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拳击+91kg级伦敦奥运会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征分析

2012-03-06 04:56王德新樊庆敏荣敦国胡亦海
中国体育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罗伯托技战术时机

王德新,樊庆敏,荣敦国,王 兴,胡亦海

1 前言

随着我国拳击项目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拳击运动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一些级别具备了争夺奥运金牌的实力。2011年是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关键年,中国拳击队若想在伦敦奥运会上续写辉煌,就必须勇于创新,紧紧把握世界拳击运动发展的脉络,及时、准确掌握世界优秀拳击运动员的技战术打法,做到知己知彼。在拳击项目的10个奥运级别中,我国+91kg级为优势项目,是伦敦奥运会拳击项目的夺金点,对这一级别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世界优秀+91kg级拳击运动员罗伯托·卡马雷莱的重要比赛录像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以探讨其技、战术打法特征及薄弱环节,为我国优秀拳击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提供直接指导,也为备战世界级大赛做好充分准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91kg级冠军意大利运动员罗伯托·卡马雷莱在2009—2011年所参加的12场国际性拳击比赛的实况录像为研究对象(表1)。

表1 罗伯托·卡马雷莱2009—2011年期间重要比赛录像信息一览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文献检索范围:以“拳击技战术”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网近30年相关文献64篇,参考与引用7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检索Internet所有中文文献,检索到267 000项,引用3项;收集国际业余拳击协会官方网站aiba.com/org、Science Direct、Power Quest、Sports Discus等大量国外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

针对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制胜规律、制胜因素、技战术体系分类、不同风格类型运动员的技战术运用特征,以及新评分系统实施下运动员的得失点规律等相关问题制定访谈提纲,面访了国家体育总局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领导、国家拳击队现任资深教练员、相关科研人员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和专家。

2.2.3 比赛视频拍摄

2.2.3.1 使用的仪器

索尼HDR-SR8E100GB硬盘摄像机和松下NVJ27MC盒式摄像机两台,根据拳击运动员出拳速度特征,拍摄频率定为100Hz;笔记本电脑一台,视频传导线2根及电源连接线;2个三脚架。

2.2.3.2 拍摄前的准备

摄像机机位的选择:根据世界业余拳击联合会竞赛规则要求,世界拳击锦标赛及各大洲锦标赛比赛期间同时使用两个拳击台进行比赛的规定,2台拍摄录像机位应选择在两个拳台的中间位置即拳击比赛技术代表后面,两台摄像的主光轴与运动方向均成45°夹角。

拍摄角度及区域:根据每次比赛场地大小、观众席的布局及大会组委会关于媒体区域的设置等情况而定。拍摄角度一般以俯视30°为最佳,视角大部分区域应超过拳台四根围绳上方,摄像机的高度及拍摄距离可根据拍摄效果随时调节,使两台摄像机的光圈、图像亮度、焦距等设定尽量一致,并保持整个拍摄过程固定不变;拍摄区域要求覆盖整个拳台的四根立柱,避免采用拍摄新闻方式的特写画面出现,使拍摄图像达到最佳效果。如图1所示拳击比赛录像拍摄位置图。

图1 欧洲拳击锦标赛爱尔兰科研教练拍摄比赛录像位置图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3.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Business College,Shanghai,201400,China;4.Wuhan University of Sport,Wuhan,430079,China.

2.2.3.3 拍摄时的具体工作

首先,根据每单元比赛次序表在采集系统中输入要拍摄比赛运动员的姓名、单位、级别和比赛场次;第二步,等待比赛宣告员介绍台上裁判员时开始拍摄,然后把镜头依次转向红角运动员和蓝角运动员身上,记录运动员面貌特征后,依据台上裁判员的手势,进入正常拍摄程序;第三步,当比赛回合结束时,把镜头转向比分宣告视频,记录每回合双方运动员的比分结果后暂停拍摄,当计时员发出助手退场信号后,进行下一回合的正常拍摄,以此类推直到比赛结束。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要严防人为误差造成摄像机和框架的震动,而且始终保持电源充足。图2、图3为拍摄过程中记录的比赛回合及最后比分宣告截图。

2.2.4 视频采集与解析

采用上海体育学院和同济大学体育工程联合开发基地的“拳击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软件系统V2.0”对比赛运动员的每一项技战术指标进行视频量化处理。在采集过程中使用拳击比赛指标体系模型参数,依据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竞赛规则和现代奥林匹克拳击技战术特征分析原理,使用拳击技战术采集系统软件对每一个交手单位进行保存和处理,为了避免信息的遗漏和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所有的比赛录像解析过程都是由三人组成分析小组完成,且每一个视频信息都是经过重复观看或慢放镜头观察才得以确定。本课题研究视频采集使用的录像资料来自:1)2009年米兰世界拳击锦标赛卡马雷莱取得冠军的5场比赛录像;2)2010年第38届欧洲拳击锦标赛卡马雷莱的2场比赛录像;3)2011年第39届欧洲拳击锦标赛卡马雷莱的5场比赛录像。3次大赛中卡马雷莱总计比赛12场,其中10场获胜,2场失败,共交手33回合,获得139点,失点64点(表2)。

图2 比赛第一回合结束比分截图

图3 比赛结束比分截图

表2 罗伯托·卡马雷莱比赛信息采集基本数据一览表

2.2.4.1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鉴于拳击比赛的复杂性和奥运攻关服务的目的性,选取指标应能有效反映拳击运动的技战术特征;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必须经国内著名专家认可。在技战术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要遵循下列原则:1)技战术指标的唯一性,即同一个技术或战术不能同时用一个指标中的两项内容来描述。2)技战术指标的完整性,即拳击比赛中所有出现的技战术行为都要考虑到,并能够归类到某个指标体系中。3)技战术指标的可操作性,即拳击比赛中所有技战术行为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实际的比赛观察中可进行操作。4)技战术指标的有效性,即各项指标能反映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

2.2.4.2 拳击比赛观察单位

为了能够完整和准确的记录拳击比赛的过程,拳击比赛的技战术数据录入以运动员的一次交手作为拳击比赛的观察单位(从一方或双方运动员发起进攻到双方没有进攻动作或反击意识时),以便能够采集到拳击比赛技战术底层的数据。

2.2.4.3 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指标包括比赛信息、运动员信息和技战术数据信息三类指标,其中比赛信息包括:比赛编号、比赛的名称、时间、地点、性质等信息;运动员信息包括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赛级别、参赛单位、训练年限、架势、最好成绩等信息;技战术数据包括运动员的进攻技术指标、防守技术指标、反击技术指标、移动技术指标、移动区域信息、攻防时机信息、攻防距离信息和战术运用信息。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录像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结合体育学与统计学等理论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罗伯托·卡马雷莱技术特征分析

3.1.1 进攻技术分析

3.1.1.1 进攻拳法与效果分析

从动作结构上可将拳击的拳法分为直拳、摆拳和勾拳三种拳法;从动作功能上可以分为单拳、组合拳、轻拳、重拳和反击拳五种拳法;从动作顺序排列又可以分为前手拳和后手拳两大类,前手拳又包括前手直拳、前手摆拳和前手勾拳,后手拳同样包括后手直拳、后手摆拳和后手勾拳;从动作组合角度上可以将三种拳法任意组合,形成一系列组合拳法。

表3 罗伯托·卡马雷莱进攻拳法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表3显示,卡马雷莱比赛中使用组合拳进攻远远高于单拳进攻,其中直摆组合和多拳组合技术是使用较多的组合拳进攻技术,使用次数为36次和33次,共得44点,约占总得点数40%,进攻效果较显著。而单拳进攻技术中后手直拳使用效果最为理想,使用20次,得15点,成功率高达75%,且无失点。据录像观察分析可以得出,卡马雷莱善于运用直摆组合拳及摆拳组合向对手发起进攻,在准确把握进攻时机的情况下,击打准确、动作连贯、出拳力度大,攻击能力强,并擅长多次使用前摆+后直拳击倒对手,给其他世界优秀运动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优秀运动员张志磊就是在决赛的第三个回合中被卡马雷莱的直摆组合击倒,失去了争夺冠军的机会。

3.1.1.2 进攻时机与效果分析

纵观不同层次的拳击比赛,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低水平比能力,中水平比节奏,高水平比时机。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准确把握攻防时机,就能很好地控制对手,占据场上主动,改变正常的对抗规律,也就是经常说的,“慢可以打快,轻可以打重、短可以打长、矮可以打高”的道理。

卡马雷莱在进攻时机上较多的选择当对手使用抱头防守或将对手逼到围绳边角时,在此两种进攻时机的使用次数分别为35次和32次,且得点数也较为显著,共得点37点。从成功率来看,在对手失去重心和自己准确预判的情况下成功率较高,分别占81.8%和73.9%(表4)。由此可知,卡马雷莱比赛中头脑清醒,预判能力强,能很好把握进攻时机,一旦对手出现破绽,便会以重拳出击,出拳准确性高,击打力量大,能较好地控制比赛节奏。

表4 罗伯托·卡马雷莱进攻时机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3.1.1.3 进攻距离与效果分析

拳击的进攻距离是指一方运动员发起进攻到拳峰部位击打到对手的距离,也是拳击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说的,打到对手而不被对手打到的距离,是由双方运动员的攻防过程决定的。根据不同进攻拳法的运用,可将进攻距离分为远距离、中距离、中近距离和近距离4种,谁能在比赛场上控制好距离,谁就能控制场上的主动权。

表5 罗伯托·卡马雷莱进攻距离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卡马雷莱较多选择在中距离和远距离向对手发起进攻,这两种距离的使用率高达64%;从得点数上看,中距离进攻效果最为显著,虽使用次数不及远距离,但得点数却最多,共得44点,成功率高达74.6%(表5)。由此可知,中距离是卡马雷莱的最佳进攻距离。通过观看录像也发现,卡马雷莱比赛中善于运用单拳后手直拳及各项直拳组合拳进攻,技术动作结构简单、实用,同时也能很好的控制与对手的进攻距离。

3.1.1.4 进攻区域与效果分析

拳击比赛的胜负判定主要是台下的5名评判员根据场上双方运动员获得的得点拳多少来判定。竞赛规则明确规定,评判员的每次判罚必须是在亲眼看到的情况下才能决定是否给点,不能人为的主观判断。因此,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进攻角度和区域的选定至关重要。

I代表的拳台中心部位,是卡马雷莱比赛中发起进攻最多的区域,进攻次数101次,使用率高达42.6%,且得点数也最多,得63点(表6)。由此可知,拳台中心部位是卡马雷莱的最佳进攻区域。裁判员由于位置和角度的不同,在得点拳的判断上往往存在着误差,卡马雷莱往往选择在拳台中心区域向对手发起进攻,不仅可以让3、4号位的评判员清晰观察到进攻击打的全部过程,而且,也给对面的1号位评判员留下很好观察角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分说明了卡马雷莱在比赛过程中头脑清晰,并有丰富的参赛经验。

3.1.2 防守技术分析

3.1.2.1 防守技术与效果分析

拳击防守技术是指当对手进攻时,运动员以求抑制对方进攻或最大限度地防止被对手击打到所使用的技术。2009年下半年,国际拳击联合会裁判委员会提高了对得点拳得点的评判标准,给点尺度明显收紧,对力度要求更高。其明显的标志是国际比赛中比分显著下降,由以前的10多分、20分,变为现在的10分以下,甚至有比分为1∶0的场次出现。因此,合理、有效的进攻技术,以及严密的防守技术在比赛中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录像分析发现,卡马雷莱比赛中主要以闪躲防守为主,占43.8%,以步法防守、格挡防守和贴靠防守为辅,防守抱架严密,防守意识强(表7)。其运用闪躲防守并不仅仅为了闪躲对手的进攻,同时也为自己的迎击和反击创造有利条件,而步法防守、格挡防守和贴靠防守作为最基本的拳击防守技术,能有效地减弱对手来拳的击打力度,阻挡与化解对手强有力的进攻,从而达到破坏对手的进攻节奏和距离,迫使对手出现破绽。

3.1.2.2 防守时机与效果分析

在拳击比赛中,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攻。针对对手发起的快速进攻,优秀运动员应能够洞察到对手进攻的一些细节,具有超强的防守预判能力和防守时机把握能力。对防守时机的准确把握能力是评价当今优秀拳击运动员防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卡马雷莱在各种防守时机的使用上较为均衡,蹬转发力和准确预判时防守使用次数较多,分别为20次和16次,防守效果较为显著,成功率分别为80%和75%;二次进攻时防守的成功率最高,约占86%(表8)。据观察,卡马雷莱能较好地在攻防转换过程中,很好地把握防守时机,合理使用防守技术。在不利于自己进攻或防守的情况下,能较好地运用身体、步法移动和假动作来破坏对手的进攻节奏,创造出防守的时机。从防守时机运用方面看,卡马雷莱属于善于创造时机的优秀运动员典型。

表6 罗伯托·卡马雷莱进攻区域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表7 罗伯托·卡马雷莱防守技术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表8 罗伯托·卡马雷莱防守时机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3.1.2.3 防守距离与效果分析

不同打法风格的拳击运动员在把握防守距离方面有很大区别,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给对手进攻得点的机会,同时,防守距离的合理程度也直接影响反击技术的运用。远距离打法型运动员善于在远距离或中距离进行防守,卡马雷莱属于重拳进攻型打法运动员,直摆组合及摆拳组合是主要进攻拳法,他在中距离的区域防守运用较多,也为反击创造了机会。

表9 罗伯托·卡马雷莱防守距离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中距离是卡马雷莱比赛中优先选择的防守距离,防守次数43次,使用率占53.8%,但在此距离的防守效果却不理想,失点率最高,占68.2%(表9)。由此可以看出,卡马雷莱的远距离防守虽不如中距离次数多,但成功率却相对较高,成功率分别占84.2%,防守效果较显著,这与其擅长使用的防守技术有直接联系。

3.1.2.4 防守区域与效果分析

卡马雷莱在防守区域的选择上较为分散,各个区域防守使用较为均衡,防守效果也均较好。相对而言,在拳台中心区域防守使用次数相对较多,为26次,使用率为32.5%,成功防守次数达到17次,同样,失点数也最多,达到9次(表10)。据观察分析录像资料,在能控制对手的比赛过程中,拳台中心区域是卡马雷莱首选的防守区域,这充分显示了他主动进攻的能力。如果是以反击打法为主的比赛,防守区域极不规则,从2011年欧洲拳击锦标赛与俄罗斯运动员的决赛中可以看出,卡马雷莱采用的是反击打法,以围绳边角区域防守为主。

3.1.3 反击技术分析

3.1.3.1 反击技术与效果

反击打法类型一直是世界拳坛公认的智慧型打法类型,深受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青睐,因为该类运动员得点技术运用巧妙、灵活,反击时机把握能力强,反击得点成功率高于进攻打法型运动员,攻防转换节奏快,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

表10 罗伯托·卡马雷莱防守区域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表11 罗伯托·卡马雷莱反击技术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卡马雷莱比赛中反击技术的运用虽较进攻和防守技术少,但多以快速反击打法为手段,反击速度快,力量大,也使得他在48个反击交手单位中得30点,反击击打效果显著,其中利用摆拳反击次数最多,使用率占37.5%,共得点13点,约占反击总得点数的43%(表11)。由此可知,摆拳反击是卡马雷莱主要反击得点拳法。从分析卡马雷莱与11名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发现,在与同架式对手比赛(卡马雷莱为左架式运动员),卡马雷莱多采用反击打法,得点技术主要以反击单拳和摆拳组合为主,以主动进攻为辅;在与右架式对手比赛时,多采用以主动进攻方式为主,以反击为辅的打法,充分说明卡马雷莱对不同打法类型运动员均有自己的固定套路。

3.1.3.2 反击时机与效果

反击时机的把握难度远远大于对进攻时机的把握,反击技术的运用是在防守技术后的进攻,属于二次启动使用技术。世界优秀反击型打法运动员能够创造反击的时机,高水平进攻型打法运动员能够捕获反击时机,而低水平运动员只能在比赛中等待时机。

卡马雷莱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反击,在各项反击时机的使用上也较为均衡。由于卡马雷莱属于重拳打法型运动员,比赛中若发现反击时机,特别是在围绳边角或者对手出现防守破绽时,便以重拳击打对手,反击速度快,击打准确,反击击打效果显著(表12)。

3.1.3.3 反击距离与效果

步法移动和身体的移动是控制反击距离的重要因素。远距离打法型运动员的快进快出能控制在远距离情况下的反击,组合拳和重拳型打法运动员善于在中距离反击。攻与防在拳击比赛中永远是把双刃剑,所以,对攻更容易在中距离上产生,中距离上进攻与反击超高的难度系数最容易使对攻变得精彩激烈。

表12 罗伯托·卡马雷莱反击时机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中距离是卡马雷莱比赛中较多选择的反击距离,反击次数为20次,使用率为41.7%,领先于其他3种情况。从得点数和成功率上看,在中距离反击的效果也最佳,得点16点,成功率高达80%(表13)。由此可知,中距离是卡马雷莱的最佳反击距离,这与其擅长使用的技战术打法特征有直接联系。

3.1.3.4 反击区域与效果分析

卡马雷莱的反击区域趋于均衡状态。相对来说,在拳台中心I区的反击次数相对较高,为12次,且得点数也最多,得9点(表14)。由此可以看出,拳台中心区域仍然是卡马雷莱首选的反击区域。

表13 罗伯托·卡马雷莱反击距离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表14 罗伯托·卡马雷莱反击区域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3.2 罗伯托·卡马雷莱战术特征分析

3.2.1 进攻战术与效果分析

拳击进攻战术是拳击战术体系之一,是指对比赛进攻意图实施的筹划、指导,是及时、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术的原则和方法。由于它是根据不同打法类型运动员、不同目的、形势及比赛的不同阶段适时而定,因此,运用战术的方法和手段,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

卡马雷莱比赛中较多使用直攻战术、先攻后防战术和强攻战术,仅此3种进攻战术的使用率就高达64.2%,且进攻效果显著,共得78点,约占进攻总得点数的72%(表15)。由此可见,卡马雷莱在比赛中善于利用自己进攻技术特长突破对手的防守,击打到对手,以便在攻防对抗中占据主动,获得更多的得点拳,赢得比赛的胜利。

表15 罗伯托·卡马雷莱进攻战术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3.2.2 防守战术与效果分析

防守战术,是指在拳击比赛中为了更有效地阻扰和防御对手进攻而组织实施的战术。拳击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因为一种新型的进攻战术的出现,必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研究其本质的同时,相应的防守技术和战术也会随之诞生,而矛盾的激化程度与平缓也直接导致了防守战术的发展与创新。防守战术在拳击比赛中虽然不能直接得点,但它却能先诱敌深入,在且战且退中,破坏对手进攻的节奏和距离,择机发起全面反攻,有欲擒故纵之意。

在防守战术的使用上,卡马雷莱以贴靠防守为主,以距离防守和先防后攻防守为辅,这反映了卡马雷莱比赛中多以闪躲、手臂的格挡进行防守,以达到调整和破坏对手进攻节奏的目的。从失点率上看,先防后攻战术的运用尚存在欠缺,失点数相对较高,共失6点,失点率占54.5%(表1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防守意识的下降,出现抱架不严;另一方面,是由于全面攻击不见成效时暴露出防守破绽,因而给对手以得点的机会。

3.2.3 反击战术与效果分析

拳击反击战术是后发制人的一种战术形式,在对手先行动后,避其锋芒,再恰如其分的予以反击,以不变应万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反击战术实施过程中以主动进攻为主,给对手以假象,来掩盖反击的战术意图。随着现代业余拳击运动的发展,国际拳击规则对于得点拳的判定更加严格,清晰、有力的击打对手的头部比击打其他有效区域更加容易得点,因而比赛中运动员也将击打对手头部作为进攻和反击的主要部位。

表16 罗伯托·卡马雷莱防守战术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表17 罗伯托·卡马雷莱反击战术与效果统计一览表

反击单拳击头战术和反击组合拳击头战术是卡马雷莱比赛中较多选择使用的反击战术,击打对手头部是卡马雷莱的首选部位。从得点数和成功率来看,此两种反击战术的使用效果也较理想,其中反击单拳击头战术得11点,成功率为73.3%,反击组合拳击头战术得7点,成功率占70%(表17)。由此可见,反击单拳击头战术和反击组合拳击头战术是卡马雷莱擅长使用的反击战术,这反映了卡马雷莱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3.3 卡马雷莱各回合得失点特征及偶尔改变技战术情况分析

3.3.1 得失点特征

卡马雷莱在所有12场比赛得点特征表现为,第一回合比分领先的场次占到11场,获胜率到达83.3%;第三回合有4场比赛得点数最少(表18);据对现场和录像采集过程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卡马雷莱的持续作战能力有所不足,主要表现在出拳击打次数有所减少,移动速度明显与前两回合降低;从战术运用上也可以发现,卡马雷莱最后一回合的保点意识非常明确,多采用打贴战术,有意识地利用规则来拖延比赛时间,把胜利成果保持到比赛结束。

表18 罗伯托·卡马雷莱12场比赛的第一回合比分与比赛胜负关系情况统计一览表

3.3.2 改变常用技战术情况分析

观察比赛录像发现,卡马雷莱偶尔也会改变自己在以往比赛中形成的技战术规律,如第9场卡马雷莱与Viktar ZUYEU(BLR)的比赛中,第一回合不再积极主动进攻,被白俄罗斯运动员以组合拳紧逼,节节后退,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其实这并不是他丧失斗志,而是在对手进攻时,保存自己,并积极寻找对手破绽,最后终于找到机会,以一击反击后手摆拳击倒对手,扭转了被动局面并取胜,这与卡马雷莱以往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进攻打法风格有很大变数。

3.4 我国运动员与卡马雷莱交手对策

3.4.1 平稳开局,避其锋芒

卡马雷莱是一名进攻意识和能力强劲、比赛获胜激情高涨,典型的重拳型打法的优秀运动员,他的最终胜利基本上是在第一回合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实现。

对付卡马雷莱,应精心设计开局打法,合理安排各阶段战略战术、严格控制开局攻防节奏,积极主动控制场上局面,以不失点为目的,做到平稳过渡,为最终比赛获胜奠定坚实基础。

3.4.2 扬长避短,誓死一搏

卡马雷莱是一名左架式运动员(左力运动员),针对不同打法风格类型运动员的比赛打法特征各异。对右架式运动员他往往采用积极主动向围绳边角区域围攻对手,直拳摆拳组合及摆拳组合是主要的得点拳法,连续进攻能力强,击打速度和力度明显高人一等;针对与自己同样格斗姿势的运动员,往往以快速反击打法为手段,反击时机击打准确,具有良好的反击意识。在与卡马雷莱对抗中,我国运动员在进攻上,应充分发挥启动速度快、击打准确的优势,在准确把握进攻时机基础上,以前摆拳或后手直拳发起进攻,进攻后立即控制好距离,避免遭到对手直摆组合拳的反击或迅速贴靠对手,破坏其反击距离。采用打吊结合、打贴结合、真假结合的方式,加强内线进攻和反复进攻能力,避免盲目出击,绝不与其对攻。

3.4.3 强者交手,智者胜

我国运动员应充分发挥自己善于捕获攻防时机的能力,在比赛过程中,主要采用脚下移动卡位与距离控制的策略,快速移动向两侧转出角度来击打,避免与对手在正面、中距离作战;抢打远距离、转移出中距离、近距离连续击打;须用直拳击打胸部、平勾打肩部的连击才能打中得点,多用组合拳击打为主,这是取胜的关键。

3.4.4 有的放矢,针对训练

选调与卡马雷莱同类型运动员作为培练,以尽快使我们的重点运动员适应他的技术打法类型,有针对性设计技战术风格。在步法移动训练上多与小级别陪练运动员进行步法攻防转换练习以及围攻和摆脱配对训练,提高其自身移动能力;在距离控制训练上除加强步法移动控制与对手距离外,要充分利用前手直拳点击和晃动来达到控制对手冲步进攻和加大防守区域的目的;加强捕获进攻时机和反击能力的训练,设计陪练队员在移动中、失去重心、进攻结束瞬间、暴露破绽时等限制条件下的训练,以此来逐步提高实战针对性;继续提高训练强度,提高无氧对抗能力,采用强度手靶和车轮战的训练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竞技自信心。

4 结论

1.卡马雷莱技术特征表现为,进攻中移动较少,善于中距离范围内使用直摆组合拳攻击对手,能较好控制对手的进攻节奏,不为对手进攻节奏的波动而起伏;防守主要以闪躲技术为主,以步法防守、格挡防守和贴靠防守为辅,防守抱架严密,预判能力和防守意识强,能较好地把握防守时机,反击次数较少,一旦获得反击时机,多以快速反击摆拳为手段。

2.卡马雷莱战术整体特征表现为,第一回合主动进攻,第三回合保点,辅以相应技战术;在第一回合,偶尔也会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术,但往往是击倒对手前的蓄势。

3.与卡马雷莱交手应采取平稳开局,耗其体力,蓄势待发,寻找破绽为主,在后两局中与之决战。

[1]崔松,刘旭东,刘庆华,等.我国高水平拳击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4):35-38.

[2]费瑛.中国拳击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4(4):31-34.

[3]宋琦,龙以慧,王瑛.“攻击型”直拳防守机制和训练方案设计原则[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66-68.

[4]王德新,龙以慧,朝鲁,等.中国拳击队奥运攻关研究报告—备战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国内外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分析[J].体育科研,2008,29(6):27-29.

[5]王德新.拳击项目备战第29届奥运会我国重点运动员和国外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研究[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2008.

[6]王德新.现代男子拳击技战术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2010:5-95.

[7]王海峰,王宾,祁国鹰,等.新规则对拳击运动员技战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3).

[8]虞丽娟,张辉,凑培亮,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分析的系统研究与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6):39-43.

[9]杜文杰.中国拳击运动恢复开展20周年纪念大会座谈摘要[N].中国体育报,2007-01-02(4).

[10]张忠新,孟范生,等.排球比赛技战术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80-83.

[11]周涛.浅谈拳击实战中主动进攻的时机[J].四川体育科学,2004,24(3):93-94.

[12]CHRISTY HALBERT,Ph.D.The Ultimate Boxer:Understanding the Sport and Skills of Boxing[M].USA,Impact Seminars,2003:45-76.

[13]MARK HATMAHER,WERNER DOUG.Boxing mastery[M].Washington,DC,Tracks,2004:21-45.

[14]WALLACE,BILL.How to beat a taller opponent[J].Black Belt,2008,(3):62-67.

猜你喜欢
罗伯托技战术时机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卖笑话
马背上的斗牛士
卖笑话
51岁大叔练出雕塑般体型,身材超23岁儿子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基于大数据的足球技战术特征分析——以上海上港队为例
师生互动4时机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第12届全运会击剑比赛技战术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