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尝试

2012-01-29 02:11何周娣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动笔距离情绪

何周娣

片段作文是跟成篇作文相对而言的,片段作文只要求写一个片段,相对于成篇作文而言,它篇幅比较短小,形式比较自由灵活,有成篇作文不具备的优点,且能解决不少成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通过片段作文促使学生常动笔

很多专家认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学生若能多阅读勤思考常动笔则作文自然好。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平时若经常动笔自然文笔就比较流畅,反之,若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则笔底生涩,难以成文。其实,下笔不仅仅是动笔,它是一个情绪和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动笔之时,思维在发散,逻辑在伸展,情绪在涌动,然后才能笔随意转,笔由心动。然而成篇作文教学周期长,学生训练太少,但要缩短周期,其实很难。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语文教师上两个班,两个班学生至少100人,批改100多篇作文真的很辛苦;二则,现在学生作业很多,课业负担很重,缩短作文周期,学生也不乐意。这时候,片段作文就能够发挥其作用。我的做法是,成篇作文保持不变,两周一次;而片段作文则因“课”制宜,相机而动。基本上保证每周2次。因为只是一个片段,而且多是当堂完成或者留做作业,学生并不以为苦,甚至因其短小灵活的特点而比较有兴趣。

二、利用片段作文及时反馈作文效果

反馈是使教学过程走向有序和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必要条件。倪文锦认为,成功的教学过程总是通过反馈逐步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统一。而成篇作文教学的周期太长使得反馈效果差。学生写作两周以后教师再去反馈时,很多学生早已忘了当时的写作体验甚至有的学生连写作内容都忘了,所以反馈效果并不好。而且我们的作文情况反馈常常停留在开两会——“表彰大会”和“批斗大会”(黄厚江语)的层次。读几篇好的,欣赏一下,再读几篇差的,指出问题所在,中间再穿插讲一些写作知识和方法的介绍。事实上,一个班里会写文章的常常也就两三个最多五六个学生,所以表彰的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而批斗的却常常是大部分。这样一种反馈方式,于教师而言是用心良苦,给学生指出问题所在;于学生而言却仅仅是结论的呈现而且是不好结论的呈现,既不能对学生的具体写作过程有明确的针对性的指导,也不利于学生写作内驱力的激发和写作自信的树立。

片段作文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片段作文反馈及时。有时候当堂写好,当堂反馈,让学生读一读,大家评一评;即使是课后完成的,最多也就隔了一个晚上,写作体验还是很新鲜的。其次,片段作文能够让教师关注沉默的大多数。因为片段作文篇幅短小,而且多数时候仅着眼于一点,不涉及整体的布局构思,所以平常作文平平的学生也常常灵光闪烁屡有佳作。

某次课上,读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谈起了泰戈尔的小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此作作者说法较多,一说出自张小娴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原诗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看学生兴趣颇高,就让他们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这一次,可能正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话题,而且前面的交流唤起了他们很多情绪体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表现不俗。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片段习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却仍然无法避难的人鬼殊途//是当婉后热拥着无鸢/却被无鸢一声“母后”推开的万丈深渊//是凯瑟琳说着 “我就是西斯克里夫”/却带着几乎与西斯克里夫融为一体的炽热另嫁他人的追悔莫及……

线外切圆,是否你就是径直而去的那条线/而我就是转来转去将自己封闭的圆/我们注定只相切在那一点//两圆外切/你徘徊不前,我犹豫不定/相交是一种奢望/顺着两圆的轨迹,我无法走进你的内心//两条曲线,分隔两边/渐近线是我们各自的追求,y轴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你永远向左,我依然向右/在直角坐标系上,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些作品是那么新鲜生动,充满了灵光,这自然使教师有发现的惊喜,客观上能够让教师关注大多数学生,关注更多应该关注的群体。老师的一句表扬,同学的一声赞叹,对他们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反馈的意义可能更在于此——能够激起普通学生的自信和热情。

三、借助片段作文实现读写结合

教师在成篇作文命题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作文教学本身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当然就不能兼顾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问题。这就造成了资源——包括情绪资源和素材资源——的极大浪费。首先是情绪资源,写作中情绪的唤起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如果你仅仅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作文,常常效果不理想;相反,在给出作文之前,教师若能创设情境激发相关的情绪体验,则效果会好很多。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但是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每次作文都大费周折地去做前序工作。而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唤起的许多体验感受却白白浪费了。片段作文恰恰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心有所感,下笔成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能让高涨的情感找到一个宣泄之口,又灵活机动不做强制要求,避免学生为文而文,生拉硬扯。其次是素材资源。写作离不开素材,而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很大的素材库,值得好好利用。入选教材的文章虽不能说篇篇经典,至少都称得上是美文;而且我们花大力气进行阅读教学,对课文反复研究,细细品味,深入探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把握一定比很多课外的“美文”要深刻的多。那么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现成的资源呢?所以,我总是向学生强调,阅读是为了写作,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片断作文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对课文中语言特别出彩的片段我让学生仿写,如《月是故乡明》专题的6篇课文每一篇我都设置了仿写环节。以下是沈姮露娜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相关片段的仿写:我真的看见过天空中的大雁群?它们在天空中自觉地排成“人”字形,无声地飞过那个秋天?我真的到过鲁迅故里?朴实的床曾包容过鲁迅在上面翻滚,那一片百草园依旧长着桑葚?我真的在小巷中冒着雨奔跑?泥点溅起来粘在裤腿上,装饰了那个雨天?我真的在小河里游过泳?夏天的灼热被隔绝在水面之上,长长的水草无声飘拂,滑过我的脸庞?通过仿写,学生不仅更加直接地感受了语言形式之美,而且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对故乡的认识也有了提高。

对那些思想比较深刻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和专题我让学生写阅读体会,如《像山那样思考》《科学之光》等专题。以下是王雪珂对《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思考:什么是最值得敬畏的?是江南丰腴而润泽的土地?是西地平线上一轮具有悲剧色彩的落日是瓦尔登慵懒的神的一滴?是山崖那里一声蔑视所有苦难的狼嚎?但当钢筋水泥武装起江南温婉的肉体,当人们步履匆匆,视世间大美如同等闲,当引擎的轰鸣覆盖了湖边啼啭的鸟鸣,当欲望向着山崖进军并最终以征服者的姿态猎杀生灵……人们肆意践踏着造物者的尊严,并以此粉饰自己瘦弱的躯干,这不能不算是自欺欺人的一种最愚蠢的方式。当人们最终将对自然的敬畏剥蚀殆尽,又何尝不是在践踏消遣着自己的灵魂?专题的阅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及时的片段作文跟进则把思维过程外显,使之逻辑化和条理化。

猜你喜欢
动笔距离情绪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算距离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毛毛雨
打扮春天
春天的雨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