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研究

2012-03-31 11:41李鹏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舆情领导干部

李鹏云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一、网络舆情观下提高高校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要求提高高校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伴随微博、SNS、BBS等网络的应用和发展,高校师生不仅是信息“接受者”,还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师生的意见有了更广泛和自由的表达平台,为他们行使舆论监督权,保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提供了便捷途径[1]。

(二)传统领导惯性思维无法适应网络媒体的新变化

高校领导干部因一些主客观原因对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功能及影响认识不足,其行为及意识与网络媒体脱钩,无法做好网络舆情应对。还有一些高校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体运作及负面效应总是顾虑重重,尤其是网络揭丑现象,如高校官员腐败、学术不端等现象更是具有先天“免疫性”,甚至“谈网色变”。由此,高校领导干部总是秉持传统的维稳思维和惯用的“堵”、“捂”、“删”、“打”等手段来应对网络舆情[2]。

(三)高校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缺陷无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有些高校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或缺乏危机意识、反应迟钝,或处置水平低下、方法单一。因此,微博、博客、SNS、BBS、移动互联、QQ 群等在内的网络舆情新载体所具备的多元性、即时性、交互性、自由性、群体性等特征,迫使高校领导干部要改变观念,正视网络新技术的作用,提高网络舆情应对技巧。

二、网络舆情观下高校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权威层面

一方面,一些高校领导干部因缺乏信息公开、应对不当、态度不真诚导致公信力降低,领导权威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高校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开放、平等、去行政化等理念也使得领导权威受到挑战。

(二)领导思维层面

一些高校领导干部习惯用传统经验、思维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往往使新问题复杂化、混乱化[3]。一些高校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不闻不问甚至存在偏见,容易造成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脱离,应对网络舆情时出现决策偏差。

(三)领导素质层面

一方面高校领导干部因缺乏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使得网络话语权不断丧失,驾驭网络舆情的能力受到巨大挑战;另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高校领导固有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四)领导决策层面

高校领导决策层因缺少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对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不足,导致领导决策缺乏科学依据。而网络社会使得高校师生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权利的追求所形成的网络民意反过来可能对高校领导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产生影响,甚至出现因价值取向、利益取向不同而“绑架”高校领导决策的情况。

(五)领导维稳层面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虚拟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新意见阶层”,这个社会组织以其形成主体多元、发展迅速、影响力强、组织优势明显等特征对校园稳定形成巨大影响,对维护高校稳定工作提出更大挑战。

三、网络舆情观下提高高校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对策

(一)提升高校领导政治鉴别能力,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提高高校领导政治鉴别能力,要从政治认知力、政治判断力、政治践行力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政治认知力就是高校领导干部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闻宣传工作,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提高政治判断力,就是要培养敏锐的政治嗅觉,对网络上出现的声音、言论、思潮做到见微知著、洞察本质;提高政治践行力就是对网络舆情思想领域出现的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以批驳和制止。

(二)提高高校领导科学决策能力,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科学研判

要树立现代科学决策理念,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就是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时空分布、舆情关注内容、舆情关注主体、舆情发生源头、舆情发生载体、舆情应对技巧等舆情传播规律进行研究,为舆情处理提供准确依据。

(三)提高高校领导学习创新能力,提升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

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素养,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并用于指导实践[4]。其次,要跟上网络时代步伐,勤于学习有关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各种网络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掌握网络传播心理和网络传播手段。最后,要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构建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应对及领导力提升的培养与教育机制。

(四)提高高校领导沟通协调能力,建立网络舆情互动应对机制

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关键在于要学会和新媒体与网民打交道。学会与新媒体打交道首先要善待新媒体,主动听取新媒体意见,敢于接受新媒体监督;其次要管理新媒体,坚持“政治家办媒体”原则,运用规章制度手段规范和约束互联网传播行为、网络秩序和网民行为,实现对互联网的有效监管[5];最后要运用新媒体,主动运用微博、论坛、QQ 群、SNS、博客等新媒体工具,及时发现和洞察隐藏在师生中的深层矛盾,争取在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抓住舆论引导时机,实现对新媒体舆论的有效引导。学会与网民打交道首先要转变观念、放下身段,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向“民本位”的思想转变,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师生,以服务者的身份与网民进行有效互动;其次要掌握与网民沟通的语言表达技巧。与网络媒体对话时要思路清晰、前后一致、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学会使用鲜活、生动的网络语言,拉近网民距离。

(五)提高高校领导依法行政能力,制度化规范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改变传统“人治”或“经验治理”思维,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推进信息公开法制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媒体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高校领导行政行为,实现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严格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网络监管主体,建立体系完整、切实有效的网络监管协调机制。

[1]童文胜,等.领导干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策略浅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宋建刚,等.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有效应对媒体能力[J].宁夏党校学报,2010(4).

[3]伊娜,等.网络视阈下行政领导的领导变革[J].理论界,2008(12).

[4]陈艺斌.提升新时期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

[5]张品良.新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质的提升[J].求实,2010(6).

猜你喜欢
舆情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2016重要领导变更
舆情
舆情
舆情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