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材料阅读“三遍法”

2012-03-09 01:06赵国艮朱贵平
决策 2012年12期
关键词:粮价答题试卷

■赵国艮 朱贵平

考生真正读懂给定材料,是答好申论题目的前提,但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命题人的意图基本上都隐藏在给定材料中,如果在没有真正读懂材料的情况下就作答,很难得高分。读懂申论给定材料,要按照浏览试卷、通读材料和重点研读“三遍法”来进行。

第一遍:浏览试卷

俯瞰整片森林: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要总览试卷,而不要去读具体材料。浏览试卷主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了解材料涉及的主题。通过浏览答题要求,基本就能判断出来。比如,2012年国考省部级申论的作文题:“‘给定材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从题干就可以判断出,材料是围绕“社会公德”的主题展开。

二是了解问题的类型,初步了解是哪几种题型,所涉及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就有个预判,比如;2006年国考申论的“作答要求”:“1、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批。2、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3、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篇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从“作答要求”中考生可以了解到,本次考试共有概括、分析和写作三大题型,而且主题是关于“政府应对公共事件”的,主题也预先知道了。

浏览试卷时,能够对材料的大致篇幅和结构有所了解,这样考生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遍:通读材料

扫描所有树木:粗细有度,疏而不漏。

(一)通读技巧

考生真正读懂给定材料,是答好申论题目的前提。

是否要带着“作答要求”中的问题去阅读呢?不同的考生阅读习惯不一样。有一类考生习惯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能够抓住主要材料,对于问题涉及到的材料,就重点阅读,要更加仔细看;与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材料,可以一带而过,这样就节省大量时间。另一类考生不习惯带着问题去阅读,因为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深入了解材料,而且影响阅读速度。所以,要暂时忘掉问题,抛开“问题”,轻装上阵,在真正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再针对所涉及的问题来注意材料。

通读是“快读”还是“慢读”?很多考生有一个误解,就是细嚼慢咽的读,纠缠一些细节,从而浪费很多时间。其实,真正高效的通读方法是快速阅读。通读材料是对全篇材料整体的把握,如果读得慢了,考生就很难整体把握材料,往往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快速阅读法,要求在通读材料时,要避免三种不科学的阅读法:小声阅读、心理默读和指读方式,都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费金、哈尔彭等人的《知识推理》(1995年)中引入了知识模型、公共知识和建立在程序基础上的知识和计算等的认知逻辑。在范·本特姆的《动态逻辑探究》(1996年)中引入了动态逻辑系统,并结合坎普等人的《自然语言中的信息》(2008年)中有关信息流的研究,在借助蒙太古的《形式哲学》(1974年)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语言的动态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和哲学阐释。

(二)筛选材料

在国考申论材料中,经常都会有一些“多余”材料,对答题没有直接帮助,甚至跟题目没有关联,但并非无用,其作用是对阅读造成干扰,常见的“多余”材料有以下几种:

背景性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空洞无物,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材料,既不说明问题,也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类材料在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出现。

重复的材料。这类材料在被删除的材料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尤其是在材料非常多的时候,经常都会出现一些重复性材料。对于重复的材料,只要留一段信息点集中、代表性强就可以了。

错误的材料。这类材料从数量上来说比较少,如果没有改错之类的题,删除这类材料很重要,这样的材料内容是错误的,不仅不能帮助你答题,反而会误导你,影响你的得分。2009年国考申论第11则材料有这样一段:

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该网友的意见,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但是考生必须要具备一定政治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因为“给定资料1”中有这样一段内容:“……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可见,解决粮食问题不是提价格,而是靠政策和科技。

“多余”的材料,毕竟还是有限的,考生只有通过多次练习,才能够拿捏有度,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三)泛读和精读

筛选出“多余”材料后,剩下的材料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不重要的材料不是说没有用,而是用处不大,这部分材料完全可以泛读。重要的材料往往是问题答案的来源,或者体现文章的主旨,所以,这部分材料必须精读。

泛读。不重要的材料主要是指事实性材料,是对客观事物的现状表述,比如大量罗列数据和表格的材料,对某件事情的细节进行描述等。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资料分析中和判断推理时,数据和表格是重要的,而这些事实性材料在申论中显得不是很重要,考生只要能判断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就可以,不需要详细阅读其过程,否则浪费时间。

精读。重要的材料,往往是指观点性较强的材料,是对某个问题高度、抽象的概括。比如,重要人物的观点,包括专家、内部人士、两会代表、官员等;再比如,一些总结性的内容,表示原因、影响、结果的地方,作说明、评论和提出建议和对策的地方。这一步只需要把这些地方标示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仔细分析。这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对材料的总体把握,而不是对细节的把握。例如,2011年地市级申论给定资料7有这样一段内容:

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而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了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

这段内容对乡村文化衰落进行了深刻描述,也隐含了命题人的出题意图。考生必须细嚼慢咽,仔细研读,要从中找出乡村文化衰落的表现、危害、原因及对策,才能把大作文写好。

第三遍:重点研读

锁住目标树木:有的放矢,命中靶心。

通读材料之后,就进入重点研读阶段。重点研读是根据“作答要求”中的问题来有针对性的阅读。第一遍阅读已经看过问题的题干,在针对问题阅读的时候,要把所有的问题结合起来。根据这些问题,再从头开始,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材料,重点研读,并做标记。通读材料是对材料的总体把握,其原则是“欲慢则不达”,而重点研读材料是针对问题的阅,其原则是“欲速则不达”,考生要细嚼慢咽。具体做法是:

先找出目标材料。通读材料时清除了“多余”的材料,在答题阅读时,要根据具体问题,排除那些和题目无关的材料。换句话说,只研读与问题有关系的材料,没有关系或者没有直接关系的就不读。比如,答对策题时,就把相关的建议、已有的做法等材料重点研读,确定答案。把材料选出来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一定是奠定在对材料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没有浏览材料时对材料的全面梳理,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再将材料分类组合。有些题目,其相关的答案散见于材料之中,在多个地方都出现了,而且还是重复的信息点。这时候,考生必须把所有的信息点都用特殊的符号标出来,然后再分类组合,答题时才能做到要点全面、逻辑清晰。

(作者系公务员考试培训专家)

猜你喜欢
粮价答题试卷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邀你来答题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