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渣叶的薄层色谱鉴别及红外光谱分析*

2012-03-06 03:27孙冬梅谭志灿毕晓黎罗文汇
中国药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牡荆黄酮类薄层

孙冬梅 ,谭志灿 ,毕晓黎 ,罗文汇

(1.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9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布渣叶,又名破布叶、麻布叶、泡卜布、烂布渣、山茶叶等,为椴树科植物破布叶 Microcos paniculata L.的干燥叶,盛产于我国南方,尤以两广地区资源丰富。本品味微酸、性凉、无毒,是广东凉茶的主要组成药材之一,具有清热利湿、健胃消滞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黄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痛、泄泻、疮疡、蜈蚣咬伤等[1-4]。作为两广地区民间药物,布渣叶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研究发现,布渣叶药材含有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糖类、酚类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调血脂、抗衰老及杀虫等作用,其中黄酮类成分为布渣叶中主要活性成分[5-6]。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布渣叶的红外光谱分析及其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本试验中采用薄层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15个不同产地布渣叶进行鉴别分析,建立了布渣叶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对布渣叶药材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旨在为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CAMAG Automatic TLC Sampler 4薄层自动点样仪(瑞士);CAMAG Reprostar 3薄层成像系统(瑞士);CAMAG TLC Scanner 3薄层扫描仪;DHG-9203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施有限公司);HWS26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布渣叶(批号及产地来源见表1),经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刘法锦教授鉴定为正品;布渣叶对照药材(批号为121218-200402)、山柰素对照品(批号为110861-200808)、牡荆苷对照品(批号为111687-200602)均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异牡荆苷(成都瑞芬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为Y-127-110705);硅胶G薄层板(浙江省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甲苯、乙酸乙酯、甲酸、甲醇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山柰素的薄层色谱鉴别

取各批次布渣叶粉末各1 g,加水50 mL,加盐酸2 mL,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30 mL,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30 mL,20 mL),合并乙酸乙酯溶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布渣叶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山柰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2 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9∶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于105℃加热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溶液色谱和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见图1 A。

表1 布渣叶药材来源

2.2 牡荆苷和异牡荆苷的薄层色谱鉴别

取各批次布渣叶粉末各1 g,加水50 mL,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30 mL,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30 mL,20 mL),合并乙酸乙酯溶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布渣叶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牡荆苷和异牡荆苷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 mL含0.2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2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于105℃加热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溶液色谱和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见图1 B。

图1 不同产地来源布渣叶薄层色谱图

2.3 红外光谱分析

仪器参数:光谱范围为4 000~400 cm-1,自动大气背景扣除,分辨率为4 cm-1,信号扫描累加次数为32次,自动增益。

方法:取各批次布渣叶样品粉末(过九号筛)约1 mg,加KBr 200 mg,置玛瑙研钵中,在红外光灯下混合研匀,均匀加入压片模具内,于35 MPa压力下进行压片,持续1~3 min,取出,测定。每个样品测定5次,作平均谱图进行分析。

结果:布渣叶平均谱图(见图 2),在 3 412,2 921,2 852,1 731,1 632,1 518,1 445,1 376,1 318,1 245,1 155,1 062,896,781,584,474 cm-1处有吸收峰。3 412 cm-1处的吸收峰为缔合羟基的伸缩振动,由黄酮、鞣质等酚羟基、糖苷中的糖羟基和水分中的羟基叠加而成;2 921,2 852 cm-1处的吸收峰为亚甲基C=H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1 731 cm-1处的吸收峰为黄酮、有机酸和挥发油中C=O伸缩振动的叠加峰;1 632,1 518 cm-1处的吸收峰为C=C或芳环骨架振动的叠加峰;1 445,1 376,1 318 cm-1处的吸收峰是羟基和亚甲基的弯曲振动;1 245~1 062 cm-1处的吸收峰主要为糖苷类成分的特征吸收;896~474 cm-1的吸收峰为布渣叶化学成分所含苯环面外弯曲振动与环弯曲振动引起的特征指纹吸收峰[5-11]。

图2 布渣叶药材红外特征光谱图

3 讨论

山柰素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中,参考《中国药典》中木贼和瓦松的薄层色谱鉴别中样品制备方法,分别对比了75%甲醇和水两种溶剂,结果表明,75%甲醇制备的供试品所得色谱图中叶绿素斑点干扰严重,因此选择后者作为提取溶剂,既安全可靠,又节约成本。另采用《中国药典》中木贼、瓦松和金钱草的薄层色谱条件,结果均不理想。采用文中所述薄层色谱条件,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

牡荆苷和异牡荆苷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中,由于布渣叶药材含有较多叶绿素,对薄层色谱鉴别产生影响。文献一般采用丙酮、乙醚及石油醚等溶剂进行索氏回流,除去叶绿素。本试验尝试了上述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丙酮除去叶绿素的同时,黄酮类成分也会大量丢失;采用乙醚或石油醚索式回流除去叶绿素,效果亦不佳。最终采用文中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去除叶绿素的效果较好,且薄层色谱荧光斑点清晰。

在展开剂的选择中,由于黄酮类成分极性较大,因此采用极性较大的展开系统。本试验分别对比了极性较大的酸性、碱性和中性展开剂,结果表明采用中性展开剂展开效果最佳,所得荧光斑点丰富,分离度好,牡荆苷和异牡荆苷荧光斑点 Rf值适中。

红外光谱技术操作简便易行,样品处理简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鉴别方法。布渣叶药材主要含有黄酮、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鞣质、酚类等成分,其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是由上述成分叠加而成,具有专属性。因此,通过比较布渣叶红外光谱中16个特征吸收峰可以达到快速鉴别的目的。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8-89.

[2]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6-68.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 824.

[4]《中药商品知识》编写组.中药商品知识(中册)[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9.

[5]石玲艳.破布叶的化学鉴别方法[J].广西中医药,1993,16(2):40-41.

[6]曾聪彦,吴惠妃,郭展荣.布渣叶化学成分定性鉴别的实验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175-176.

[7]罗集鹏.布渣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3,24(9):455.

[8]Bandara KA,Kumar V,Jacobsson U,et al.Insecticidal piperidine alkaloid from Microcos paniculata stem bark[J].Phytochemistry,2000,54(1):29-32.

[9]冯世秀,刘梅芳,魏孝义,等.布渣叶中三萜和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6(1):51-56.

[10]毕和平,韩长日,王 芳,等.破布叶叶片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6,27(3):124-126.

[11]罗集鹏,张丽萍,杨世林,等.布渣叶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2009,44(2):150-153.

猜你喜欢
牡荆黄酮类薄层
板栗壳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牡荆素对CVB3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MS-DAIL联合MS-FINDER鉴定中药黄酮类化合物
18F-FDG PET/CT结合薄层螺旋CT、增强CT和临床资料在孤立性肺空洞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绿豆皮牡荆素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超声辅助酸水解提取山里红叶中牡荆素的工艺优化
穗花牡荆文献研究及药性探讨
膜荚黄芪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药桑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