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教师主导作用

2012-01-29 02:11刘晓英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夏瑜圈点祥林嫂

刘晓英

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这种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学生的自主学习会越来越多,学生活动会越来越充分,教师主导性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彰显,教师的指导、点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指导和点评?我以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指导和点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解处、疑难处等进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评,能够纠正错误、获得启发、提升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筛选学生自主学习中反馈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提出“项羽有哪些典型性格?他败在什么地方?刘邦又有那些性格特征?他如何由被动赢得了主动?”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却是滔滔不绝,有许多言不及意和啰嗦多余的话,教师就要通过筛选,把握该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继而拔冗去芜,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和引导。

二、引领性原则

教师的指导、点评是建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的,同时又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起到引领作用,教师有效引领的价值在于参与、激趣、启智、建构等。教师的指导,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方向和思路;教师的点评,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之处,明确含混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构建相应的识别评价能力,能够及时识别学生反馈的信息是否围绕文本的生成,否紧扣教学目标的生成,生成的问题能否驱动多数学生的思维活动,哪些问题能对课堂教学和文本探究有促进作用。比如《人生的境界》一课的课外延展中,学生就“小王子舍身饲虎”事例分析人生境界时出现的喧宾夺主、舍本逐末等错误思路,教师要及时抓住,把握其错误点所在,及时给予明确的纠正。

三、明确性原则

教师的指导和点评都应该清楚明了,不但要做到方法明晰,观点分明,态度鲜明,在语言表述上也要力求简洁清楚,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地领会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点评,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评明确自主学习和探究中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的措施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掌控全局,充分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状况和问题,还要有比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条理性。

教师在指导或点评时一定要抓准指导点或点评点,才能实现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引领性和明确性。

1.于学生自主学习前通过指导确定方向及路径。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途径、方式、重难点等需要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心中有数。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设计好自主学习的环节,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本单元要求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前,应该先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圈点批注,如何进行圈点批注,圈点哪些内容,批注什么,这样学生才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诸如此类的方法指导体现了教师指导的引领性,尤其在新知识的学习,新能力的养成,新方法的掌握上,更需要教师引领。

2.于学生不解处或理解不深处通过引导点出关键。

对于文本的理解,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等学生凭过去的积累和学习,能达到一定的层次,但是在一些含义深刻处、表达含蓄隐晦处等,学生会疑惑不解;有些内容则还不能足够深入的进行理解。而造成这些情况的,往往就是一个或几个关键处学生不能领会,或思考不周全,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会思路顺利通畅,也更激起探究的热情;也或是不了解相关知识、背景、作者经历等,则需要教师加以介绍和讲解,学生一经了解,便能很好的理解和感悟文本。抑或是学生不能抓出文中能帮助理解的关键句、中心句,老师则要指导学生寻找并分析文本中的这些重要语句,指导学生通过文本内容感悟作者思想和情感等。

3.于学生思维散乱处通过指导进行梳理,整合优化。

由于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有差距,由于分析、归纳、概括,表达等语文能力的欠缺,学生会出现理解和探究中的思维散乱现象,教师需要仔细辨识、及时把握,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繁就简,分析梳理调整,整合优化。比如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的讨论中,不少学生将文本中的描写割裂开来,一处一处的单独分析,虽然都分析到了,可是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没有凸现出来,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先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文本各处对祥林嫂的描写联系起来,综合品读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祥林嫂这一人物才能站立在学生面前。

4.于学生解读错误处通过点评纠正错误,正确解读。

学生在对一些有较深内涵的文本的解读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师要及时地予以纠正,并引导同学们正确解读。比如在《药》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写到的乌鸦进行讨论,关于“为何乌鸦在夏瑜母亲暗暗的期盼下却嗖的飞离”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学生说“乌鸦是善于动脑筋的动物,不会听从别人的摆布,所以这只乌鸦不听夏瑜母亲的话。”也有学生说“乌鸦爱听奉承话,夏瑜母亲没有说奉承话,所以它就不飞到夏瑜的坟上。”像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缺乏深刻体悟的讨论难免有误导之嫌。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本文的主旨,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小说主题来进行讨论。

5.于学生思维闪光、课堂生成精彩处通过点评进行肯定和提升。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由于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常常会在课堂上生成一些教师教学预设中未涉及到的内容,这其中不乏精彩之处,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捕捉,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这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可以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对于学生的精彩生成,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拓展。比如在《再别康桥》一诗的学习中,学生谈到这首诗引起自己的共鸣,使她想起自己的故乡,我当即予以肯定和赞扬,请她给同学们描绘自己的故乡,该同学用抒情而优美的语言进行了描绘,特别提到夕阳下故乡小屋的静谧以及在窗前读书的“我”,感染着同学们,同学们对《再别康桥》之美的感悟必然会更深入一步。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与点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方向性,才能更有实效性,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当然,这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对全局的掌控力、预设的洞察力、敏锐的捕捉力、明晰的表达力和足够深厚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职业水准,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自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给予积极的、有效的、中肯的指导与点评。

猜你喜欢
夏瑜圈点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催债与还钱
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在博尔塔拉留影
黄侃读书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
杨慎研究《风骨》篇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