是美国学界一本学术规范手册。本科生写作业、研究生写论文、教授写专著,都是以此为准”。[2]《芝加哥手册》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06年出版,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补充修订, 迄今已发行16版,篇幅也扩充至1000多页,是除心理学以外,社会学科出版社和学术杂志社对稿件出版最常使用的标准要求。

但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关于引文著录的标准性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作为国家标准向全社会颁布推行已经多年……”[3]

针对这种标准“存在”却“隐身”的实际情况,王怡在《社科出版物引文著录格式规范化问题探讨》一文中讨论到“《GB》执行难的根源是,标准本身在写作源头实用操作性差……”[3]目前,虽然普遍认为《GB/T 7713》和《GB/T 7714》(以下简称《GB》)不易操作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我国的标准规范不够细致,需要改编,但究竟如何改编才能达到易操作的目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学术剽窃源头——科研诚信金字塔基础层学术学风建设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比科研写作与出版做法相对成熟的《芝加哥手册》,试探究《GB》不易操作的症结,为《GB》起到学术规范根本性基石作用提供改编思路。

二、《芝加哥手册》的特点

2010版《芝加哥手册》(第16版)(下文简称《手册》)的英文目录分为3个部分16个章节,全书共1026页,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教育”为先。《手册》第一部分是全面的出版指导,分步骤地详细介绍了欲出版学术研究成果的作者必需了解的所有相关事宜。

二是结构“一体”。《手册》第二、三部分是文内引用与文后著录。不言而喻,这种将文内写作、引用与文后著录集合在一册书内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作者与编者查询涉及文内或文后写作的标准规范。

三是“有章可循”。第一、二、三部分是细致的规范细则。仅从《手册》的目录设置及页数便可知,《手册》标准规范制定得非常细致全面,几乎所有的学术写作问题在《手册》子目录中都有章可循。

四是更新“及时”。随着电子信息快速发展及时更新。2010年《芝加哥手册》出版了第16版,较2003年的第15版,全面更新了在实际使用、技术革新及专业实践中发展变化的新的写作格式,尤其是扩大了电子出版物覆盖范围,包括基于网络和其他电子文档的校对,作者电子编辑清单,正当使用电子出版权利,博客、播客等其他数字传播产物来源的引用与数字出版相关术语涉及的最新词汇等。而且,在首次发行纸质版的同时,出版了网络版,为所有用户提供了在线访问、全文搜索新版本的便捷服务。

五是标准“唯一”。《手册》中明确了该书的使用人群——著者、编者、出版社。换句话说,无论作者还是出版社,只能遵循一个标准,这样既增加了作者自我规范的动力,而且减少了多标准执行中不可避免的“盲点”范围。这种执行过程中标准的唯一性无疑是标准得到广泛执行的前提与推助力。

美国学术著录标准《手册》有效指导了写作、出版的基层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了集中且细致的文内与文后引文与参考帮助,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新了写作、出版规范,统一了标准覆盖范围,从而有效杜绝了因标准自身缺陷产生有“洞”可钻的学术失范问题,使标准的基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比研究《GB》不易操作之处

1.体例“分离”

(1)体例名称

在《GB》的具体名称上,容易让使用者疑惑。首先,《GB/T 7713.1-2006》是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3-2009》是科技报告编写规则,而《GB/T 7714-2005》是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学术作者与编者不由得会疑惑,如果不是学位论文,普通的学术性文章应遵循哪个标准?其次,《GB/T 7713》的几个分立标准的规范细则统一吗?作者是否需要通读所有的分立标准,才能了解文内引用的规范标准?再者,文内的《GB/T 7713》与文后的《GB/T 7714》不在一册书中,有多少普通作者了解文后著录标准《GB/T 7714》后,会愿意再四处查找《GB/T 7713》标准,规范自己文内引用呢?这种标准“分离”体例外在设置的缺陷就容易让作者与编者产生疑惑。

(2)体例具体规定

《GB》的具体规定中也有不易使用者操作之处。在每一个分离的体例中,“内部”又是分离的。举例来说,《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标准,第2部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就明确指出: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771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788—1999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3100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 3102.1—GB 3102.13空间和时间、周期及其有关现象、力学、热学、电学和磁学、光及有关电磁辐射、声学、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核反应和电离辐射、固体物理学等涉及的量和单位,以及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特征数

GB/T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GB/T 3793检索期刊文献条目著录规则

GB/T 4880语种名称代码

GB 6447文摘编写规则

GB 6864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代码

GB/T 7156-2003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

GB/T 7408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12450-2001图书书名页

GB/T 13417-1992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

GB/T 11668-1989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

ISO 15836:2003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4]

这段摘引众多其他标准的说明文字表明,《GB7713.1》是摘选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作者与编者需要更具体的规范细则,可以参考引用其他标准文件。但问题是,普通作者无“轻易”获得以上标准的渠道——课题组成员试图通过网络调研上述所有标准,但收获甚微。有些查询到本身又是分离的标准,有些甚至已经不再使用,最后还是电话联系到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才获得相关信息。况且,极少作者愿意与课题组一样“下工夫”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核对与规范自己的文内引用,去一一找寻涉及的每一个细则标准。

2.欠细致

《手册》有1026页,《GB/T 7714-2005 》15页,《GB/T 7713.3- 2009》24页,《GB/T 7713.1-2006 》15页,细化程度差异不言自明。例如,《GB/T 7713.1-2006》第2~8页分别介绍了术语和定义(1页),一般要求(1页),组成部分(5页), 编排格式(1页),剩下的10~18页是以上规范示例的附录。我们不免产生疑惑,几页的标准规范能否有效回答“各国人名、地名分别在正文、注释、中外文间杂,在列出征引书目时,在什么情况下应附原文,什么情况下不用附原文,应该怎样排列人的姓和名的位置,人名的全称和简称等……。又如从万维网中得到的资料怎么作注?表格和图片怎么作注?等等。这并不是搞繁琐哲学,这些都是学术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1]

3.更新慢

《GB/T 7713.1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是2006年出版的,《GB/T 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是2005年出版的,截至2012年的近六七年里,数字出版飞速发展,必然要求标准“与时俱进”。虽然我们有标准更新的意识,2009年出版了《GB/T 7713.3科技报告编写规则》,但其中“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的文字就说明,这依然是“期待”作者与编者“自我更新”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标准更新脚步落后于实际电子文献写作与出版规范的需求。

4.未统一

我国《GB》现实中的执行情况是,即使作者与著者遵循此标准,仍有不少学术杂志社与出版社还有自己的规定。例如,《GB/T 7714》第9章中规定:参考文献表可以按顺序编码制组织,也可以按著者—出版年制组织。作者在写作中遵循了国家标准,任选其一,但交稿后,必须按照出版发行机构的标准要求重新校对。这样作者们形成了“自我规范文稿等于白规范,所以不用规范”的心理,国家标准就逐渐“被隐身”了。

四、对改编我国《GB》的建议

《手册》的特点与优势不仅对美国一个国家,对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的标准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性作用。对比《手册》,笔者发现《GB》的“分离”体例、欠细致、更新慢、未统一等不易操作的方面,为学术失范创造了机会和实施的可能,但我们完全可以改编《GB》。当务之急,可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考虑,为正处在学术学风改革与建设中的中国学术界提供良好的学术规范基石。

1.作者重视“指导”性内容

从事学术写作教学与学术论文翻译一线基层工作多年,笔者发现,“作者在课题开始时便对自己的作品应遵循的学术规范并不清楚,如应怎样对待他人的学术成果并无明确概念”。[3]如果国家标准规范增加指导广大基层学术作者获悉学术书籍和文章出版的必要准备,如何校对等写作、出版相关信息,那么,这样“一个规范化的手册就有助于作者在写作之初(甚至在收集资料阶段)就明确了解应该怎样使自己的著作或文章符合学术规范”。[3]

2.一体、细致是标准建设的必由之路

“《芝加哥手册》是美国大学社会科学写作时人人必备的案头工具书之一”。[4]一本集文内引用与文后著录为一体的标准规范的易操作性不言而喻。制定标准的初衷就是规范所有作者的行为,那么“一切为了作者”的出发点必然是标准的改编宗旨。

首先需要敲定普通论文的写作出版标准规范是《GB/T 7713》的哪一个分例;然后,将学术写作中涉及的各种分标准合著在一起;最后,将文内引用与文后著录集为一体。但不是简单地“堆放”,而是“整合与改编”,这样的结果是标准肯定要细致许多,因为学术标准规范愈细致,对剽窃的范围界定就愈清晰,失范的可能性就愈小。当每一个学术写作问题都“有章”且“易寻”时,标准才能起到标杆和规范的作用。当然,相比《手册》,目前内部的多个分标准还不足以解决所有写作、出版涉及的问题,所以,改编的同时还需要增加未涉及的写作、出版内容。

3.更新、统一

现代出版的电子化速度太快,尤其近几年,博客、微博、播客等网络形式的写作与出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紧随时代发展,2010版《手册》(第16版)进行了引用提示与规范。所以,标准可类比计算机软件,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及时修补因硬件落后于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系统漏洞。由于《GB》标准规范更新速度赶不上写作与出版形式的现实发展,学术失范就在所难免。

至于《手册》规范覆盖范围包括作者与出版社这一点,未来《GB》规范范围也需要扩大。不仅是作者,还必须有出版者,都遵循一个标准。这样标准的唯一性会大大削减学术失范的可能性。当然,统一的前提还是标准的建设已经成熟。一个成熟的标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会被标准本身的缺陷所限制。

“十年前历史学家王笛就提出,目前最迫切、最需要、而且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编辑一本中国学术界通用的,像《手册》那样的中国学术写作及编辑出版手册”。[1]但对比研究后,笔者认为,中国学术界不是需要中国《手册》这一册书, 而是需要汲取《芝加哥手册》这本书内在的特点与优势改编我们目前的《GB》。当务之急是将分立与分离的各分标准整合与改编——这是《GB》在基层真正发挥学术写作、出版标准规范“工具书”作用的首要工作。

注释:

[1]王笛.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981226/, 2011-7-9

[2]王希.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以历史学研究生的培养为例 [EB/OL].http://his.snnu.edu.cn:8000/forums/t/3961.aspx, 2011-9-5

[3]王怡.社科出版物引文著录格式规范化问题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 2010,(8): 59-61

[4]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S].2006:1-2

[5]西闪.学术研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EB/OL].http://gcontent.oeeee.com/8/36/83691715fdc5baf2/Blog/06f/300c8e.html

[1]李婉丽.科研诚信基础层建设对我国学术写作、出版标准建设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2,(4):49-51

[2]李婉丽.译美国写作体例《芝加哥手册》之目录对写作、出版体例方面的方向性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2,(9):34-37

[3]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5th Ed[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4]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6th Ed[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Also available online at [EB/OL].http://www.amazon.com/Chicago-Manual-Style-16th-Edition/dp/0226104206/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37589373&sr=1-1

[5]王笛.中国学术界需要“《芝加哥手册》”[EB/OL].http://www.southcn.com/edu/recommend/200201250961.htm, 2011-3-20

猜你喜欢
文后标准规范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American Families
国内外技术成熟度评价相关标准规范对比分析研究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工业锅炉标准规范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英文文献作者的著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