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中藏经》精读(六)

2012-01-28 16:36杨建宇李彦知韩世辉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总论卫气病证

杨建宇 李彦知 韩世辉 孙光荣



华佗《中藏经》精读(六)

杨建宇1李彦知1韩世辉1孙光荣2△

(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31;2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 100029)

华佗;中藏经;校注;语译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

【原文】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並,遂乃生焉。

久之不除也,或積或聚,或癥或瘕,或變為蟲,其狀各異。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為病緩者,有為病速者,有疼者,有癢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抔塊[1]者,勢類不同。蓋因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搏,交合而成也。

積者系於髒也,聚者系於腑也,癥者系於氣也,瘕者系於血[2]也,蟲者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也。

故積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各不相同也。積有心、肝、脾、肺、腎之五名[3]也。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癥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黃、燥、血、脂、狐、蛇[4]、鱉之八名也;蟲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蟯之九名也。

為病之說,出於諸論;治療之法,皆具於後。

【提要】本篇论积、聚、癥、瘕、杂蟲之为病,并定其病名,故题曰积聚癥瘕杂蟲论。为本书总论病因之二。

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积聚癥瘕杂蟲之成因,次则论及各有所系属,即积属于脏,聚属于腑,癥系于血,瘕系于气,蟲乃血气食物相感而化生。第二部分则分别定其名,并指出“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盖本篇为总论积聚癥瘕杂蟲耳。

【校注】[1] 抔块:抔,孙本作“杯”,形近之误,据赵本改。抔块,谓小包块。《汉书·张释之传》:“愚民取长陵一抔土。”注:“师古曰,抔,谓手掬之,今学者读为杯勺之杯,非也。”

[2] 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气血二字似宜互倒。

[3] 之五名:孙本无,据宽保本补。依上下语例亦当如此。

[4] 蛇:疑为蚘(同蛔)字之误。

【语译】积、聚、癥、瘕、杂虫,都因五脏六腑真气丧失而邪气交并,于是就产生这些病。

邪气久留不去,或称为积,或成为聚,或成为癥,或成为瘕,或化变为虫,它们造成的情形各不相同:有能伤害人体的,有不能伤害人体的,有致病缓慢的,有使人疼痛的,有使人瘙痒的,有生长头尾的,有象小块的,情状类别各不相同。总之,是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灼聚集,交并会合而形成的。

积系属在脏,聚系属在腑,癥系属在气,瘕系属在血,虫是食物血气相互感应变化而生成的。

古代积病有五种,聚病有六种,癥病有十二种,瘕病有八种,虫病有九种,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同。积病有心积、肝积、脾积、肺积、肾积的五种病名,聚病有大肠聚、小肠聚、胆聚、胃聚、膀胱聚、三焦聚的六种病名,癥病有劳癥、气癥、冷癥、热癥、虚癥、实癥、风癥、湿癥、食癥、药癥、思癥、忧癥的十二种病名,瘕病有青瘕、黄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的八种病名,虫病有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赤虫、弱虫、蛲虫的九种病名。

形成上述疾病的解说,见于各篇所论;治疗的方法都具备在后面。

【按】积聚癥瘕杂蟲之成因,本篇谓“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搏,交合而成”,诚为确论。

积聚癥瘕杂蟲之名,本论已次第列举,而诸病源候论等书所列之名均有出入。盖古人名病,或取其类,或象其形,如“蚘”,有名为长蟲,或名为蛇者,当明辨之。

勞傷論第十九

【原文】勞者,勞於神氣也;傷者,傷於形容也。

饑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1]則傷肝,喜怒悲憂過度則傷肺。

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饑飽勞逸則敗於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榮衛經行,內外交運[2],而各從其晝夜[3]也。

勞[4]於一,一起為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幹於五,五複犯一[5]。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艱難。及其如此,雖司命亦不能生也。

故調神氣論[6]曰:調神氣,慎[7]酒色,節起居,省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也。

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傷。

【提要】本篇论劳伤之成因、脉候及其预防大法,故题曰劳伤论。为全书总论病因之三。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分述劳伤之别,次以五脏、内外、荣卫分述其病因。第二部分分论劳伤之传变、证候及预防。第三部分论劳伤之脉象。

【校注】[1] 常:宽保本作“度”。可参。

[2] 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谓荣血卫气循经脉而行,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内外交相运行。《灵枢·营卫生会》:“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3] 各从其昼夜:谓营卫之气各依其起止常度分昼夜运行。《灵枢·营卫生会》:“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4] 劳:赵本此上有“始”字。疑是。

[5] 五复犯一:谓病传于第五脏之后即反传始病之脏。文中所列序数并非确指某数为某脏,例如病始于肺,则肺为“一”,心为“五”,余皆仿此,故其数乃示传变之次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

[6] 调神气论:《内经》及本书无此篇目。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亦无此段文字,姑存疑。

[7] 慎:孙本作“孝宗廟讳”,今恢复本字。

【语译】所谓劳,是指在精神、真气方面的劳损;所谓伤,是指在形体、容貌方面的伤损。

饥饱没有常度就伤脾,思虑过度就不伤心,色欲过度就伤肾,起居作息过度就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就伤肺。

另外,风寒暑湿可从外表伤害身体,饥饱劳逸可从内部损伤人体。白昼受到损害就伤害营气,夜晚受到这些损害就伤害卫气。营卫循经脉运行,白昼卫气行于阳,营气行于阴,夜晚卫气行于阴,营气行于阳,营在内,卫在外,内外交相运行,因而,伤营伤卫就随着营气卫气昼夜运行的各自规律。

劳损害在第一脏;第一脏发病后不愈就病变第二脏;第二脏受病后不愈就传到第三脏,第三脏受病后不愈就达到第四脏,第四脏受病后不愈就涉及到第五脏,第五脏受病后不愈就再侵害第一脏。从第一脏到第五脏,邪气就深深藏蓄,真气自行丧失,使人肌肉消减,神气衰弱,饮食减少,行步艰难。等到了上述这样的地步,即使是主管生命的神也不能使他生存了。

诊察病人的脉象,凡见很数、很急、很细、很弱、很微、很涩、很滑、很短、很长、很伏、很沉、很紧、很弦、很洪、很实,都出现在劳伤的病。

【按】饮食、男女、起居、情志,乃人生之常,过则为患矣。故本论谓“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甚为精审,较之以五主五合之推论,则更符合五脏功能。

本篇与前两篇合而为本书之病因总论。所言“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即可明见微旨。由是可知,三因界划,至《中藏经》已具雏形矣。

傳屍論第二十

【原文】傳屍[1]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中於鬼氣,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

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2]妨悶,或肢體疼痛,或肌膚消瘦,或飲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膿血,或嗜水漿,或好歌詠,或愛悲愁,或癲風發歇,或便溺艱難。

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風雨而來,或問病弔喪而得,或朝走暮遊而逢,或因氣聚,或因血行,或露臥於田野,或偶會於園林。鐘[3]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故曰傳屍也。治療之方,備於篇末。

【提要】本篇论传尸之成因及证候,故题曰传尸论。为全书总论之终篇。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传尸成因。第二部分列述传尸之证候。第三部分论传尸病名之由来。

【校注】[1] 传尸:即“癆瘵”,又称“肺痨病”。

[2] 妨:宽保本作“胀”,义长。妨,犹言闭阻。

[3] 钟:当也,犹言遇上。《文选·鲍照·舞鹤赋》:“钟浮旷之藻质。”注:“善曰:钟,当也。”

【语译】传尸,不是在一家一户之中相互传染而形成的。人的血气虚弱,脏腑亏虚,被患传尸病的人的秽气所中伤,因而感受了那种邪气,于是就形成那种疾病了。

传尸的证候,有的咳嗽不已,有的胸膈阻闷,有的肢体疼痛,有的肌肤消瘦,有的饮食难以下咽,有的呕吐泄泻不停,有的咳吐脓血,有的喜饮水浆,有的喜好高歌咏叹,有的爱悲愁忧思,有的癫风间歇发作,有的大小便排泄困难。、

这种病,有的因饮酒进食遭遇,有的因感冒风雨所致,有的问病吊丧时得病,有的朝暮漫游时迎合,有的因病邪之气会聚,有的因病人污血转移,有的因露宿在田野,有的因偶遇在园林,恰逢这种病的尸气,感染而成为疾病,所以叫做传尸。治疗的方药,具备在本书的后面。

【按】传尸,为虚劳证中最剧者,其变化尤多,或云二十二种,或云三十六种,实乃古代未能究明之结核类传染病也。

传尸由何而生?历代认识不一。本论责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又遇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此乃古人早知传染之为患之证明。

自人法于天地论第一至本论共二十篇,为中藏经只能总论部分,故若以内容区划,则应以此篇为第一卷终。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

【原文】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於形證脈氣。若非診察,無由識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1],此乃良醫之大法也。其於脈證,具如篇末。

【提要】本篇至第三十二论,凡十二篇,乃五脏六腑虚实寒热脉证及决生死逆顺之专论,首创脏腑辨证“八纲”。此谓纲领之说,故题曰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

全文分两段:首言五脏六腑之常变皆赖诊察证脉气而知之;次论调之实平之大法,并言各脏腑之脉证附后,以示此篇为总说,统领余下之十一篇也。

【校注】[1] 以经调之:谓从各脏腑所属之本经取治,调之使平。

【语译】人有五脏六腑,这五脏六腑疾病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生证、死证、逆证、顺证,都显现在形体、证候、脉象、气色上。若不诊察,就没有根据判断了。

属虚的病证就用补法去治疗它,属实的病证就用泻法治疗它,属寒的病证就用温法治疗它,属热的病证就用凉法治疗它,半虚半实的病证就用所属的本经治疗它,这些就是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的疾病的基本法则。各脏腑虚实寒热的那些脉证,备述在本篇的后面。

【按】辨证论治首宗八纲。盖阴阳者,病类也;寒热者,病机也;表里者,病位也;虚实者,病性也。五脏六腑之病在里,脏腑不能言,逆顺生死当决之于形证脉气是也。然则寒热乃阴阳所化,识寒热则温凉为用;虚实乃阴阳所钟,辨虚实则补泻可施;非虚非实,半虚半实,当从本经取治,调之使平。故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乃开创脏腑辨证之“八纲”也。此诚大法,非谓言之简朴,实可执简以驱繁矣。

考本篇之旨,实源自《灵枢·经脉第十》,撮其十一段之要义成篇而总领之,然后依原经十一段为十一篇,逐一阐发之,掘其蕴义,发其隐微,振裘挈领。

△指导老师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7.003

1672-2779(2012)-07-0006-03

2012-02-28

(本文校对:韩世辉)

猜你喜欢
总论卫气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女性主义与《总论》教学
社会科学总论
自然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