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初探

2012-01-29 00:31沈燕丽王云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10期
关键词:藏书馆藏图书

沈燕丽 王云波

☆中小学图书馆☆

中学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初探

沈燕丽 王云波

一、图书馆藏书的概念

中学图书馆藏书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以学校的规模、图书馆的任务、读者对象为依据,经过全面筹划、系统搜集、科学加工整理和组织,逐步构成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书刊、资料、信息资源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也是供读者利用的一切文献的总和。

二、藏书建设的概念

藏书建设是指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地建设、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图书馆的藏书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藏书,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图书馆,藏书的质量直接影响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的开展和图书馆方针、任务的完成,因此,一座好的图书馆必须重视它的藏书建设工作。

三、做好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

1.收藏好图书

(1)注意藏书范围

教育部2003年《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明确指出: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需要广泛采集国内外相关图书资料。有条件的学校从载体形式上全面收藏。①印刷型: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供师生使用的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书籍和应用型的专业书籍。②非印刷型:将有保存价值的馆藏图书制作成电子文档;收集保存包括缩微、机读、声像、光盘和各类电子图书等现代文献。③其他型:未发表的,甚至未被人们认识的信息文献。

中学图书馆藏书要兼顾初中师生和高中师生的阅读要求:①初中生仍处于启蒙时期,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初一的图文并茂为主过渡到初三的以文字为主。少年儿童读物不要占过多的比例。初中教师用书指一些与教材配套的初中基础教育、教辅图书和初中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②高中部分的藏书建设要适应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要以采集原著为主,重点高中可把大学教材列入本馆的藏书范围。

藏书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需要,适应本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2)关注藏书结构

《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中对“藏书结构”是这样解释的: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形式,反映着不同文献类型、不同学科、不同收藏水平、不同语言文字、不同载体形式的藏书在藏书体系中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结合的方式及其在藏书体系中各自占的比例。

《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上要求:图书馆藏书应做到结构合理,藏书量不得低于规定标准。《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表》中学馆五大类藏书比例为:第一大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2%;第二大类,哲学、宗教,占2%;第三大类,社会科学,占54%;第四大类,自然科学,占38%;第五大类,综合性图书,占4%。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此要了如指掌,对本馆的馆藏结构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应该明确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图书馆也必然服务于此。因此,体现在藏书上也要围绕这个核心,合理安排藏书结构。具体是:

①学科结构。藏书建设要涉及基础教育规定的所有学科。凡是有关本学校教育教学设置的各学科的图书文献,在藏书建设中都要有所体现。

②类型结构。文献以不同的出版形式、不同的载体类型出现,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的设备条件和师生的要求,采集到所需学科各种版本的出版物,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③文种结构。中小学图书馆根据本学校的具体需要,采集不同语言文字的文献,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④时间结构。藏书建设中的半衰期理论说明,每一学科的文献都是由不同时间段的出版物组成。中小学图书馆在藏书建设工作中,也应该体现文献的这一特点。

⑤层次结构。文献按内容深度可分成核心层、主体层、外围层。核心层主要满足师生高水平、学术性、研究型的需要。主体层则满足师生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外围层为满足介绍性、普及性需求。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根据本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层次,按文献的内容质量层次进行藏书建设。

(3)重视采访人员

采购人员本身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较高的图书鉴赏能力。美国图书馆学家陶伯(Maurice F. Tauber)曾说过:“图书采访乃是一门结合了侦察员、外交家及商人三方面才能的艺术。”他形象地描述了图书采访工作的复杂性,也客观地对图书采访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采访人员除对现代文献的类型、馆藏图书的来源、数量的控制与质量的评价以及馆藏建设的协调应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还应该掌握藏书补充的原则、范围和标准,制订较完整的藏书补充计划,特别是要掌握藏书补充的组织与方法。

①了解出版动态。通过订阅《全国新书目》《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以及《中国报刊大全》及时了解最新出版动态。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书摘》《中外书摘》《读书》等了解图书的具体情况。

②了解出版社。每个出版社经过长期的发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计算机类的图书主要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见长;外语类的图书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文出版社见长;教育类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见长;中文工具书一般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见长等。通过对出版社的了解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③了解图书。图书馆藏书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采购人员面对成千上万册的图书,要从中挑出适合本馆的图书,并在短时间内确定此书的阅读对象是教师还是学生,或是师生共用,并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确定图书的复本数。这就需要首先看书名,其次看目录,然后再翻阅书中的某一段内容查看一下。

2.分编好图书

即指文献的整序工作,这是一个具有学术性、智力性、技术性和体力性综合特点,知识密集、工序复杂、要求严格的图书馆内部业务工作;它把采访验收工序中转来的分散无序、读者难以有效利用的文献个体,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分编,组织形成一个排列有序、利于管理的文献收藏体系,进入文献典藏工作系统—最后提供读者利用。

文献的整序工作,包括对图书的分类、编目、组织目录和建立目录体系等内容。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整序工作在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的前提下,还应结合本校、本馆的情况,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使馆藏文献体系更适应学校教书育人、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需要,从而达到文献整序工作的科学化。

(1)文献分类

文献分类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图书的排架,关系到读者找书。中小学图书馆为了分类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能有足够的分类发展空间,建议统一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以下简称《中图法》)。分类时可以参考书名页后面的CIP数据,但作为分类人员应该熟知《中图法》二十二大类和常用的几个复分表。做到拿到某本书一看就知道分入哪个类目,丛书和多卷书要根据部头的大小、到馆情况,决定按系列丛书分类,还是按个别分类。分类时一定要结合本馆的排架特点,归类准确,详略得当。

(2)文献编目

编目工作要与图书馆业务工作标准化联系起来,我国文献著录标准就中小学图书馆而言,主要应用《文献著录总则》和《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文献著录总则》共设置了九大项,而《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设置了十大项著录项目,我们根据实际调查,认为中小学图书馆编目按照总则和规则的要求,在进行计算机编目时一般采用其中的七项即可,即:①题名与责任者说明项,②版本项,③出版发行项,④载体形态项,⑤丛编项,⑥标准书号及获得方式项,⑦排检项。当然计算机编目时905馆藏项是务必要有的。CNMARC著录的标准化使得检索内容可以全面、完整、规范地反映馆藏。

(3)文献加工

文献加工包括著录前对每本图书进行打号、盖章、贴条码、贴磁条和在著录工作完成之后打印书签、贴书签、贴透明胶带。文献加工对馆藏建设的标准化同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图书馆对文献加工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如每本书打几个号,打在第几页的什么位置?盖几个章,都盖在哪儿?条码和磁条又都贴几个,贴在哪儿?还有书签是横着贴,还是竖着贴,贴的高度。这些问题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像对待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一样认真,决不能随心所欲。

3.管理好图书

这里指文献的典藏工作,文献典藏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对馆藏文献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形成文献收藏体系)、管理(书库的正常管理和文献在利用、流通过程中的管理)、保护(对文献的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现象的弥补)和更新(对新文献及时接收补充和对废旧失效文献的周期性剔除)等工作的总称。

文献典藏工作的目标是为本馆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文献收藏体系。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原则:①方便读者利用的原则;②方便实际工作的原则;③有利于发展的原则。

文献典藏工作包括以下几项具体的工作内容:①接收入藏文献;②对新入藏文献按文献收藏体系进行科学分流;③对新文献分流后的业务注记工作;④组织分类排架;⑤对馆藏文献进行正常的管理并通过多种途径使文献得到充分利用;⑥对废旧失效的文献进行剔旧处理;⑦对剔除出来的文献进行善后处理(在目录中注销、对文献实体加盖注销章、注销后或与兄弟图书馆交换或转让给个人,并在财产登记账中进行财产注销)。

在典藏工作中,排架工作可以说是工作量最大的,排架是将馆藏书刊有序地排列在书架上,使每一种文献在书库的书架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并形成一定的检索系统,图书馆员和读者能够准确地按这个位置取出、归架。代表每种文献排列位置的藏书排架号,同时又是读者借书时的索书号。图书馆藏书排架有很多种方法,中小学图书馆一般采用按《中图法》分类排架。分类排架法最大的优点是能使文献按学科门类集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有逻辑性的科学体系排架号,即索书号=分类号+书次号和辅助区分号。

文献典藏工作很烦琐,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它在藏书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本校特色文献的收集和数字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越来越注重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建设。因此,图书馆要关注并积极收藏学校教育教研活动形成的文献、资料,收集校本教材。

我馆陆续收集了知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的教育漫笔《追梦人》,教科研室编写的《先哲之光》《北京十二中1934~2009奋斗与梦想》,中学生科技文集《翱翔》,信息技术课外应用研究课题组编的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外应用探究》,语文教研组编著的《国风细雨》《撷英咀华》,数学教研组编著的《周知白的数学人生》《函数演讲》,外语教研组编著的高中英文选读《飞翔Give me a pair of wings and I can fl y higher》和《Paradise of English poems 英文诗歌伊甸园》(十二中高中学生原创英文诗集),物理教研组编著的《中学物理拓展与实践》,化学教研组编著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研究》,化学特级教师田玉凤编著的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论文锦集》,计算机教研组编著的《机器人构建与程序设计》,体育教研组编著的《中学形体课教程》和《板球教学与训练》,心理教研组编著的《心理教育》等。

在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实施中学数字图书馆工程,全面地满足和保证教学、科研有序地进行,其意义更深远,作用更巨大。我校数字图书馆加强了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收集、引进的数字化资源有“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北京市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中小学教学资源联盟”“清华同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教育星资源库”“世纪龙源资源库”“丰台教委资源中心”“高中新课改相关网站”“高中数学网络互动”;自建的资源系统有“K12资源库”“校视频点播系统”“校光盘检索系统”“十二中自建视频资源库”“十二中自建资源库”等。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图书馆和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并把各种数字资源的特色和使用方法发布在校园网上。

四、结束语

“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藏书建设工作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的作用。为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多渠道、全天候、全方位地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能够及时解决的,利用馆藏资源尽快解决;不能够及时解决的,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搜集整理,想办法予以解决。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的藏书建设工作一定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 储若端,周华.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 沈雄楠.试论中小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EB/OL].http://www.wjxz.com.

2012-03-18

沈燕丽,本科,馆员。王云波,本科,副研究馆员。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藏书馆藏图书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图书推荐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