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程美育中的作用

2012-01-29 02:53赵晓琴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2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多媒体语文

赵晓琴

郧县茶店镇初级中学 湖北十堰 442512

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程美育中的作用

赵晓琴

郧县茶店镇初级中学 湖北十堰 442512

语文课肩负着美育的使命,21世纪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中学语文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形象、直观、方便的显著效果。多媒体手段在中学语文课程美育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情境教学可以产生视听并茂的意境美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以学科知识为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能跨越时空的限制,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的特征,它融、声、光、情、景为一体,产生了至真至美的意境美。

在《口技》这篇文章的导入中,教师可以视频播放相声《洛桑学艺》,让学生知道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更让学生感觉口技的生动有趣,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同时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如在学习《观潮》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制作课件,通过大海来潮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再搜索战争时期水兵训练的场面播放给学生看,并音频播放课文朗读,用声音配合,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

又如,笔者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采用了视听并茂的蒙太奇手法,用多媒体构建对比意境。一面是秋风呼啸,墨云翻飞,一位衣衫单薄、头发花白的老人立于破屋之前,怅望天空,发出一声声长叹……另一面是朱门深院里,灯红酒绿,权贵们轻歌曼舞;茫茫雪地上,逃荒避难者在饥寒交迫中一个个仆倒于郊野……诗歌语言极为凝练,它往往以极简省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如单靠传统教学方式的口讲,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地了解其大概,而多媒体不仅可以把诗歌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使得学生仿佛耳闻其声、目观其形、身临其境,早已感受到老诗人那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宽广胸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事物的美丑、真假、善恶,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既深刻领会了本诗的严肃主题,又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2 可以产生动之以情的情感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就会使审美对象从表象到本质内容上都深深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冲动和共鸣。这时就产生了动之以情的情感美,使学生不仅被审美对象所吸引,引起联想和想象,而且同审美对象发生强烈的感情交流,好像自己也是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者为审美客体中的一部分了。

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当讲到孔乙己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时,笔者就运用多媒体展示如下画面:一脸冷笑的酒客们,一哄而散的孩子们,不停念叨的酒店老板,翻滚的乌云……再配以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阿炳那凄美的《二泉映月》,此时,学生早已融进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恨不得自己上前去拉一把孔乙己,恨不得去驱赶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学生那颗颗善良的心彻底被打动了,他们的眼中含着激情的泪。

3 可以产生晓之以理的意蕴美

俗话说:“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要借助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意蕴挖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情感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且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真正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体现了多媒体语文课堂动情、晓理的意蕴美。胡屠户是吴敬梓笔下金钱社会中的典型人物,为了突出其贪婪自私、见风使舵的的性格特点,笔者采用全景闪回、动作特写的蒙太奇手法,将胡屠户给范进拨拉衣服上的褶皱这一细节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其可憎可恶的丑态做剖析,引导学生体会吴敬梓在这个反面形象中所寄寓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深刻理解对假丑恶的揭露,实际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4 可以产生导之以行的悬念美

语文是工具学科,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研读了解具体的教材内容,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多媒体的运用,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利用多媒体的特殊优势,设置悬念导之以行,取得明显的效果。如教学《巍巍中山陵》一文时,笔者制作一组关于中山陵建筑布局的平面图,让学生选出哪一幅的建筑布局与课文相吻合。这无疑会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概括,做到以看促“读”。

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作为学生进行创造性语言文字描述的依据,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教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当“父亲”看到了在甲板上买牡蛎的那个衣衫褴褛的水手就是于勒时,“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笔者立刻将父亲菲利普惊讶的脸部特写定格,并引导学生:“此时菲利普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看着这些特写画面,听着菲利普的那两个“啊!啊”之声,寂静异常,情思涌发,一篇篇美文瞬时诞生。凭借多媒体可相机设置悬念,做到以看促“写”,效果甚佳。

5 可以产生主客和谐的高潮美

一堂课,如果只有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那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得这种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得到彻底的改变,整个课堂高潮迭起,浑然一体,自然流畅,显示出主客和谐的高潮美。

如教余光中的《乡愁》,笔者共设计了两个高潮:学习的高潮和思考的高潮。学习的高潮是学习对诗歌语言的再创造。一上课,学生首先被辑录的画面和浓浓的《思乡曲》所吸引、陶醉,于是跨越了时空的屏障,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原诗的内涵无限拓展、发挥,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推倒高潮。在此期间,诗人那浓郁而复杂的情感也融入了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再创造能力”这一教学任务得到最圆满的完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在见仁见智的讨论中,又掀起了有关诗歌意象的思考高潮:诗人为何要选择邮票、船票这些意象来作为思乡主体的载体,能否选择另外的意象呢?由于主客体的高度和谐,一节课高潮迭起,令人难忘,这当归功于多媒体教学中主客和谐的高潮之美。

6 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多媒体手段,能更好地达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的死板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给学生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知识、探索讨论知识、理解分析总结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真实的客观环境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多媒体技术只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手段,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将课上成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一句话,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适时”“适宜”“适度”,切忌哗众取宠,舍本逐末。

2)现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主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很多的课件,结构严谨、构思新颖,上课时的效果却不太好,总是感觉差了一点儿什么。其实差的就是一点儿美观!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同样,一个课件的制作也要强调界面的美观性,界面美观的课件表现力更强,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直接产生美的享受。在制作时,课件的界面美化问题可以从色彩、文字、构图三方面加以注意。这样就更易于达到审美素质教育目的。

10.3969 /j.issn.1671-489X.2012.22.010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多媒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