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活力

2012-01-29 02:11张婷婷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刘老师教案品味

张婷婷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笔者开始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是预设的问题过多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

为了处理好语文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笔者认为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有效教案。

其实课堂预设就是为了写成一个教案,但是,应把它列为预设的一个方面。如果拿到一篇文章,你都不考虑如何把它设计得精彩,怎样才有效,连个目标都没有,你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是什么样的教案?又何谈其它的有效预设?例如在《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可定为通过品味课文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归纳课文的主旨;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生活、在逆境中保持坚强执着信念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为:通过品味课文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教材分析后,进行学情分析。这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具有浓郁的学校生活气息。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在文字和内容上是没有障碍的,而且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所以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品味上,让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即通过课堂的学习,对尊重老师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形成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的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理解。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通过朗读文章,品味字词句段,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品味课文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将文章中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手段,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语言。所以品味语言又是关键,还要通过找到重点句子,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过程为:感情导入、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归纳事件;品读语句、理解人物;归纳主旨、课外延伸。

2.预设重点问题。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的理解能力,教师必须去充分了解,并根据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创设问题,看看哪些问题更适合他们的现有语文水平,并将这些问题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例如《我的老师》一课教学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件关于刘老师的事情?(明确)解释腿疾原因、旋转身体转身、饱含深情讲课、鼓励学生答题、亲手放飞风筝。(2)刘老师身上最突出的人格魅力是什么?(明确)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3)每位同学选择一处(也可以是一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标注出重读和停顿的地方,并用旁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比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最能体现刘老师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明确)自由朗读,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个别指导。小组内选拔。教师参与其中的小组进行朗读指导,强调抓住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全班展示,朗读者在读完后将自己做的朗读记号及旁批也加以说明。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评价。教师适时参与,并给与指导。(4)通过朗读,同学们对于刘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还有哪些了解?(明确)幽默豁达、乐观向上、纯朴开朗、意志顽强、热爱并追求美好生活。

3.预设个性解读。

在备课时,解读文本,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会怎样想?怎样说?我会怎样导?怎样做?”事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的情况都估计一下,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中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如《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只能说明窦娥冤深冤大,举天之下,无与伦比,足见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但倘若三桩誓愿都一一变成现实,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会焦灼一片,民不聊生,这对富有同情心和善良心的窦娥来说,肯定不是她的初衷,无异于“冬雷震震”,她的灵魂也会入土不安。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须尊重时代差异。

4.预设迁移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要等同,这就要求我们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譬如《孔雀东南飞》的赏析写作,激活学生思维,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精彩独特的个性世界。像学生的《静夜思》习作:以如雪的月光下,静静地坐在突兀的坟墓前的王婆烧着纸钱,石破天惊的一声“我恨你”,展开了对焦母、焦仲卿、刘兰芝的哭诉,一吐自己心中压抑的情感。《我读 〈孔雀东南飞〉》则以“我不禁自问,是谁造成了这爱情悲剧”来进行深刻的剖析。

预设固然重要,但同样的教案在不同教师手里教学效果并不相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待生成的不同意识和方法。因而,在注重预设的同时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会思考留白。促进学生生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留白”——课堂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一段时间,这个时间视问题的难易而定。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2.善于倾听意见。面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善待它——不论是怎样的学生,不论提出什么样的观点,教师都要有微笑的表情,有鼓励的眼神,好像在对他说:“不错,继续。”让学生感觉到:我提出的问题老师很重视。往往耐心剖析学生的言外之意,便能在学生的谬误中发现蕴藏的智慧火花。

3.注意科学评价。不要因为鼓励学生就一味肯定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师一定要研究《新课标》及《考纲》,在理性看待学生的“正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同时,对于已经被检验、符合客观规律和生成价值的要肯定,反之,则需要指出,但一定要注意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

4.相机点拨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困惑,有的放矢、要言不烦、相机诱导,准确把握似懂非懂之时、将通未通之时、欲言未能之时及知能转化之时等关键时机,导当其时,必将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刘老师教案品味
品味年画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品味桂峰
刘老师想开小车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