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2012-03-12 12:11胡菁羚
档案与建设 2012年8期
关键词:校史南京大学校友

胡菁羚

(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93)

1.高校校史博物馆的概念

1974年,第十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其进行修订,“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向大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是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博物馆概念。我国对博物馆下的定义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

高校校史博物馆则是以某一特定高校为样本,集中展现这一学校历史的变迁,取得的成就以及培养的人才等方面的内容。譬如,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主要展示了三大部分的内容:①校史部分(主要展示南京大学自1902年建校以来历史的变迁、校名的变更、不同时期的校训校风与办学理念、办学成果等等)。②成果部分(主要展示南京大学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科研究、条件建设及国际交流等诸方面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③英才部分(集中展示建校一百余年以来,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为国家和社会输送近2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既有中国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又有思想深邃的人文大师,还有治国治校的英才等)。

2.高校校史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的功能是指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当今的博物馆处于一个多功能复合形态的时代。对于博物馆的功能,欧美流行的是三E功能,即“教育国民(Educate)、提供娱乐(Entertain)、充实人生(Enrich)。”荷兰博物馆学家彼得·冯·门施提出了:保藏(Preserve)、研究(Study)和传播(Communication)功能。我国博物馆学界通常认为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

高校校史博物馆凝聚着大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具有收藏、陈列、研究的功能,更具有育人、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校史博物馆是高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一张展现大学整体面貌的生动名片,是凝聚校友饮水思源的重要纽带,在高等教育的知识拓展及传播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高校校史博物馆还利用其幽雅的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为南京大学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提供了一个认识南大、了解南大,继而喜爱南大、热爱南大的良好平台。同时,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还于2004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省大、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3.高校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分类

博物馆是承载人类历史和自然发展过程信息的载体,它所收藏、保管、研究的信息资源几乎涵盖了人类既往社会和自然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以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为例,高校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3.1文字、照片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展厅以展板与展品相结合的展出方式来展示南京大学的历史、成果以及英才等展览内容。展板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大量的文字与照片,为了制作生动详实、引人入胜且具有说服力的展板,工作人员奔赴各地,查阅了大量文字与图片资料,经过多方修改与完善,才最终形成了展板内容。2002年开馆以来,还根据学校的要求不断更新、完善展板内容。

3.2实物

校史博物馆展出的实物形状各异,品种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3.2.1 书籍、著作

这类实物主要是在南京大学历史上有过作为的校长、书记,在某一学科研究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代表作、手迹手稿等,一般为原件。

3.2.2 与南京大学有关的人曾经使用过的物品

这类实物通常是从校友的亲属家中征集来的,如李德生院士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毛毯,程开甲院士使用过的PC286电脑等实物,凸显了老一辈校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忘我工作,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精神。

3.2.3 标志性物品

如南大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校印、校徽、校旗,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堂的纪念石柱等等,这类实物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是某一时代所特有的物品,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的历史,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3.2.4 各类奖状、证书

这些资源主要来源于档案馆的科技档案,主要是南京大学教授学者所获得的各种国际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各级各类奖项,集中展示南京大学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3.2.5 模型、仪器等

主要选取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模型、仪器等,能说明一个阶段南京大学的某一学科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如第一架强5歼击机和第一艘核潜艇的模型,展示了我校校友陆孝彭、黄纬禄与赵仁凯的卓然风采,若仅有文字和图片说明,不如具体的实物模型更有说服力。

3.2.6 证件

这部分的资源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校友的学生证(如章嘉民的国立中央大学学生证)、工作证(章嘉民的国立南京大学教职员身份证)、借书证(江泽民南京中央大学借书证),南京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毕业文凭等,展示其各历史阶段证件的不同样式与特色,反映历史的延续性。

3.3礼品

这类资源中一部分是2002年为庆祝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各兄弟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向南京大学捐赠的礼品(主要来源于校办和纪委);另一部分为2002年后社会各界赠送给南京大学以及南京大学领导的礼品(主要来源于学校各部处、院系等)。

南京大学王富葆老师1962年登上珠穆朗玛峰获得的奖状

3.4录音录像

南京大学60周年、80周年校庆,1936年金陵大学第四十一届毕业典礼,前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视察南京大学等录像均在不同展厅循环播放,使得整个展厅既有静态的展板、展品,又有动态的影像资料,是各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真实再现。

4.丰富高校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4.1加强与档案馆的沟通与联系,实现档案馆与校史博物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与档案馆的沟通与联系,从众多的档案信息资源中筛选出精品档案,充实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中的展品一部分是校史馆工作人员从各地校友家中征集而来,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档案馆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等,如南京大学历史上各时期的文件来源于档案馆文书档案室,教授博导等专家学者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状证书来源于科技档案室,南京大学历史上的部分老照片来源于声像档案室。当然,校史博物馆并不是将档案馆所占有的资源全盘拿来,照单全收,而是全部浏览,选择其中能够展示南京大学与众不同的特色精品档案,陈列在校史博物馆。同样,校史博物馆征集到的某些史料也具有档案的性质,如南京大学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的遗物、手稿、著作及有关文献等,均可看作档案。

因此,档案馆在收集档案,校史博物馆在征集史料时,做到互通有无、合作无间,可以省却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4.2加强校史博物馆网站建设

4.2.1 创建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网站上列出校史博物馆史料、实物等的征集范围,创建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校友可直接登陆、上载自己所占有的史料、实物信息,系统自动反馈给工作人员,便于其与校友联系。

4.2.2 举办各类网上专题展览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不仅对已制作的展览及时更新维护,还不断开拓创新,根据某一主题发掘新的信息资源,制作专题展览。2002年以来先后制作完成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纪念陶行知诞辰113周年”陶行知生平事迹展、“处世无奇但率真——纪念郑集教授105岁寿辰生平事迹展”、“‘南大记忆中的抗战’史料、图片展”、“匡亚明老校长百年诞辰纪念展”等八个专题展览。在举办实物展之后,将实物展数字化,传送到互联网上。因为互联网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所以校友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均可浏览校史博物馆的网上专题展览。

信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信息资源建设是事关高校校史博物馆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的大事,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实现高校校史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根本保证,是高校校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网络化、数字化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高校校史博物馆在信息社会里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互操作协议标准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1CTQ030。

*本文为南京大学2011年度青年基金项目“档案数字资源在互操作协议框架中的适应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1]侯良,文博苑之足迹[M].1998:91-92。

[2]陈红京,吴勤旻.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规范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38。

[3]严建强.博物馆与实物[J].中国博物馆,1999(2):22-26。

猜你喜欢
校史南京大学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8卷 2021年 总目次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