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叶青

2012-03-09 01:05
决策 2012年8期
关键词:叶青公车博客

■本刊记者 查 英

■本刊记者 查 英

“我是一个很另类的人,所以导致了一个很另类的车改,也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效果。做了十年的‘叶氏车改’可能超过写一千篇文章的效果,你做出来给人看与你写出来还是有区别的。”

“中国成本最低的厅官”、“最有资格谈公车改革的人”、“最勤奋的人大代表”,这是网友给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封的“三最”头衔。

大学教授、人大代表、民主党派、厅级官员、公车改革独行者……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叶青笑着说,“我是一个另类。”

叶氏车改

从2003年开始,叶青一个人的公车改革坚持了近10年时间。

“刚到统计局的办公室坐下来,半小时后司机就来自我介绍了,‘有事随时找我。’我告诉他‘你回去,我自己不要求坐专车’。”

就这样,作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局里提出自己开车的申请,之后获得批准,“我当时已经想到,要是不被批准我也还是要自己开车,大不了就不要那每月500元的补贴了,但出差得给我报销呀!”由于油价上涨,2004年之后湖北省统计局给叶青的补贴提到每月1000元。

叶青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公车改革是他研究的内容之一,2003年他调任湖北省统计局任副局长。“我能走出这样一步,在我看来是个很自然的过程,我研究这样的理论,提出这样的一个方案,那正好我来试验,等于是国家给我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平台。”

用叶青的话,“叶氏车改”总共就三句话:自购私车,每月补贴1000元,出差实销实报。按照这样的车改标准,叶青每年能为单位节约8万元,因而网友送了他第一个封号:中国成本最低的厅官。

“把开车爱好与车改理想结合起来推行叶氏车改,我是想通过个人车改来推动中国的车改。”叶青告诉《决策》。

2012年6月涉及公车使用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公布以后,截至7月19日,92家中央部门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涉及公车部分也为关心公车改革的网友们所关注。在网友们的印象里,多年来的车改一直处于走走停停的状态。2010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的一份提案中称,到了2005年,“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相继悄悄搁浅,又陷入沉寂。”媒体也很快评论,“试点非但未能换来车改的大规模推行,反而有止步之嫌”。

民众的眼里,公车改革难的症结在于很多人不愿主动放弃这个待遇。特别是在目前政治生态下,“有谁要提出不用公车的话,人家会觉得他很另类,但思路决定出路。”叶青说。

而“另类”的叶青因为是民主党派身份,又是人大代表与大学教授,身边人觉得“可以理解”。2003年叶青买了一部“北京吉普”,2007年买了一部“红旗奔腾”。“只是经常会产生一些误会。”叶青坦言。

“一次我带一处长、一科长到一县里调研,县长没有想到开车的是副局长,拉着处长的手就进了会议室。等我停好车进办公楼,门卫又对我说:师傅到那边喝茶。我正在喝茶时,县长才把我找到。这种误会经常发生。”叶青在博客文章《设立一个车改试验区》里这样描述道。

如此十年,“叶氏车改”到目前只“影响了两个半人”,叶青笑着说,“一位是另一个局的副局长,同样他也是民主党派;一位是同局里的一位即将退休的助理巡视员。另一个就是他自己的学生,不过他不是完全按照我这样的标准,所以称‘半个’。”

“因为我知道很难,我也知道我自己本身能做到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并没有希望我身边的副局长像我这样。但是它的影响力很大,从影响决策来看,这个意义更重要。这也让人知道还有一种车改可以这样,还有一群人主动要求公车改革。”

自从叶青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几乎年年拿着车改议案上“两会”,今年已经是第9年。令叶青感到高兴的是,“公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国家也逐步在通过立法对此进行回应,涉及公车使用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也将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而各地的车改试验也让叶青看到了希望,“对目前温州的车改我还是很满意的。也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双轨制’来过渡,推动公车改革。”车改之初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车改需要理解”,这也是他近日发表的一篇博客文章的主要观点。

截至目前,温州车改已经成功举办两次拍卖会,成交车辆420辆。叶青眼里的温州车改有两处优点:其一,车补比较灵活;其二,对司机的去留处置也比较灵活。温州车改和杭州车改的共同点被总结为: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也即市内补贴加出差租车的形式。

谈起“叶氏车改”,叶青很欣慰。“在市内开车基本上不累,而且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样做既没让司机跑空车又减少了堵车。长途的话到了一定极限会累,要是累的话就想想出租车司机。”

1000元的补贴至今没有变过,即使“感觉有点紧张”,叶青也表示“愿意自己贴”。

每次关于公车改革的新闻出来之后,媒体记者都想去听听叶青的看法,因而他又获得一个封号:最有资格谈公车改革的人。

2300篇博文与200万粉丝

2006年3月6日,叶青在人民网强国博客写了第一篇文章,题目是:“即将开始的思想冲撞”,这篇博文写的是全国“两会”期间的讨论会。至今2300多天,叶青就写了2300余篇博客文章,几乎每天一篇,“全部是原创。”

2006年“两会”前夕,叶青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负责人的电话,邀请叶青开博客。“我当时又惊又喜,真不知道博客为何物。原来也只打算在两会期间写写,没想到欲罢不能,一直写到今天。”

叶青在他的博客里曾说,写博客上瘾犹如开车上瘾,而现在他已经将写博客看作是传播思想的讲台。

截至记者发稿前,“代表叶青的博客”首页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铜陵车改。随机点开168页博客文章中的几页,“长三角的一体化”、“天府新区要引进新加坡模式”、“公务自行车”、“散花与黄石港区实现跨江合作”、“公车利益的守护者”“为什么企业家的孩子不考公务员”……关于公车改革、区域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等相关内容以及热点话题都是叶青博客的内容。

面对纷纷而来要求采访的记者,叶青也会先说:“请先看看我的博客。”这样交流起来更觉轻松与充实,叶青告诉《决策》。

很多网友包括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记者正是通过叶青的博客与他成为了朋友或合作者。网友评价叶青的博客是“最直言不讳”。

“处在风暴的中心”,这是开博后的叶青经常面临的处境。面对公开的言论,是否会遭遇言多必失而引来难以抵制的网络舆论压力甚至网络暴力?

“无错不复。”叶青回答,“只要我认为观点没错的,我就不会回复。”这是叶青恪守了6年的基本原则。

观点被“炮轰”的遭遇叶青也经历过,一次他在微博上公开道歉,另一次关于“建议大学生毕业养猪”的观点被媒体热炒一个星期,他认为自己没错因此没有回复。

“我写的博客,发的微博等一般很少惹来争议,因为事先都会认真对待。写完博客,自己读两遍,周全考虑之后再公开发布。”叶青说。

博客是另一个叶青,或者说是叶青的另一面,而叶青将这一面认为是他的另一种工作方式。因为叶青的博文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传播思想的平台。虽然博文中偶尔会透露一点带有生活气息的行踪及事务安排,但大多数内容都是观点的分享及意见的表达。

“我已经将博客看作是另一座讲台,非常神圣。”在叶青看来,在学校授课,开讲座、做报告,传播对象也就几百人,而用博客传播思想,会影响更多人。“传播观点,讨论问题。读者看到你的博客有收获,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从2006年“两会”开始,民意不仅在“代表叶青的博客”这儿汇聚,更明显的是,叶青的博客已经成为一个思想的发源地,以这个博客为圆心向外扩散,而博主的目的是想影响更多的人。

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句话,叶青颇为欣赏。那么,对于他来说:“不说改变世界,至少可以影响一部分人。”

开博客之前,叶青不知博客为何物。而6年之后,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专家”,对电子产品及新媒体工具的掌握十分在行,拥有200万粉丝的微博更新频繁,内容丰富,转发率也很高。“在官员队伍中,我应该是走在前面的。”叶青毫不讳言。

网络时代,官员的媒介素养是其领导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专家”叶青,则对此颇有心得。

“无错不复是基本原则,遇到什么事都看淡一点,不要那么在意。不要用不礼貌的语言,不要情绪化表达,平等对话。”对于如何发微博,叶青还特别指出:“写最熟悉的有把握的能控制分寸的。同时还得区分政务微博和官员微博。如果你在单位承担政务微博的更新,那你代表的是一个团队在发声;如果是官员个人微博,别忘了强调这是你的个人观点。”

有付出便有回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与人民网共同举办的2006年度“社会责任”中国博客评选中,“代表叶青的博客”与另外9人的博客一起荣获十大“社会责任”中国博客,叶青的博客排名第二。评委给出的当选理由是:“勤奋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博客,一年发原创文章300余篇,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一个人大代表的所忧、所思。”

而在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评估报告中,叶青的微博被列入十大党政干部微博,粉丝超过200万。

不论是叶青的博客、微博还是叶青的讲座、报告会,似乎都能让人感觉到叶青就是一个装满金点子的智库。

志在“言官”

不论是叶青的博客、微博还是叶青的讲座、报告会,似乎都能让人感觉到叶青就是一个装满金点子的智库。当被称为“智多星”时,他笑了。

就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叶青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国家级商贸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让叶青联想到武汉扎实的商贸基础,为何不申请设立“国家级商贸区”?武汉有良好的商品贸易基础,地处中部甚至全国的中心位置,在此建立一个商贸的中转地,对武汉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

“去年两会,我又提了。”巧的是义乌市也正在提这个概念,得知叶青在“两会”上的提案,义乌市长马上请他去当地考察。去年“两会”结束前,国务院便批准义乌市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2009年9月23号,叶青还能准确记住这个日期。就在这天,他又抛出一个金点子——设立小池经济区。

小池隶属湖北黄梅县,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京九线的交口,正是这个特殊的位置让叶青对此地刮目相看。当地的县委书记知道后立即实施,对该小镇进行了百日休整。今年4月份,小池经济区启动,“这样能迅速与对面的九江合作起来。通过省际边界融合式发展,黄冈、九江计划将小池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先行区、中部现代物流商贸区、滨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撑起“中三角”战略支点。”

“我的任务就是提意见,提想法,能不能被采纳我决定不了,实际上很多建议被采纳了。”去年通过微博,叶青将白天的洒水车赶出了武汉。“这个提议在微博上公开后被很多网友响应,洒水车白天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

叶青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无穷智慧,而智慧的背后则是他对知识的积累及勤奋的思考。

“闲的时候看书,忙的时候听书。有时候一趟车开下来,一部书就听完了。不仅要读书还要读最新的书,研究全国发展的经济数据,用全国的数据看湖北看武汉的问题,这样才能提出很好的建议。”

财政学科班出身的知识背景与知识结构让叶青在官场有了先天的优势。“我利用官员的平台发出学者的声音,官员色彩淡一些,保持学者的本色,提的也都是出于完善考虑的建议,只是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经济的一种理解。”

“学者的风格、官员的平台、代表的影响力,这三者融为一体,不可能放弃,不然就是割断,就不是我了。”作为大学教授及民主党派人士,叶青进入体制内,针对车改或者人大代表的影响,他认为,“这是一种制度的安排,只是我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网友评价叶青是“最没有架子”的官员,确实,与他对话,给人良师益友之感。“在学者、官员、代表等多种身份中,最主要的还是学者。”叶青坦言。

多面叶青,缺少哪一面都成不了现在的叶青。

“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言官’,而现在理想对我来说就已经很清楚了。对我影响更大的则是责任,要不要去做,怎样去做,要做成什么样子,这就是责任。昨天已经过去,明天的还未到来,把握好今天做好每一件事,这就是我的信念,我很清楚。”叶青说。

猜你喜欢
叶青公车博客
含能材料热安全性研究进展
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公车上书”不是“戊戌变法”开始的序幕
毫米波副载波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