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课本被称导致“认同混乱”

2012-02-23 12:25
环球时报 2012-02-23
关键词:用词中华民国联合报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张 华 本报特约记者 李名山

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近日在岛内媒体发文,质疑部分高中、小学课本以“台湾地区”诠释台湾有效统治的现况,不但模糊了“中华民国”,也暗示“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政治用意。他的这番表态在岛内引发巨大争议,又点起了蓝绿的“统独之争”。

据台湾东森新闻22日报道,前“行政院长”郝柏村21日投书台湾《联合报》,他在文中表示,部分高中课本中提到“台湾地区”除台湾本岛外,还包括附属岛屿澎湖群岛、钓鱼台列岛,以及金门、马祖、南海诸岛等地,但又同时提到“台湾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分为台湾省、台北市和高雄市,以及福建省的金门县和连江县的马祖,他质疑“台湾地区”是地理名词?还是政治名词?“台湾地区”不是“国号”,台湾省和福建省,以及南海诸岛,依“宪法”属于“中华民国”,岂可以“台湾地区”代之?郝柏村认为,课本的诠释不止失去了“中华民国”的“立国”精神,模糊了“中华民国”的“国家目标”,也暗示“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中华民国”不是中国,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误导了“中华民国国民”的“国家认同”。他还质疑,有些课本写“二二八事件”死亡的台湾民众超过万人,“这是历史真相吗”?他因此要求史地教育应要顺应真相并且务实,但不能背离“宪法”,否则“中华民国”即失去存在的意义,仅是被利用的政治招牌。

据台湾《联合报》22日报道,岛内对郝柏村的文章看法不一,有民众呼应称,自己祖籍是河北省,但上大学的外孙却惊呼他为“外国人”,为什么自己读书的年代,大家都把自己视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将国家、民族奉为至高、至尊、至爱的对象,昨是今非,如今还有几个人能挺直腰板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但部分台湾高中历史和地理老师表示,现在地理的内容很新,非常符合现在需要,用语没有意识形态或“国家认同”的问题;历史课纲吵了很多年,现在课纲、教科书内容大家多能接受。目前教科书中谈到“台湾”、“台湾地区”和“中华民国”,学生并不会混淆。

民进党发言人林俊宪称,“二二八事件”相关史实已经历史专业研究得到结论,台湾社会努力追寻真相,逐步迈向宽容与和解;郝柏村的言论无异于再次撕裂逐渐愈合的伤口。

国民党“立委”吴育升表示,若以“宪法”正统来讲,目前课本的内容确实会让人产生误解。郝柏村的提醒是希望回归“宪法”,是善意、有效的,希望外界不要过分往“急统”解读,更不要曲解目前课本的内容是在搞“台独”。

台湾“教育部”负责审查教科书的“国家教育研究院”回应称,教科书用词都有规范,包括“中华民国宪法”等,但在审书时没有明确规定何时该用“中华民国”、“台湾”或“台湾地区”,使得教科书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到底什么情况下用这几个名词会比较恰当,该院将成立检核小组,于两周内开会讨论,作为后续编审教科书的原则。

台湾《联合报》的评论称,台湾的意识形态战场已经形成谁都不服谁、谁也不必服谁的局面。希望蓝绿放弃以往论战中争夺合法性、正当性,定要别人听从己方说法的思维,转而进一步普及思想、辩论的武器,坦然摊开历史与现实中各种不光彩的疮疤。

据了解,这并不是教科书第一次在岛内引发如此争议。1999年以前的台湾中小学教材统一采用“国立编译馆”主编的统编本。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为争夺教育主导权,鼓励别具用心的势力介入课本编撰,直接导致教材版本泛滥。2003年,多位台北市议员批评初中教科书“一纲多本”,竟有61个版本,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扰、家长的经济负担和老师的烦恼。而在“一纲多本”的浪潮中,“去中国化”成为最关键的问题。2003年9月,台当局公布新高中历史大纲,将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历史全部列入世界史。2007年1月,陈水扁当局又对高中使用的新版历史用词进行大修改,将《本国史》改称《中国史》,将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改为“中国”,至于清末具革命正当性意涵的“起义”如武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则一律改为中性用语的“起事”,内容也加入“两岸分合”和“统独”议题,使得教育领域沦为“去中国化”的重灾区。▲

猜你喜欢
用词中华民国联合报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民国李剑琴及其《健与美》发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台湾选出年度汉字
京台老字号热络互访
I Want to B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