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赋形
——《端午的鸭蛋》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2012-01-29 02:11苑青松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赋形鸭蛋乡土

苑青松

教学简案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乡土文化为基本要素组成的。《端午的鸭蛋》反映的是乡土食文化,通过端午的鸭蛋重现了童年的记忆,表达出对家乡独特的认知和深深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中国味”的语言特色。

2.体认和理解乡土文化赋形的“鸭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端午的鸭蛋》的抒写旨趣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乡土文化的本真面相、个体的强烈归属感以及个体与乡土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对乡土文化赋形为“鸭蛋”的认识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乡土文化是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结晶,它无处不在而又难以把捉,要想对其进行抒写必然要赋予乡土文化以具体的形态,从而获得对乡土文化的体悟。一个小小的鸭蛋怎么就成了宽泛的乡土文化的赋形呢?在理解上学生肯定会有障碍。因此,本课把乡土文化赋形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本课一课时完成。文化虽是一个极难讲说的东西,但课文的难点并非不能突破。如此安排,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一是作者作为擅长言说乡土文化的著名作家,有能力对乡土文化的隐性特征进行艺术化处理,即赋形于“鸭蛋”之上,使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体认更集中、更有型;二是学生对故乡都有着深厚的情感积聚,作者对故乡的言说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古人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愤”“悱”的心理机制,学生就很容易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先准备一个真实的鸭蛋,上课时出示给学生看。教师进行有关鸭蛋的独白,引发学生思考,力求顺利地进入课文。

导入示例:同学们,这是一个鸭蛋,没有人不认识吧!它有着灰白的蛋壳、雪白的蛋清和光亮的蛋黄。看到鸭蛋,老师突然想到,鸭蛋吃到嘴里是一个味道,放到盘子里是一种形象,那么,在鸭肚子里它会是怎样的呢?我想,它肯定有色彩、有温度,更是一种生命的孕育吧!如果把鸭蛋放在故乡的端午节上,它又有着怎样的意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

二、设问文题 诱读文本

第一问:题目上有几个关键词?

学生不难回答:“端午”、“鸭蛋”。

第二问:既然如此,课文应该是按照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事实是这样吗?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课文内容,即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

第三问:课文实际的内容与题目的关键词信息一致吗?

这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提炼出“家乡的鸭蛋”这一信息,这对于从乡土维度理解文化赋形——“鸭蛋”必不可少。同时,“家乡的鸭蛋”也是进一步设问、继续教学流程的要点。

三、理清结构 整体感知

第四问:题目信息是“端午的鸭蛋”,文题的重心在“鸭蛋”上,为什么花了不少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呢?

目的指向:这一问题旨在使学生理解家乡的本质是什么?获得这样的认识——家乡是自我的精神之乡,是特定的文化场域。

教师引导:家乡的端午是一个盆,我们看它盛满了什么?系百索子、做香粽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在家乡的端午盆里,盛满了风俗,这些风俗有吃的、喝的、玩的,还有避邪的;它们有着自己的称呼,有着特定的程序,有着不可考究的目的,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既亲切又敬畏,这些难以说清的东西像磁场一样吸引着我们,盼望着置身其中。

第五问: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为何特意点明:“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目的指向:教师让学生细读了“家乡的端午”,重在使他们明白这一部分对于全篇的作用,它既是在渲染乡土文化场域的氛围,又是为特殊对象的出场造势。这是文本本身所蕴含的召唤结构,这里教师设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期待与召唤结构达成一致,以使学生产生进入文本的强烈愿望。

教师点拨:我们的故乡不同,很多风俗却是一样的,这说明我们是一根之家,但“很多”不代表“全部”,作者家乡的什么东西与众不同呢?鸭蛋!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的与众不同吧!

第六问:作者把鸭蛋分别放到哪里去写的?对鸭蛋不同角度的抒写,在内容上有侧重吗?

目的指向:使学生明白作者对不同场域中鸭蛋的抒写,在内容上是有所侧重的。

教师点拨:“家乡的鸭蛋”,在内容上侧重于对鸭蛋名气的抒写,比如:“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等等。“端午的鸭蛋”,在内容上一方面细腻地描摹鸭蛋的质地。比如:“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一方面叙谈鸭蛋文化。诸如:“敲空头的吃法、朱砂豆腐、鸭蛋络子、挑鸭蛋、囊萤映雪的故事”等等。

第七问:从整体上看,作者是如何呈现鸭蛋的?

目的指向: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发现鸭蛋与家乡的关系,理解鸭蛋之于文化场域中的特定含义。对该问题的追问,一方面可以理清作者的行文结构,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鸭蛋是由一般宽泛的乡土文化向具体文化形态赋形的结果。

教师点拨:作者先写了家乡的端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之乡,里面有着多种特定的事物和行为方式,这是对家乡一种宽泛的体验和认识,并没有特别凸现任何特殊的事物,它写的是与家乡端午相关的所有事物,突出的是整体而非个体,正如一个扇面的外弧。在文章的召唤结构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契合下,“家乡的鸭蛋”这一有形的事物呼之欲出,它是宽泛的乡土文化的进一步收缩,是扇面中外弧向圆心的推移。从外延上看,“家乡的鸭蛋”比“端午的鸭蛋”大,这样就像一个长镜头,由远及近,把鸭蛋从乡土文化中逐步凸显出来,愈来愈清晰。

四、钩玄提要 难点突破

第八问:鸭蛋处在浓郁的家乡风俗之中,那么,我们怎么理解鸭蛋呢?

目的指向:猛一看,学生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的价值不在于鸭蛋的蛋质之身,而在于鸭蛋的文化之身,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寻,旨在获得对“鸭蛋是文化赋形”这一课文难点的突破。

教师点拨:文章安排了“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两块内容,“家乡”代表着空间场域,端午标示着特定的时间场域。作者把“鸭蛋”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场域中来展示,标示出鸭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把雾气般弥散的乡土文化凝结成固态的“鸭蛋”,完成了乡土文化的典型性聚焦,即为乡土文化赋形。

隐喻呈现、印证认知:

第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意思是说:他乡的咸鸭蛋与家乡的咸鸭蛋是无法比拟的。

第二句:“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意思是说:我不怎么喜欢袁子才,但他提到的高邮咸鸭蛋使我有共同荣耀之感。

第三句:“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意思是说:鸭蛋有着细微的差别。

第四句:“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还不如用鸭蛋来装萤火虫。”用一个故事引出壳萤读书的设想。

这四句话除了弄懂含义之外,更应让学生进一步追问,来揭示鸭蛋的真正内涵。四个隐喻引出的追问:

追问一:为什么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独钟不二?

追问二:“与有荣焉”中“我”因“谁”有荣?

追问三:为何作者能看出来鸭蛋的细微区别,外地人看不出来呢?

追问四:“囊萤映雪”是多余的吗?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前三个追问表明:只有家乡的人才会对高邮鸭蛋有着特殊的感官和心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觉,既细致入微,又坚韧铿锵,几乎达到了顽固的地步。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使作者犹如钢浇铁铸、矢志不渝?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浓烈的情感都集中倾注在鸭蛋上,那么,此时,鸭蛋的本质是什么呢?自然就可以引出鸭蛋原来就是“乡土文化的赋形”这一文章旨意。为了彰显文章立意,作者用“囊萤映雪”的历史记忆,直接点明鸭蛋的文化意蕴,颇有些篇末点题的味道。

五、出入文本 强化理解

第九问:我们把文章的结构逆序来看,与顺序相比会有什么不同?

目的指向:强化对鸭蛋——乡土文化赋形的理解。

教师点拨:我们沿着文章的结构来看,其轨迹为: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展开的起点是丰富的家乡文化,终点是家乡文化压缩而成的具体形态——鸭蛋,顺序观察能很好地阐释鸭蛋“破茧成蝶”的过程。我们逆着文章的结构来看,其轨迹为: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家乡的端午。逆序观察能更清晰地看出鸭蛋得以赋形的前身。

六、作业设计 回归乡土

以“家乡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目的是使学生聚焦在乡土文化的赋形物上,强化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促进对乡土文化的呼唤和回归。

思路解说

思想内容决定教学思路,对课文思想的准确定位是思路展开的关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文化取向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涵,就文化取向而言,本文是体现文化旨趣的经典之作。

《端午的鸭蛋》是以食文化表征来诠释乡土文化的价值。然而,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城市化的现实表明,作为价值重建之源和个体精神得以皈依、心灵得以存放的乡土文化,却日益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的现实使我们逐渐失去了精神之家,成为无家可归的“边缘人”。于是,现代人呈现出骚动、不安、焦躁、冷漠、他性等一系列表现,究其缘由,乡土文化在社会流转中的滑落,正是造成现代人当下表现的深层原因。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审视,本文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尤为强烈。

母语教育中人文回归的强烈诉求,使我们必须对乡土文化的内在意蕴作出一定的剖析,因为教学思路设计的前提是理解。

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形塑了文化,乡土文化就是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它是自然与人各自特殊逻辑规律“合谋”的结果。在长期的互动中,二者形成了形塑和塑形的关系。于是,作为客观的自然具有了主观性,作为主观的人具有了客观性,正是这种客观的主观性和主观的客观性,使人对其生活的区域(故土)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情感。由此,故乡无论贫富、大小、贵贱等,都不能抹去人对故乡的记忆和留恋。它是人真正的精神之家,是人精神得以生长的地方,为人打着精神的底子,左右着人的发展方向。《端午的鸭蛋》是揭示乡土与人形塑和塑形关系的典范,学习它,可使学生对“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做出理解性的回应。

文化作为教学的对象,是无法“讲”清楚的,语言是苍白的,对文化的教学更多是体悟共鸣后的认同。据此,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教学流程:

第一,导语的设计。重在从“鸭蛋”脱胎的背景中去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为教学的展开定下了基调。

第二,设问文题 诱读文本、理清结构 整体感知、钩玄提要 难点突破、出入文本 强化理解四个环节主要是为着打开文章皮壳到里面骨髓通道的,主要是为阅读教学定序。

打开文本的前提是诵读,朱熹有过深刻地论述:“须是今日去了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③也是课标中阅读教学板块的基本要求。为此,在通读、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四句富于表现力的句子,一方面准确理解它们的意思,一方面追问它们的“言外之意”,从而加深对重点的理解和对难点的突破。

当然,读,不是漫无目的的乱读,老师的设问是打开文本内核的路线图,为此,教学设计为以问促读。教学过程按照整体一贯的原则,进行了九次设问,在“六环”、“九问”下,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

第三,作业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在文本经验的基础上走出文本,链接自我的生活经验,旨在使学生在文本经验与个体生活经验上达成一致,从而体味乡土文化的特性和价值,起到为阅读教学定性的目的。

总之,本文的设计思路依从于两个原则:一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是对文本思想的理解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去展开,这样既能明白“根”在哪里,又能清楚“根”生发的方向在哪里。

注释:

①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5页。

猜你喜欢
赋形鸭蛋乡土
鸭蛋大约有多重
相干多径环境下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混合波束赋形方案
Can foods influence the onset and progres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基于SRS遍历容量的下行波束赋形性能研究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