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脊柱相关疾病中西医整合略论

2012-03-31 18:13王守东王焱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手法脊柱个性化

王守东,王焱,姜 帆

(1.美国国际中医药研究院,美国 11364;2.纽约中医学院,美国 纽约 11501;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051)

本文从中医、西医对脊柱相关疾病认识,以及在临床方面研究的关注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手法治疗是脊柱相关疾病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手段

临床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是复位手法与牵引。目前,比较公认的通过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机制有如下2点:第一,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可造成脊柱骨错缝,筋出槽,进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状,如前所述的多种疾病。通过手法将骨复位,筋归槽,即可使其他相应的疾病得到治疗;第二,恢复动态平衡。脊柱与内脏有着复杂的联系,脊柱自身也靠椎间盘、椎间韧带和周围附着的肌肉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又直接影响维系着脊柱与周围脏器间的稳定。脊柱任一稳定结构失去动态平衡,均会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恢复脊柱的动态平衡,使脊柱达到一个新水平的稳定,将一些被破坏和阻断了的联系重新恢复起来,达到治愈相关疾病的目的。

脊柱相关疾病的实验研究,相对于治疗报道较少,且大多集中在脊柱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领域。虽然近年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和成果,为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但总的来说,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疾病经常被误诊。临床上大量的患者平常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心慌、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等脊柱相关疾病的表现,但由于忽视了与脊柱的关系,每当某一症状表现突出时,就经常到精神科、心血管科、五官科、消化科等求治,经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仍然难以消除。现有的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多注重于对症状的缓解和损伤部位的修复,由于没有针对人体力学状态的全面调整,疗效难尽人意。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经过手法或牵引治疗的患者的症状立刻减轻,但是经过几天后症状又会复发。因此加大脊柱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加强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如治脊手法的反馈调解机制、脊柱相关疾病的信息通道、整体观念与脊柱相关疾病的关系、分子生物学与脊柱相关疾病的关系等显得尤其重要。由于脊柱相关疾病范围广泛,表现复杂,多学科的合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 脊柱相关疾病的发展需要中西整合

《中国骨伤》2007年增刊发表了一篇有关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反映了目前我国这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趋势。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注意了采用科学的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多中心、随机对比试验,注意了临床观察指标的客观化和数字化,注意了在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中不断结合现代诊疗技术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他们的辛勤工作对于促进脊柱相关疾病研究进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供有兴趣的同道思考。

2.1 注意处理好个性化诊疗与规范化技术的辨证关系 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重视和探索,相关的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从治疗手段上看,多采取以推拿整脊手法复位为主、配合穴位按压、针灸、针刀、牵引、穴位注射、中药内服外用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患者就诊多以复杂的证候群为特点,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有时可用西医的病做出诊断,有时则需用中医的证做出诊断,究竟从证还是从病诊治仍需深入探讨。个性化诊疗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个性化诊疗经验积累和总结,规范化的诊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但若局限于个性化的诊疗经验,过分强调个性化诊疗经验的特殊性,则势必掩盖甚至抹杀了它的普遍意义。使其游离于规范化技术的边缘。应该追求在坚持个性化诊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出规范化技术常规、规范和标准。要实现这个目标,有统计学介入的前期科研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2.2 注意近期疗效的统计与远期疗效的随访 在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报告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关于疗效评价的标准。从疗效评估来看,除患者症状、体征等软指标外,还缺乏大量能够说明问题的客观指标,尤其是那些一锤定音的“金标准”。应该看到,一个诊疗标准的建立和实行要依靠大量的临床实践长期的跟踪观察、科学的检测手段和集体的智慧创造。近期疗效的统计分析固然重要,远期疗效的随访更说明问题,如果把近期疗效比作开花,那么远期疗效就是结果。在强调前瞻性对比的同时,也要重视回顾性的随访研究。尤其是1年或几年以上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对于以恢复肢体功能为目标的骨伤科来说这种结果就是产生“金标准”的温床。

2.3 注意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 手法是目前脊柱相关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作为一种外力干预,手法要通过机体的各种组织的反应起到治疗作用。因此,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要从2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是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和作用方式;一方面是骨骼、肌肉、关节、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对外界做出反应的质、量和度。要抓住这些动态相应的特点,适实的非侵入的检测和记录手段是最基本的要求。

2.4 注意局部症状体征与系统反应的调节途径 脊柱本身是一个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是互相影响的。脊柱及其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相互联系,是以脊柱为中心,通过神经、血管、经络等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它体现在脊柱与四肢,脊柱与脏腑、气血、组织之间的生理与病理各个方面。在病理上,脊柱与脏腑等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在发生病变时,脊柱的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反应于脏腑、肢体;脏腑、肢体的病变也可通过脊柱而表现出来。要搞清楚这些反应的调节途经,只有靠多学科的团结协作。

2.5 国际整合医学的思想对脊柱相关疾病研究有重要意义 整合医学是近些年来在美国和全球兴起的另一派学说,特别是对于现代医学还没有好的办法解决的疑难病症,如癌症等更有积极倡导者,就如同在还没有彻底解决艾滋病前,采用鸡尾酒疗法一样。脊柱相关疾病涉及多学科如骨骼、肌肉、神经、内分泌等等,同时在东西方都有较为成熟的治疗经验如美国的整脊治疗和中国的手法推拿治疗等都各有千秋,因此采用中西整合的方法,对于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深入研究和提高疗效有其特殊意义。

总之,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深入,为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和疑难病开创了新的防治途径。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完善和成熟仍任重而道远。我们深信,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进步,脊柱相关疾病学这门年轻而充满希望的学科必将迎来飞跃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手法脊柱个性化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层递手法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七步洗手法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