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2012-01-29 02:11庄海玲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庄海玲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意味着课堂学生学习探究的空间加大,学生自主性增强,因而转变备课观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备课观

1.吃透新课标与新课程“考试大纲”

新课程改革是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而提出的重大教育改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此很多教师处于观望与怀疑中。的确,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基本功教育理论素养有待提高,导致实施课改时产生许多误区,诸如提倡“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至语文课发生异化,变成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等,语文课失去了本来面目。要想矫正本误区须悟透新课程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加强自身反思能力,在反思中尽快成长完善。

2.树立大语文观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的意识。因而教师在备课中当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使语文教学彰显人文性,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迈向人文化。实施教师阅读工程,让阅读滋养心灵,充裕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教育底蕴,提升我们的文化品质、精神品格、人格品质和思维品质。

二、深悟备课

1.蓄满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复杂社会生活的浓缩,而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教师只有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投入到作品中,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吸收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因此备课时首先要唤起自身的参与热情,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参透语言文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情感、观点,高扬起阅读的独立性和精神性。

语言文字只有通过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虚拟、体验,才有可能还原为审美对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做一个阅读主体存在,披文入情,在阅读中感受审美愉悦,倡导自身的个性化阅读,进而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脱离技术化回归情感化。

新课程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趋于多元化;选材注重文化因素,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人文关怀,它要求考生在独立思考中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当指导学生运用正确方法,抓住学生充满阅读期待这一契机,鉴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把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深化作品的内涵。

2.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智力资源

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文本内在意蕴,方能引领学生领悟文本。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才会有“对话”时的机智引领,才会有课堂的精彩生成。解读文本时与其过分依赖文本以外的各种资源,让教辅资源先入为主,不如潜心反复诵读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读出自我感悟。

部分教师独立驾驭教材能力较弱,出现浅阅读现象。浅薄者的“独立”只能导致固执和狂妄。读书才能让教学拒绝肤浅,基本功软化,因而过分盲从教学手段,甚至长时间套用成案,教学失去独立性,无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开发,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教师无法产生幸福感。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即在对文本思想内涵与情感体验中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个性化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深入解读文本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越俎代庖,教师阅读文本,建构阅读体验,创造性使用教材乃备课的中心。

参阅优秀教学设计时,多数教师阅览重心为教学流程,对于流程背后隐藏的设计理念(宏观备课)常常漠然,实际上流程是形式的载体,我们应细心咀嚼玩味备课精神,重点探究其成功之因,追因思索找寻自我差距,相信经过千锤百炼,定能让自己完成无数次超越。

3.选好切入点

阅读教学,只有选好切入点,重难点突破方能达到有效,一个好的切入,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研究欲、灵动的思维火花。

(1)文题切入

如《胡同文化》等。

(2)关键语段切入

作品的中心语段,或概括主要内容,或体现文本结构,或反映作品主题,因此以关键语段为切入点,文本教学方能优化。“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文章的生命所在,力争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捕捉最佳交流平台。

(3)巧用课后练习切入文本

课后练习是经典,融课内与课外,常规与创新为一体,开放性级强,“愚溪诗序”在整体阅读观的指导下,学生明晰“愚溪”来历后,抛出柳宗元为何提到古有愚公,教师适时嵌入“愚公谷”的来历(课后练习三),学生豁然开朗。由此可见,巧嵌课后练习,能优化文本教学。

4.拓展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拓展,需要注意:

(1)重质量

文本拓展无非是为了扩展教学内容,加深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注重拓展的内容,可是文本的重难点,也可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触发点。元曲(“窦娥冤”“哀江南”)的教学,不引领学生鉴赏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用表演课本剧代替文本阅读,用教学手段取代课堂教学,这种拓展偏离了高考方向,流于形式,扭曲了“新课标”感受鉴赏的精神。

(2)避免泛化文本内涵

新课标实施以来,阅读教学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阅读教学自我放逐。《劝学》一文,以“人性善”“人性恶”为论题,让学生当堂辩论,或许想追求形式新颖,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衷亦可理解,但必须在全方位把握文本的前提下,方可尝试创新。

(3)生成拓展多一点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想法,学生的独特体验感悟不应当因预设拓展而遭到封杀。教师最好能随机调整预设方案,此生成性拓展使课堂充满了张力和穿透力

《〈呐喊〉自序》里,有学生认为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师生共同回忆“我们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便是中国的脊梁”。这种拓展,升华点亮学生的智慧,使课堂臻于和谐。

(4)拓展原则:

立足文本

文本拓展必须立足于文本,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设计,既要超越文本更要回归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后,在教师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体验、发现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之上才有可能超越文本。

适度原则

有效的拓展应是文本的拓展,是恰当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单纯为创新而随意添加,追求表面热闹。拓展容量固然加大,但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因为尊重个性,开展个性化阅读而失去原则是得不偿失的。

(5)拓展目标:

无痕——最高境界

泰戈尔言:“天空留不下我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对文本的拓展应是不露痕迹且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教师拥有深厚的功底和较高的素养才能保障拓展自然潜伏其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深化文章的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最高境界的拓展,风过无痕。

《呐喊》自序一文,针对不同内容进行拓展。深悟国民的劣根性愚昧麻木时,可引入鲁迅作品小说中人物创作规律,体味鲁迅的寂寞时可补充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深入理解沉默的结局,懂得鲁迅沉默与苦闷的缘由。品读“勇士的呐喊”,抓“须听将令”关键词理解其内涵指向。由此深入解读鲁迅其人,使鲁迅的精神高大起来,人格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