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梵天寺木塔》的三个问题

2012-01-29 03:37邵元海
中学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木塔教参假山

邵元海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选了沈括 《梦溪笔谈》中的一则短文《梵天寺木塔》,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有以下三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一、匠师真的无能吗?

文中的匠师虽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但研究匠师的形象,不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对分析喻皓的形象,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备课中我们发现,不少的资料对匠师的评价不高,甚至有的资料不顾历史事实,肢解文章内容,把匠师是一位既无能,又虚伪的人。用“无能”来评价匠师并不是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钱帅聘请匠师负责造塔,表明匠师在当时当地应是木塔建筑方面的权威,决非等闲之辈。

木塔晃动,匠师认为“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匠师就“以瓦布之而动如初”,塔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表明匠师并不懂得他建的木塔晃动的真正原因,只是根据自己以前所建的木建筑或砖石建筑的经验来作判断的。因为木建筑不同于砖石建筑,可能又比他以前所建的木建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其技术含量也更高。匠师无法解决木塔晃动的原因,但并不能就此认为匠师无能。

从史料来看,登塔的钱俶生活在922——988年间,而中国可考的木塔当数建于石家庄市内的天宁寺凌霄塔,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而我国现在的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的塔则是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从这里可以看出,木塔的建造在当时应该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匠师遇到难以解决的木塔的稳定性,也无可厚非。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表现了匠师为人处事方法的稔熟。为了面子(既有自己的面子,也有钱帅的),匠师羞于直接向喻皓讨教;派妻子出马,施以小惠,体现出对喻皓的尊重,也便于与喻皓之妻沟通。再由皓妻出面,讨得真经的把握更大,风险更小。

二、“皓笑曰”中的“笑”真的有“嘲笑”的含义吗?

因为匠师对木塔晃动原因判断的错误,以及他后来的“无可奈何”,进而判断匠师的无能,因此,皓的笑也就有了嘲笑匠师的无能的含义。教参认为,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喻皓的“笑”,毫无疑义,包含着自己对解决木塔晃动问题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的含义,与匠师的“无可奈何”形成鲜明对比。但要说喻皓嘲笑匠师“无能”,则不敢苟同。“无能”是指没有才能;没有能力。而我们知道,作为占据一方的钱帅要建塔,所请的匠师,当是其时其地最负盛名的人,决不应是等闲之辈,遑论“无能”?

如前文所述,匠帅所建之木塔,在当时应该是创造性的,起码也应是在木塔建筑技术理论不甚完善的时候,遇到问题,也算正常。而作为一代大师,“有《木经》三卷行于世”(宋欧阳修《归田录》)的喻皓,其个人修为当为上乘,不至于以此来贬损遇此问题的人,何况,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应该是在考虑到直接找喻皓求教可能遇到的不快和尴尬,才出此招。我们还认为皓妻不会直接说是为匠师来请教的,当是以闲谈的方式,讨得宝贵的经验后再转述匠师妻。喻皓要嘲笑谁呢?

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还有这样一段叙述,都料匠预浩所造的开宝寺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预浩已将塔建成,而别人还在奇怪之中,预浩在解释原因时,其中也有一个“浩曰”,却连“笑”字也不带,表明他并不是一位恃才傲物、惟我独尊之人,他会去嘲笑匠师无能吗?这不符合一代大师所应有的风范。

三、匠师真的是欺名盗世之人吗?

《教参》认为,“人皆伏其精练”一句写了众人对“塔定”一事的反应,从侧面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木塔方面的高明。“其”指喻皓。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而有的资料却认为,“其”是指匠师,并以此得出结论,匠师不但无能,而且欺世盗名,骗取了世人的赞美。

如果说匠师无能已经是对其形成了不公正的评价,再说其欺世盗名,就显得有些荒唐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因为他“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从全文来看,本文意在展示喻皓的木塔建筑理论的高深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高明,教参的“课文解析”说到,“皓笑曰”中的“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当为中肯之论。

《梵天寺木塔》是记述的是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建造梵天寺木塔的是匠师,而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关键问题的关键人物是喻皓。明确了以上两点,人们佩服的当是喻皓,但为什么会被误解为匠师呢?

走笔至此,我们就会想到在教学《于园》时所遇到的问题。“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的主语是游人还是石头?如果单从选文看,两者皆可,但教参给出译句是“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呢?这要查阅《于园》的原文。原文中完整的表述是:“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意思是“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这段文字是在作者探讨“俱以假山显”的原因,有了这一段文字,“石至于园可无憾矣”的解释就顺理成章了。

再看本文,“人皆伏其精练”一句之前同样有“盖”引起的一段文字“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这段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探讨喻皓解决木塔晃动问题的原理,为什么“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就会有“则不动矣”的效果。这是作者作为事件记录人对喻皓方法的理解和评价,匠师不一定能理解,旁观者不一定能理解,当时的旁观者更是无从解释个中缘由。“人皆伏其精练”中的“人”应该是包括作者在内的能明白其中奥秘的后人。有了这样的理解,人们佩服的当然是喻皓了。这样理解,还能洗刷匠师的不白之冤。

猜你喜欢
木塔教参假山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工作站揭牌成立
佛光秘塔 匠艺之承 记养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复
应县木塔葬书中的“木奴”与“天牛”考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山西:应县木塔能否“带病延年”
神秘的教参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调皮的小猴子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