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唐传奇》“有”字句比较研究

2012-01-30 03:49军,闫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搜神唐传奇次品

王 军,闫 慧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

一、引言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而唐代被认为是近代汉语的起点,对唐传奇句法结构的研究可以有助于了解近代汉语源头语言结构的特点。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盛唐的发轫期,中唐时代的兴盛期和晚唐的衰落期。本文选取初唐时代王度的《古镜记》,中唐时代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元稹的《莺莺传》,晚唐时代薛调的《无双传》3个时期8篇具有代表性的唐传奇作为研究的语料①。

古代汉语“有”字句从《马氏文通》以来就受到语法学者的重视,人们对它的结构特点、表义功能等进行了不间断的探讨。但是近代汉语“有”字句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从专书和断代的层面来研究“有”字句的成果尚属罕见,这样就影响了对“有”字句历时发展的考察研究。因此本文在描写《唐传奇》“有”字句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和中古时期的《搜神记》做比较,梳理“有”字句的发展变化,弥补“有”字句历时研究的不足。

二、独立使用的“有”字句

最早对“有”字句的结构类型加以描写的是马建忠:“有、无两字,用法不一,有有起词有止词者,有有起词而止词则隐见不常者。若记人物之有无,而不明言其为何者所有,何者所无,则有止词而无起词者常也。”[1]根据马氏的论断,我们知道“有”字句的起词和止词是可以不出现的。“有”字句可以分为独立使用和降级使用两种情况。独立使用就是“有”字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为了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把“有”字前的组合成分称为前辞,表示为X,“有”字后的组合成分称为后辞,表示为Y。由于前辞和后辞的组合成分都可以不止一个,所以一个成分完足的复杂“有”字句从理论上说可以表示为这样一种格局:X(X1·X2 ·X3)·有·Y(Y1·Y2)但是事实上,“有”字句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以上面这种成分完足的形式出现的。据此,我们可以把“有”字句的总体格局先归纳统计如下表。

下表中共包含8种情况,其中“有Y1(,)Y2”和“有Y”是无前辞句,其余各种是有前辞句;前4种是简单后辞句,后4种是复杂后辞句。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统计,以上8种句型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前辞后辞X X1X2 X1X2X3○Y X有Y。 X1X2有Y。 X1X2X3有Y。 有Y。Y1(,)Y2 X有Y1(,)Y2。 X1X2有Y1(,)Y2。 X1X2X3有Y1(,)Y2。 有Y1(,)Y2。

句型著作 《搜神记》 《唐传奇》X有Y。 190例占28.1% 77例占33% X1X2有Y。 71例占10.5% 25例占10.73% X1X2X3有Y。 12例占1.8% 10例占4.3%有Y。 29例占4.3% 13例占5.6%有Y1(,)Y2。 67例占9.9% 36例占15.5% X有Y1(,)Y2。 203例占29.9% 65例占27.9% X1X2有Y1(,)Y2。 98例占14.5% 5例占2.1% X1X2X3有Y1(,)Y2。 7例占1.0% 2例占0.86%

从表中显示的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句型在两部作品中的分布情况。以前辞而言,其中无前辞句、一个前辞句、两个前辞句、三个前辞句在《搜神记》、《唐传奇》中的比例依次为14.2%: 21%;58%:60.9%;25%:12.83%;2.8%:5.16%。以后辞而言,简单后辞句的比例为44.6%:53.6%;复杂后辞句的比例为55.4%:46.4%.。无论前辞还是后辞,两部作品比较变化都不大,说明近代汉语源头的语言面貌和中古时期相比未发生显著变化,体现了语言的渐变性原则。

在两部著作的复杂后辞句中即Y1,Y2中,Y1全部是体词性成分,Y2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具体包括:

名词性短语

秦始皇时,有王道平,长安人也。(15-359-178)②

有卢氏女,范阳人也。(《柳毅传》)

“者”字短语

当有一人卖新鞭者。(3-58-36)

郎君所有宝镜,是苏公友人河南苗季子所遗苏公者。(《古镜记》)

兼语短语

宣帝之世,燕、岱之间,有三男共取一妇,生四子。(6-131-77)

有巫者言某是岁不利西行。(《任氏传》)

数(量)(名)短语

有婢子二人。(1-30-15)

车上有壶、榼、青白琉璃五具。(1-31-17)

有酒肴数十盘。(《霍小玉传》)

动词和动词性短语

后当复有妖树生。(7-211-103)

必合有人救汝。(3-54-33)

忽有人觉之。(《莺莺传》)

有灵芝产于倚庐。(《李娃传》)

比况短语

有气如鸡子。(14-342-169)

山有宫阙如人世。(《柳毅传》)

状中短语

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1-17-7)

忽有一人马前拜。(《无双传》)

主谓短语

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2-34-21)

今厅前有一枣树,围可数丈。(《古镜记》)

连谓短语

至蚕时,有神女夜至,助客养蚕。(1-27-14)

两月前,有一客携此婢从东来。(《古镜记》)

“有”和Y1、Y2的结构关系问题,语法学界有不同的观点:(1)“后置定语说”,黎锦熙、刘世儒他们把定语称为“形附”,在《汉语语法教材》中提出:“‘形附’以附在名词的前面为原则;但有时也可以后附,这是因为名词上的形附复杂,短语太长,使句子太拗口,一口气贯不下来,所以拆散短语,把‘形附’移到‘名词’的后边。”[2]并说明:“这是说‘后附’的原因在修辞。”[2](2)“复杂谓语说”,吕冀平认为谓语部分不止一个动词,这些动词之间没有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没有补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也没有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也不是合成谓语或者联合谓语、主谓谓语,这样的谓语就称之为复杂谓语。[3]张志公也认为是复杂谓语,他在分析这个结构时,从意义上将它划分为四种:“有”的宾语表示第二个谓语所涉及的一种事物,它同“有”结合在一起表示“能、应该”一类的意思;“有”及其宾语表示第二个谓语的原因;“有”的宾语表示人、事物、时间或者地点,第二个谓语表示与它们相关的动作或者情况,而“有”则表示对事物的领有或者事物的存在;“有”一方面表示事物的存在,一方面含有表示时间或者假设的意味。[4](3)“次品补语说”,王力将表示拥有的“有”字结构分析为次品补语和准次品补语。他指出,次品放在首品后面的,就将它叫做次品补语。它将次品补语分为两大类:一是句中没有语音停顿的,叫次品补语。二是句中有语音停顿的,可以称为准次品补语。[5](4)“述补结构和状心结构说”,张豫峰、范晓他们认为述补结构中“有+名词2”是述语,后续成分是补语,这种句子如果是复句应该分析为补充复句。状心结构中“有+名词2”是状语,修饰或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即后续成分,如果是复句则分析为偏正复句。[6](5)崔建新则认为应该根据“有”字句的中间停顿来分析句法关系,中间没有停顿的是“连动式”,中间有停顿的既不能划归单句也不宜划分为复句,而是二者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7](6)“连动式或兼语式说”,丁声树等人指出:“连动式和兼语式第一个动词都可以用‘有’和‘没’。”[8]通过对《搜神记》、《唐传奇》语料的具体考察,我们发现在《搜神记》中共有375例复杂后辞句、《唐传奇》中共有108例复杂后辞句,其中Y1、Y2全部构成兼语式。

三、降级使用的“有”字句

所谓降级使用,是指语言的结构单位的实际表意功能低于它所具备的表意功能。如一个句子本来可以单独表达相对完整的语意,但是当它成为一个复句的分句或复杂单句的句子成分时,它就必须与其他分句或句子成分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一种相对完整的语意。此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句子降级使用了。两部作品中都存在“有”字句降级使用的情况。

“有”字句充当句子成分,即“有”字句在句中作宾语或句中其他成分的定语等,其中作宾语是最主要的,在《搜神记》中有73例,在《唐传奇》中有17例。其实这种情况早在《马氏文通》中即有论述。马建忠在讨论“动字相承”的时候,指出:“夫动字之可承以散动者,约有三焉。”[1]其中第一类是“凡动字言官司之行者,如耳闻、目见、心知、口述之类,则有承读以记所闻、所见、所知、所述之事者”[1],举有这样的例子:“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吴语)[1]马氏分析说:“‘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八字承读,所观之事也。”[1]第二类是“凡动字记内情所发之行者,如‘恐’‘惧’‘敢’‘怒’‘愿’‘欲’之类,则后有散动以承之者”,举有如下的例子:“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左传昭公三十年)分析说:“一‘恐’字,一‘恶’字,后各有承读。”[1]这是汉语语法史上对“有”字句充当动词宾语现象的最早讨论。

考察《搜神记》、《唐传奇》中的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到,“有”字之前谓语动词的语义类别大体上正是上引《马氏文通》所指出的两种情况,即“言官司之行者”的动字(按即感官动词)和“记内情所发之行者”的动字(按即心理动词)两类。

(1)《搜神记》中感官动词有:见、闻、知、谓、言、觉、梦、视、伺、顾、案(观察)。《唐传奇》中感官动词有:见、闻、知、云、报。

夜闻荆山,有数千人啖声。(4-91-55)

见田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20-457-240)

度问苏氏,果云旧有此镜?(《古镜记》)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柳毅传》)

(2)《搜神记》中的心理动词有:欲、意、以为、疑、爱、冀、料、喜、惧、感、苦。《唐传奇》中的心理动词有:念、虑、以(为)、敢、恐。

欲有所问。(2-48-27)

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13-336-165)

舟子失容,虑有覆没。(《古镜记》)

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柳毅传》)

《文通》在“动字相承”中还讨论到“‘使’字后有承读,以记所使为之事”的情况。[1]这在《搜神记》与《唐传奇》中皆有用例。

无使有枉百姓。(11-274-133)

庶使臣政绩有闻。(《南柯太守传》)

“有”字句除了可以做宾语外还可以做句中其他成分的定语。例如:

其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19-440-231)

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任氏传》)

“有罪”做定语修饰“家”;“有余”做定语,修饰“心”。

四、结论

以上从独立使用和降级使用两个方面对《搜神记》和《唐传奇》中的“有”字句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部著作中的语言面貌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再次证明了新旧语言现象的交替是和缓的、逐渐演变的过程。选取中古时期的《搜神记》和近代汉语开端的《唐传奇》中的“有”字句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管窥到不同历史时期“有”字句的基本面貌,从而为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材料。

[注 释]

①在数字统计时,一个完整的叙述中如果包含两个或更多的“有”字句,本文按两个或多个处理;在行文中,当其中某一部分不是该处所要分析的对象时间()标明。按照此原则,《搜神记》中“有”字句共计790例,《唐传奇》中“有”字句共计233例。

②文中所引《搜神记》均采自汪绍楹校注本,例句后数字依次为卷数、页码和条数。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2]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第一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3]吕冀平.复杂谓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张志公.汉语谓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5]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6]张豫峰,范晓.“有”字句的后续成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7]崔建新.也谈“有”字句[J].逻辑与语言教学,1990,(2).

[8]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猜你喜欢
搜神唐传奇次品
怎 样 找 次 品
“找次品”方法背后的道理
找次品
找次品
制造《搜神记》
干宝及《搜神记》研究综述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自由精神与文人人格追求
由对立走向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