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员积分预警模型建设基础问题研究

2012-03-15 02:29吴绍忠
关键词:预案公安情报

吴绍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情报学系,北京 100038)

0 引言

“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提出之后,各地公安机关不断创新,公安情报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此同时,一些事件的发生也暴露了公安情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近年来发生的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及其他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还在国际、国内产生了恶劣影响。正是由于公安机关预警工作的不足,使得此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为此,研究如何运用公安情报提前发出警示,制敌于先,是实现情报主导作用的基础。

1 预警工作流程分析

公安情报预警,指的是在警情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报警,即运用现有的公安情报,判断、描述和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势,并与预期的目标量进行比较,利用设定的方式和信号,实行预告和示警,以便使公安机关有足够的时间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反应措施或是根据预案采取行动。公安情报预警要取得良好效果,遵循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非常关键。

1)情报收集

情报收集本身并不属于情报预警的环节,但它是公安情报预警的先导。公安情报收集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公安情报的质量,公安情报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报预警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情报收集工作中收集的情报是整个情报工作的基础,如果收集的情报不完整、不准确和不及时,就无法发挥出“情报主导警务”应有的作用,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公安工作,影响情报预警工作的开展。公安机关在收集情报时要注意广泛发掘情报源,把一切和公安工作有关的事物都纳入到情报收集的范畴中来,要建立四通八达、反应灵敏的全方位信息网络,广开情报信息渠道,挖掘情报资源。

公安机关在收集情报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情报收集要全面。公安工作涉及的业务面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和公安工作、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民警在收集情报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敏感意识,不放过每一条情报线索。

情报收集要真实准确。民警既要注意情报来源的可靠,也要注意甄别情报内容的真伪,对一些存在疑点的情报,要追根溯源,直到弄清为止。

情报收集要注重时效。时效性是情报的生命。一条很好的情报,如果没有及时传递,很有可能就变成没有任何价值的信息。

图1 公安情报预警流程图

情报收集要有针对性、适用性。虽然说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和公安工作有关,都是公安情报的重要来源,但是它们所反映的情报也有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之别。我们在关注每一个情报源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

2)情报整理

直接收集到的情报有各种形式,口头的、书面的、音频的、视频的,可能还包括实物,对于这些情报,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分类整理。分类的方式可以是按照情报载体的属性,也可以是根据情报所属的公安业务,还可以是具体案件,总之要做到使原始情报变得有序、有联系,便于利用。

3)情报初步分析评估

分析员在运用情报之前应首先考虑所收集的情报的价值,情报的质量决定了(分析员)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做出推论。正确的评估应该是对情报来源的可靠性和情报自身的有效性的判断,即评估来源和情报之间的关系。例如,警官一般被认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情报来源,如果他在监视中看到并记下了一件事情,该情报可以认为是完全有价值的;一个经常提供错误情报的线人可以被认为不可靠,如果他碰巧听到了一次有关犯罪的交谈,那么这一情报也将被认为是不太可信的;必须谨慎对待关于毒品纯度增加的街头传闻,除非该传闻能够得到可靠线人线报的证实或对本地毒品样品化验后证实[1]。

标准化的评估体系是很重要的,它使每个处理情报的人都认可其评估分值,而且不同数据还可依此进行比较。只有经过评估被认为是可信的情报,才能进入以后的环节,作为预警的依据。

4)制定指标体系

制定指标体系其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指标体系不是在每一次的流程中都有,而是制定完成之后在每一次流程中都用。因此制定指标体系和流程中其他的工作是有差别的,所以在图中用虚线加以标识。

制定合理的指标体系要经过指标初选、指标遴选、确定层级、确定权重和形成预警指标体系等步骤,要运用DELPHI、AHP、头脑风暴、资料收集、现场调研等方法才能保障制定出的指标既有学理上的必要性,又有实践中的可操作性[2]。

5)输入情报进行预测

指标体系制定完成之后,将经过整理的情报数据输入到预警模型中,利用AHP法层层递归,得到预测值。值得注意的是,情报在输入之前,需要进行梳理,也就是说要按照预警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形式和量纲的整理,然后才能进行预测。

6)预警

经过整理的情报输入到模型中后,能根据预先设计的相互关系计算得出总的预测评价值。预测值如果突破了预警警戒线,就发出预警。

7)启动预案

某些影响重大的案事件,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还会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并因此而导致社会动荡。对于此类案事件,我们必须事先制定处置预案,在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已经突破了警戒值之后,及时启动处置预案,将该案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所造成的损失最小。

预案是指用书面文字形式制作的用以表述和反映为了行动方案、方式和程序的应用型文书。预案又称作处警方案。针对某项问题制定的预案往往是多方案并存,以供复杂的局面发生时从中选择可行的方案。预案作为一种文字书面样式,它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可参照性、具体性、指向性、目标性、措施性和可行性。

完整的预案样式包含若干要素,在拟制时应包括如下内容:①标题;②前言(预案制定的目的、动因、背景);③指导思想;④依据(法律依据、政策依据);⑤处警原则、工作目标;⑥预案类属解释(即“某一类问题”的预案,其中应该包括具体种类。);⑦组织体系、指挥调度机制及分工;⑧任务、职责界定;⑨警区、战区划分;⑩警力布控;○11处警(处置)方案;○12装备保障方案;○13相关技术标准;○14注意事项(说明)。

制定预案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指挥体系中的文秘部门应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共同完成。分类制定,形成预案体系存入预案信息库,以备日后随时调取使用。具体制定程序包括:

①提出预案客体,报指挥部门审定;

②根据领导批示意见,开展专题调研,搜集情况、数据;

③组织有关专家及相关部门草拟方案;

④组织预案草稿论证,修订预案并形成书面成果;

⑤报经决策部门审定批准;

⑥交由信息管理部门形成拷贝并纳入信息库管理;

⑦通知所属部门或下级警务部门已执行的预案系统及编号,供突发事件出现时参照执行[3]。

(8)公布警情

是否公布警情,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预警内容事关机密,当然不应该公布。如果公布警情不会泄密,而且有助于公安机关进一步的开展工作,那么就应该公布。

在一些重大犯罪预警方面,如果公安机关能够在不影响破案的情况下,将某些连续发生的案件、作案特点和手段相同的案件或其他恶性案件的重要犯罪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发出“警示性、提示性”预警信息,同时告知公众预防措施或防范手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公众的重视,增强公众对类似犯罪的防范意识,对于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降低案件发生率,遏制犯罪升级,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在某些情况下,及时发布警情能够澄清谣言和小道消息的负面影响,消除社会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对公安机关而言,在某些情况下公布警情,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马加爵一案告破以后,有学者认为马加爵连环杀人事件之所以能被迅速制止,得益于公安机关在事发后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公布了他的犯罪信息,避免了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新的可能伤亡,另外也无形中扩大了警方的监控范围。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海南的一个普通群众发现了马加爵的行踪,那么全国数十万警察可能还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他。

2 预警效果的反馈与评估

上报或发布警报并非一个预警过程的结束。由于收集到的情报并非总是完整的,人的认识能力、思考力、判断力有一定局限性,或者预警工作流程中存在不足以及执行不到位,都会影响预警的效果。所以,对于预警效果需要进行反馈,预警与事物的实际发展对应,情况加以反馈,作为输入,进一步调节预警模块。从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完善预警机制和流程。

反馈的基本含义为个体所接受的有关他/她过去行为的信息。反馈能够向个体提供关于其能力、个人控制和外在激励三方面的信息,因此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Kluger和Denisi将绩效反馈定义为“一个外部行为者向个体提供任务绩效方面信息的过程”。研究发现绩效反馈不但能够帮助个体调整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行为,还能提高自我管理,使员工保持朝向预定的个体和组织目标活动,最终有助于绩效改进,因此绩效反馈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组织资源。

在进行预警结果反馈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形式:语言方式。反馈的发出者以语言形式对接受者的绩效进行反馈。此种方式绩效反馈的效果与绩效反馈双方的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有关。语言方式又可分为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口头方式比较灵活、速度快,而且比书面方式更容易交流绩效反馈双方的情感、思想、态度、观点;但书面方式比口头方式正式,可以长期保存,接受者可以反复阅读;奖惩方式。反馈的发出者以奖励或惩罚形式对接受者的绩效进行反馈。奖惩方式包括货币的和非货币(如表扬、提升、给予进修的机会、实物)的奖惩;暗示方式。反馈的发出者以间接的形式对接受者绩效进行反馈。比如可以通过与下属接近或疏远的方式暗示对下属的工作绩效的评价。

3 预警机制的建设

公安情报预警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部门多、信息量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进行以下的机制建设:

1)信息机制

整合现有的相关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加强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气象、市政、环保、地震、森林火灾等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机制优化、反应灵敏的预警信息平台;建立信息监测制度,规范信息的获取、报送、分析、发布格式和程序。各相关机构和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及时收集、分析、汇总本地区、本部门或本系统各类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信息,并负责收集、整理和研究发生在国内外可能对本市造成重大影响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上报[5]。

2)数据处置机制

必须设立或指定独立的机构负责预警信息平台的运行与维护。各部门的上报数据汇聚于此。数据处置机制就是指这个机构对于上报的原始数据进行管理的工作模式。为了保障评估的准确,需要制定该机构的工作流程以及准则,指导预警人员对于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筛选、整理,去除无关或已经失去时效的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处理。

3)评估机制

应用预警技术进行评估,将原始数据输入预警系统,利用预警等级指标体系的内容以及计算方法,直接计算出评分,对应地给出警级评定。评估机制还包括分析功能,可以为决策者分析目前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相应地提出政策建议。

4)鉴定机制

成立一个常设专家组,对于预警机制评估为警级较高的事件和区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以衡量预警结果将会产生的社会影响,主要是心理影响,从而保证预警信息的发布只会对社会安全与稳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非相反。

5)发布机制

预警信息的发布必须由专门指定的单位统一进行,对于确定的预警等级,该单位负责起草新闻发布稿和预警情况公告,通过新闻发布会、直接通报新闻媒体、网上发布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及时、准确报道预警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培养公众在生活中自觉防范、主动参与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的意识[6]。

在发布和报告预警警情时,对于信息源及信息本身,有必要进行再确认,以免信息有误。用于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信息分析方法有多种多样,尤其是假说验证法、倾向分析法、风险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但是,这些分析方法或模式大多尚未定型。因此,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预测手段推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把握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7]。

4 结语

预警是情报实现对警务活动“先导”的重要方式。公安机关以往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要真正做到准确预警,涉及到诸多问题,如情报的收集、整合、分析等。从宏观及长远的眼光来看,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将对预警成效有影响的要素以机制、规范、流程等形式变得具体化、可操作化,是实现预警及时准确的保障。尤其是通过明确预警工作流程和建立工作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预警工作确有实效。

[1]曹凤,彭知辉,陈亮.公安情报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宁宣熙,刘思峰.管理预测与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王光,魏永忠.现代警务协作与指挥[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387 -389.

[4]吴远亮.公安机关社会稳定预警略论[J].政法学刊,2007(3):58-62.

[5]魏永忠,吴绍忠.论城市社会安全与稳定预警等级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4):150-156.

[6]祝江斌,王超.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预警管理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25-429.

[7]许蔓舒.国际危机预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预案公安情报
情报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情报
情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上)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公安信息化的同路人——华为构架云计算和大数据开创公安信息化新局面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紧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