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活动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2012-03-31 11:00陈祖武
关键词:外部性学者效应

陈祖武

(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企业创新活动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陈祖武

(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企业创新活动会产生外部效应或者说溢出效应,由此导致企业创新活动中搭便车的行为。目前,学界关于外部效应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企业创新活动溢出效应的研究还比较少。在检索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中国期刊网”等相关数据库后,对企业创新活动及其溢出效应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

企业创新;外部性;溢出效应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

企业创新是指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或者是企业开展的各种创新活动,围绕着企业创新的构成以及各项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做了广泛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1.1.1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熊彼特把创新界定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他列举了五种创新类型: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产品的一种新特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采取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的定义中包含了产品、工序、组织、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1.1.2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学者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如曼斯费尔德[1](1971)就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推广问题、技术创新与模仿的关系及两者的变动速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技术模仿创新论。进入70年代后,伴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制度创新理论研究也快速发展起来了。美国经济学家诺斯创立了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他们认为,制度创新就是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通过这种变革建立起某种新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2]

1.1.3 企业创新构成内容的扩大化趋势

随着企业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系统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构成的内容也有扩大化的趋势,不少学者提出创新应该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彼得·德鲁克[3](1989)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需要加以组织、系统化的实务与训练,认为创新是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Baldwin和Johnson[4](1995)认为创新应该重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财务、行政体系、服务以及生产效率。Mazzanti[5](2006)认为创新包括组织、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间安排、薪酬系统、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沿着西方创新理论的分支,对企业创新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技术创新方面,傅家骥、[6]常修泽、张春霖等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管理创新方面,陈伟、[7]梁镇、芮明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构筑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领域的框架。

随着研究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企业创新视为一个系统体系。《中国经济导报》(1999)曾指出,“创新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从创新概念演化而来的它们都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冯之浚(1999)[8]认为,创新是一个从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的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芮明杰[9](2000)指出创新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从一线生产技术领域,如生产设备、工艺、方法、生产组织,到各个职能领域,如研究、设计、人事、财务、营销,再到战略、企业文化,甚至包括人群关系网络、管理模式、经营假设等十分模糊的基础性内容。李金华[10](2003)从广义和狭义、动态和静态四个方面论述了创新的内涵。他认为:从广义上讲凡是新生的、有益的事物代替不合时宜、落后的事物或者在原有事物基础上进行改进,都可归之为创新;从狭义上说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核心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动态意义上的创新是是新创意的产生、设计、论证、应用、反馈、进一步改进等一系列活动;静态上的创新是知识的创造,转移和综合应用。还有的学者认为,企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营销创新。

二、外部效应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西多夫斯基(1954)在《外部经济的两个概念》一书中说到;“外部性概念是经济学文献中最难以捉摸的概念”。尽管如此,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外部性的问题还是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解释,经典文献数不胜数,相关的理论也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因此,本文在此只作简单的介绍。

马歇尔(1890)在《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中写道:“我们可以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达所形成的经济;第二种是有赖于某产业的具体企业自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把前一类称作“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ies),将后一类称作“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皮古(1924)在其《福利经济学》中引入了“社会边际净生产”和“私人边际净生产”两个概念,深化了对外部性的认识,即当社会边际净生产和私人边际净生产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产生了外部性。他补充了外部性可以是正的或负的这一重要思想。

而鲍默尔和奥茨(1962)在一文《环境政策理论》对于外部性内在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罗伯茨和斯宾斯(1976)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收费和许可证》提出非线性定价对负外部性收费效率的影响。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基于传统的市场失灵的理论框架,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分析,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经济学这个领域,许多研究都是论述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王金南的《排污收费理论学》、张帆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等。此外,朱大洪的《外部性、收益递增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朱中彬的《外部性理论及其在运输经济中的应用分析》对外部性内在化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政府行为的外部性进行了研究,如李郁芳[11](2004)借鉴和运用了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机理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她认为,政府行为外部性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行使公共服务职能以弥补市场缺陷的副产品。

三、企业创新活动溢出效应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早在1962年,阿罗[12]就曾经指出,发明与创新或更一般的知识与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特征:为特定应用目的而开发的知识很容易溢出用于其他不同的用途,当新技术的秘诀成为公共商品而不为创新企业独占时,就会出现溢出。这些特征导致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搭便车行为。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企业创新活动中搭便车效应的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及相应对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1.1企业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

(1)技术创新存在溢出效应。Caves[13](1974)在分析技术扩散对当地企业的影响时提出了技术溢出效应问题。他把技术溢出的外部性分为三种情况。Jeffrey.I.Bernstein[14]等人对美国5个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技术创新的社会边际收益率大于企业边际收益率,说明技术创新存在外部性。

(2)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罗默[15](1986)强调知识积累的外部性,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他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追逐利润的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知识存量会随着商业企业的知识积累投资而上升;个别厂商因投资于知识积累而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又能使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然而,这种投资不经意地对总的公共知识存量也做出了贡献,从而产生了外部性,即知识的溢出效应。由此,罗默得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创新思路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样的结论。

(3)Grossman & Helpman的研发溢出模型。Grossman & Helpman[16](1991)认为创新能为创新者提供利润,只要利润超过了研发成本,企业就会做出对创新的投资。但是,创新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后一代创新者会从前一代创新者的努力中受惠。只要创新带来的益处足够大,经济增长就可以自我维持。Helpman尤其强调,知识的积累带来了外部型。

3.1.2对溢出效应的处理

在处理溢出效应对策方面,国外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措施和对策。

(1)政府提供补贴和减免税收。阿罗建立了在不同市场结构下创新激励的第一个正规模型。他认为导致资源在研究开发之间不良配置的主要原因是:溢出效应使研究开发的社会收益超过私人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直接支持基础研究。罗默(1986)提出,政府可以向生产知识的厂商提供补贴,或在对知识生产提供补贴的同时对其他生产课税。通过这些政策能激励私人厂商生产知识,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OECD国家实施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加速折旧、R&D费用扣除、特定准备金制度等。

(2)建立适当的法律和制度。美国于1982年颁布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建立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P),成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担保的小企业管理署(SBA)。弗里曼(1987)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他特别强调政府政策、企业及其研究开发工作、教育和培训以及产业结构四个因素的激励作用。有些学者认为政府应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企业对创新成果的独占权,避免他人模仿企业创新,主要是通过专利制度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产权进行界定并予以保护。North(1981)对专利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一套鼓励技术变化,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激励机制,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被确立起来。”Kingston[17](2001)认为专利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理论基石是“国家不仅有义务保护个人的物质权益,也有责任保护作为其扩展形式的创造性的思想和工作”。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3.2.1 企业创新溢出效益的分析

国内对企业创新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尤其是FDI的溢出效应。有的学者认为FDI对中国的工业部门有正的溢出效应,何洁[18](2000)采用省级数据考察了FDI对工业部门溢出效应的影响,发现溢出效应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蒋殿春和夏良科[19](2005)运用行业层面面板数据研究了 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FDI的竞争效应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但是会通过示范效应和人员的流动效应促进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王立平[20](2007)研究了知识的外部性与知识溢出,指出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并对知识外部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剖析了知识溢出的类型、属性和作用范围以及竞争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此外,不少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外部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如龚荒等[21](2009)就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从产业集群的创新载体效应、创新激励效应两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效应。谢言、高山行等[22](2010)构建了企业外部社会联系(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对其自主创新影响的作用机理和理论框架,并应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对270家中国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4.2.2 对溢出效应的处理

国内学者认为应该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来处理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他们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激励问题。李柏洲[23]指出,建立健全市场和政府密切结合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解决传统体制存在的问题,为技术创新开辟道路。刘富铀[24]将委托一代理模型和贝特朗模型结合,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基准投入量的计算方法,为政府制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学者认为专利制度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杜伟(2002),吴欣望(2003),赵莉(2005)等分析了我国现行专利制度存在的诸如专利意识薄弱、专利保护力度小、专利制度可能削弱我国的后发优势、专利制度缺乏弹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吴志鹏[25](2003)从三个维度论述了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关于通过政府补贴和税收来处理企业创新的外部性问题,张鹏、朱常俊[26](2007)从小企业和企业家税收、无形资产投资、股票期权三方面研究了发达国家实行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认为在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上应考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差异。宋常、严宏深[27](2008)认为为了弥补外部性给技术创新企业带来的外溢损失,保护创新企业的利益,实施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是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效措施。

此外,胡凯、尹继东[28](2007)分析了政府采购在企业创新各阶段的作用,认为政府采购在不同阶段应扮演“需求倡导者”、“合作者”、“领先用户”、“忠诚顾客”等不同角色,以更好地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四、文献述评和总结

(一)企业创新文献的简评

如上文所述,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创新内容的看法不尽相同,从而使得企业创新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除了少数研究者试图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综合起来考虑外,相当多的研究都聚集于某一层面的创新内容,而忽视了整体性的理论构建。然而,企业创新本来就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影响创新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因此,必须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企业创新的构成。

另外,在企业创新构成要素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虽然也很多,但对企业创新所涉及的主要组成要素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关系的探讨仍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既然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那么其构成要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就不能当作并列的线性依存关系来考察,三者间关系必须放在企业的整个创新过程中来理解。

在创新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有意义的探索。但是如果能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提出的建议更具操作性,这样可以为促进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企业创新活动外部效应文献的简评

目前关于企业创新活动外部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这一块,关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的研究却很少。此外,就是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研究方面,大多的研究还只是重理论轻实践。关于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还不多。笔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技术发展情况、国家间技术交流情况以及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其研究内容应该与此对应,应该逐渐从研究国际技术溢出拓展发展到国内技术溢出;从国家间的技术溢出拓展到行业、企业、公司间技术溢出的研究;研究内容应该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加大对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外部效应等问题的研究。

在处理溢出效应的对策方面,现有大量文献从机制或者政策层面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了研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动态性。目前的研究主要以静态的方式来考察政府干预企业创新,然而企业创新活动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创新阶段,政府干预的措施应该是不同,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二是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很多理论研究都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而我们国家并非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国家政府干预政策措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三是对政府如何消除企业创新外部性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多数研究只是肯定企业创新活动具有外部性,然后提出补贴、税收等激励政策,但对具体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四是研究结果与企业特点结合的不够密切。结合企业特点,特别是结合中小企业特点展开的研究很少,从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的探讨是非常必 要的。

[1]E.Mansfield.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M].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1971.

[2]North.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4]Baldwin,J.R.and Johnson,J.Business Strategies in Innovative and Non-Innovative Firms in Canada,Working Papers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s Management Research Network.1995(1).

[5]Mazzanti M.and Pini P.Torta,E.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human resour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Emilia-Romagna food sector.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6(35):123-141.

[6]傅家骥,姜彦福.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7]陈伟.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芮明杰,樊圣君.创新环境与转变领导角色[J].上海经济,2000(2):20-21.

[10]李金华.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实现条件[J].河南社会科学,2003(3):137-139.

[11]李郁芳,郑杰.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J].学术研究,2004(6):30-34.

[12]Arrow K.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ming By Doing,The Journal of Review of Econonic Srudies 1962(29):155-173.

[13]Caves,R.E.Multinati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 Country Markets,The Journal of Economical 1974,(41):176-193.

[14]Jeffrey.I.Bernstein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between U.S.and Japanese R&D intensive sector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4):315-338.

[15]Romer,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1002-1037.

[16]Helpman E and G Gross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A:MIT Press.1991,100-107.

[17]Kingston,W.Innovation Needs Patents Reform,The Journal of Research Policy,2001,(3):403-423.

[18]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29-36.

[19]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3-10.

[20]王立平,孙韩.知识外部性与知识溢出[J].科技经济社会,2007(1):37-40.

[21]龚荒,黄振飞,仓基武.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效应分析[J].特区经济,2009(4):253-254.

[22]谢言,高山行,江旭.外部社会联系能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一项基于知识创造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5):777-784.

[23]李泊洲,刘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J].学术交流2003(8):63-66.

[24]刘富铀,吴育华,王卓.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收益与激励[J].科学管理研究,2003(3):16-19.

[25]吴志鹏,方伟珠,包海波.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微观安排的三个维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52-56.

[26]张鹏,朱常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税收实践及其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7,(3):551-556.

[27]宋常,严宏深.科技创新企业的外部性与政府补贴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62-64.

[28]胡凯,尹继东.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126-127.

[责任编辑 刘范弟]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CHENZu-wu
(UnionColleg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will generate external effects or spillover effects and cause the hitchhiking behavior.At present,the studies about the external effects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bound,but few researches on spillover effects have been donn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Based on the retrieval of"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atabase"and"China Journal Net Database",and comb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spillover effect,the present research points out the weaknesses in the existing studies as well as areas of research to be strengthened in future.

enterprise innovation;externalities;spillover effects

F402.3

A

1672-934X(2012)05-0101-05

2012-07-18

陈祖武(1979-),男,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外部性学者效应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学者介绍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