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交流的精彩

2012-01-29 02:11李晓宁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小姑娘探究妈妈

李晓宁

语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仅仅是一个大致方向,因而,这个“大致方向”也没有强大的必须遵守的“命令性、强制性”。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时的“发现”,往往比教师预先设定的目标更重要更切实际。为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预定计划,让学生充分思考,把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更具有探究和争论的乐趣。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与交流,注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课堂上突然出现的“创造性发现”的火花,并及时调整课堂走向,这既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也不违背教学的终极目标。

有位教师在讲《小橘灯》一文时,还没把小姑娘打电话这一段内容说完,有学生竟未教先知,说:“该段文字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于是老师就顺势改变原定教学设计,向学生提出探究研读题:“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经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抓住了“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这句话进行分析:在亲人病重危急的情况下,一个小姑娘不慌乱,就是镇定;遇到危险不害怕就是勇敢;在艰难困苦中不绝望,就是乐观。讨论到这里,本来想作个小结,偏偏又节外生枝,有位学生提出疑问——“老师,那位小姑娘看到母亲吐血还不慌张、不着急,可能她不爱她妈妈,或者她不是她娘亲生的,是捡来的。”老师马上意识到学生的发现思维火花,随即调整了预先设定的教学步骤,作了如下引导:我们知道,小姑娘是人,而且是未成年的人,八九岁的样子,虽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一个小孩子,如果真的第一次遭遇这种“妈妈吐了许多血”的场面,她真的会有书上描写的这种镇定、勇敢、乐观的表现吗?几乎不可能。一个正常人(孩子)的反应应该是恐惧、紧张、害怕,甚至大哭、不知所措。否则,他只能是一个感情冷漠或者是矫情的人,要么是天上哪路神仙下凡。反正不大真实可信,不大符合生活实际,更不符合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是不是冰心先生在“造假”呢?不是这样。为此,老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探究,共同得出这种情况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应是:小姑娘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长期生活锻炼了她的品格。理由如下:(1)从小姑娘妈妈的病情症状来看,很可能属于肺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肺结核之类的疾病,这种病通常是慢性病,以长期的、经常性的咯血为主要特征。小姑娘经常遇到这种情形,所以不觉得害怕,这是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心理原因之一;(2)小姑娘的父亲被逼走,生活困苦,母亲长期卧床,动不动就咯血,不管白天黑夜要去请医生,照顾服侍妈妈——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镇定、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并且形成了一种与年龄极不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本领 (如一个人跋涉山路、打电话请医生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小姑娘这种顽强、乐观、勇敢、坚定、不怕困难的精神,更主要的心理基础是生活锻炼的结果,是在父亲、医生的鼓励下和“到时我们大家都好了”的美好追求下成熟起来的,其力量来源主要就在这里。而作者起题“小橘灯”之象征光明、前途的用意也就在这里。因此,这段文字体现的是经过长期艰苦生活而仍然充满信心、勇气和希望的小姑娘形象,冰心塑造的小姑娘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令人感动的。

应该说,这堂课对课文的探究研读是很成功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没有用某些知识项目和能力要素来限定学生掌握和达成,没有让学生带着功利的有色眼睛去阅读,没有使学生失去自由与纯真的心态,有的只是课堂上的精神对话。成功的教学,在处理教学目标这个问题上,就是这样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灵活处理的。

以上教学的处理,跳出了“学生学习是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框,促使学生从不肯定的角度去思索,在对问题的多重思考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得到批判性思维活动的锻炼,深深感受到自我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语文课堂正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在这堂课上,执教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①陈坚:《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观》,《教育探索》,2003年第7期。

②张庆林、杨东主编:《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小姑娘探究妈妈
采茶小姑娘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春天的小姑娘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采蘑菇的小姑娘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采蘑菇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