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2012-01-29 02:11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高中语文

张 茹

纵观整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我们日渐明显的感受到教育越来越倾向于“人文化”,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促使学生成长为完善的人。为了适应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语文学科内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才能更精彩,学生的精神思想才会更丰富,心灵才会更充实,目光才会更敏锐。借助人文教育,学生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人类、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人类永远的未来。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呢?

一、更新语文教育理念,凸显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是指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行为,对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在大力倡导人文教育的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符合人文教育的先进理念。

1.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观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高中语文教学过分偏重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忽视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基于这一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具有工具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这就从理论上否定了以往过分突出其工具性的偏谬做法,使语文教育回归本质——主要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因此,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工具,它的任务是培养使用工具的人,或者说是为人的成长打下精神的根基。不过,在注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特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语言文字自身的工具性。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一个统一整体,二者相辅相成。

2.树立大语文观念和文化语文观念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不单纯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将文、史、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崇高的品德和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围绕这一目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我们可以通过晚会,演讲会,朗诵会,获奖征文展读会等。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使其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使其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如春风化雨一般,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最大限度的挖掘课文内容,有意将知识点、道德观、情感变化、美学意义等进行综合讲述,使学生感受到大语文之美,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才能造就知识丰富的一代新人。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闪耀人文思想光辉

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渗透”,它往往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涵养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认识,规范人的行为。因此,要加强高中语文人文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人文思想在语文课堂闪光,就要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

1.优化语文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语文教育那种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语文教育更要求教师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借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先进的技术为语文所用,把大自然、把社会生活、把艺术搬进课堂,让现代化为学生学语文插上翅膀。语文教学改革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多媒体技术利用投影仪、电脑、网络等设备,以声音、色彩、图像等形式演绎教学内容,化静为动,直观形象,变平面的抽象教学为立体的形象教学,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传统的教法是教师串讲字词、解析内容,显得比较抽象乏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选取 “朦胧月色下的荷塘”、“月朗星稀,圆月高挂夜空”和“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塘上荷花”等画面,配以潺潺流动但并不欢快的水声和偶尔热闹时而单调的蛙声,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然后配乐朗诵,让学生观其“景”、体其“情”。其间,教师只需作适当的点拨: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环境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如何通过景物来体现他那份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为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创造有利条件。

2.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人文教育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不强调知识体系的传播,注意情感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把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鲜活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首先,革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有些传统的教学理念遮蔽了语文教学方法的人文教育功能,要使其重新在在语文教学中“闪光”,就要对其进行革新,使这些语文教学方法的人文教育功能重新得到张扬。例如:讲授法。过去讲授时,一切皆由教师口授。教师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学生却并没有记住多少。现在经过革新是教师引路,学生独立研究、分组探讨,师生共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指点、归纳、总结。对于学生在理解课文涵义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和不足,教师会做好指点、总结、归纳工作,把散见在文中的重要知识、含义深刻的人文精髓及做人道理等总结归纳在一起,使之系统化。通过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既可以保留这些方法的已有优势,又可以对其存在的缺点进行修正,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的需要,让其在语文人文教育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其次,引进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语文教学还要注重引进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如教学暗示与赏识教育。这种方法切合了广大高中生在青少年阶段“不愿感到有人在教育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其在一种不知不觉状态下接受教育,这种方法与人文教育具有的偷悦状态相吻合,是一种适合于语文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赏识教育则是以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为基点,通过心理暗示唤醒学生自尊,激发潜能走向成功的教育。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一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所以赏识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颇具人文教育特色。它在语文人文教育中尝试运用,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不论是传统的,还是引进的,实现语文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J哈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沃土。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高中语文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向量的巧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