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景抒情类诗词的鉴赏

2012-01-29 02:11邓先超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写景抒情景物

邓先超

写景抒情类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写景抒情类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特别是在近年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

一、景与情的关系

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在诗苑词圃里漫步,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人、事、景、物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的传达出来。间接抒情的诗歌,往往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中国古典诗词“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一般不直接言情,而是借助于外界的人、事、景、物来表达,其中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王国维则概括点明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表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写景抒情类诗词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

(一)以乐景写乐情。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颇具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愉悦之情。

(二)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通过对柳州二月风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凄凉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悲怨。

(三)以乐景写哀情。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中游乐时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以梦中的乐景写尽了现实生活中亡国之君的悲恨。

(四)以哀景写乐情。李白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只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苦寒,反衬出了将士不辞辛劳、奋勇杀敌的万丈豪情。

二、意象和意境

读懂意象,悟透意境,是读懂诗的关键。鉴赏写景抒情类诗词必须把握好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方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复合体。在写景抒情类诗词中,意象中的“意”,是指诗歌情感;“象”指具体的景物。通俗地说,写景抒情类诗词中的意象就是指浸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自然景物。因此意象是名词性的,如缺月、孤雁、岸柳等等。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而意境则是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营造出来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氛围,如“明丽、萧瑟、寂静、清冷、凄清、单调、壮阔”等,因此意境是形容词性的。所以意境是意象的组合。一般一组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一曲中“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意象一起营造了一幅旅途中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

综而言之,意境和意象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审美范畴。它们中的“意”是共同的,不同的是意境含“境”,是指整体的氛围和效果;意象含“象”,是指具体的含情的景物。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产生,两者应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意象美是意境美的基础,而意境美又是意象美的升华和深化。

在诗歌鉴赏的提问中,意象的考查一般表述为:“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或“这首诗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而意境的考查则一般表述为:“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三、写景的方式

写景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一)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一种移情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二)运用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比、比喻、拟人、通感、夸张、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双关等。鉴赏写景类诗歌要学会辩识和判断其中的修辞手法,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如周德清的《[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中“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非常形象生动。

(三)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采用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写景中将动态与静态景物结合起来,不仅会使内容富于变化,而且会使景物在读者心目中鲜活起来。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第二联中,“明月松间照,”是静景;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用“莲动”衬托水幽,“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四)绘声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

(五)多层次描写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望,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诗人写景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整体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湘江秋景图”的描绘,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诗人以多层次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六)虚实结合

“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吹奏的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七)正面和侧面结合

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从与其有关的景物写起,是侧面描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同时还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但诗人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笔,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八)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表现为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景物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干净利索地勾画。关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九)渲染手法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景物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

猜你喜欢
写景抒情景物
点赞中国为抒情女高音而作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写冬天的景物
写景的妙招
会抒情的灰绿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