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手法规范化研究的相关问题

2012-03-31 18:13朴龙熙郭秀婷马铁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单式复式内经

朴龙熙,郭秀婷,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中国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而创造出满足不同需要的针刺手法,并在现代医学和各种检测、实验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被许多基础实验以及临床实践所证实。针刺手法行之有效,但操作各不相同,后学难以为继,因此,强调手法规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故而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关键就在于手法操作术式易于规范,但是,规范了的手法是否能够收到预期临床效果尚值得商榷。而缺少足够的临床效果,规范化的手法也就形同虚设。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人类的一个巨大贡献,其现实意义就是可以指导临床,不单指导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而且也较好地阐释了目前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学尚难以说明的一些人体现象。但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有关经络的研究成果都难以得到针灸界的公认,原因就是这些经络研究成果难以反馈到临床实践中[1],有鉴于此,作为针刺手法的规范化研究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

1 手法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有文献指出,关于针刺施术过程中的手法操作,从古至今只是谈论形式上的如何操作,学者如何机械地效仿操作动作,很少有从其精神实质上去阐明。同样在经络实质未被揭示明了之前,用同一机械模式的操作手法,力求取得同样的针下感觉和同样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切实际,违背了中医朴素的辨证唯物观。纵观历代名医也都是在继承效仿先人经验的基础上,领会要领,取得经验,顺应天时地理人情的变化的基础上,再加以修正发挥才成为名医的,也就是说只有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手法,对自身手法诸多要素施行扬长避短的最优化的组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脱颖而出。所谓名医必定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2]。

这说明一个手法的确立,主要应从其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来判定,作为针刺补泻手法的规范研究就应当先从确立其作用入手,也就是说补法必须有补的效应存在,泻法同样也是如此。作用相同即便操作有所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同一类的手法术式,这样就会为手法规范化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但到目前为止,补泻手法的作用该如何判定尚在争论之中[3],因此说,针刺补泻手法的规范还需要时间。

2 手法与针刺流程的关系

有文献指出,之所以出现了手法的错综复杂,与手法的创立年代和理论依据密不可分,宋代以前,针刺技法基本上遵循《内经》《难经》之说,认为针刺“得气”是针法的技术关键。具体操作以单式手法为主,“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随着针刺临床的不断发展,到宋末元初,人们观察到了丰富多彩的经络现象,并积累了一些引发感传的手法经验(如宋·刘党《琼瑶发明神书》)。一是局部得气,有酸麻胀重等不同感觉;二是传导,偶可“通关过节”,从局部向远端发生感传,以至“走至疼痛之所。”而施行一定技法,激发感传,可显著地提高疗效。通过某些手法可以“通关过节,催运气血,以飞经走气”。因此,金明时代复式针法的操作更趋流行,受到民间医生的极大重视并广为流传。以至医人用针“动辄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谓其法之神秘,弗轻示人,惟恐有能盗取其法者”(《针灸大成》)[4]。

诸如此类的文献说明,单式针刺手法是《内经》《难经》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结合针刺操作流程,以及得气的作用,则说明单式补泻手法是针刺全过程中作用于某个环节的特定手法,而复式手法却是多种单式手法的综合,任意一个复式手法术式就可体现针刺的全过程,如烧山火以及透天凉手法的操作就是典型的代表,体现了从进针到出针的每一个步骤。

3 区别认识单式补泻手法与复式补泻手法

《标幽赋》:“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说明促进得气有助于针刺效果的最大发挥,以达到最好疗效。我们在临床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补泻手法进行治疗,补法和泻法所起的作用截然不同,但前提是必须得气,即是说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才有补泻手法的意义存在,补泻是基于得气之后的针刺基本流程的一个环节,这就是目前针灸学的基本认识。但基于此,如将复式补泻手法隶属于如上所述针刺流程的某一环节中,则复式补泻手法术式的表述就会出现困难,这也成为手法学习的难点之一,因此,现今的针灸专业教材多是侧重于手法本身的阐述,忽略针刺流程的介绍,似乎就是为了回避这一现实。

笔者认为,单式补泻手法因其作用于针刺流程的某一个环节上,故称之为单式手法,将单式手法归结于上述针刺流程中,本质上也符合《内经》《难经》学术思想,则目的明确、操作简洁,易于规范化;而将复式手法也纳入该体系,则目的不清、表述困难,由此说明复式补泻手法是金明时期医家的一个创举,是对《内经》《难经》学术思想的发挥,不宜纳入同一个体系中表述,每一个复式手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单独的、有别于上述针刺基本操作流程的、自成体系的操作流程。这一观点通过考证现行高等院校教材中复式手法操作的略显模糊的描述即可得到证明,而且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并非机械的镜面似地反映,有时不能产生相应的补泻效应,甚则恰恰相反[5],也说明对于复式补泻手法术式的描述应当作为一个流程来描述更为切合实际。

因此,临床应当存在多种针刺操作流程,一个是上述之包含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流程;再者就是以复式补泻手法称谓的操作流程。因此,如能从目的性出发阐述复式补泻手法的操作术式,才有助于复式补泻手法的规范化研究。

[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

[2]于彦平.针灸手法对针灸疗效影响的探讨[J].陕西中医,2012,33(3):328-330.

[3]章炳炜.针刺手法说[J].上海针灸杂志,2007,13(5):232-233.

[4]王欣.针灸疗法机理的现代推理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4):410-411.

[5]施宏伟.试论《内经》中阴阳理论与针刺手法的关系[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36-38.

猜你喜欢
单式复式内经
单式万向铰链型膨胀节在烟气除尘管道上的应用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略谈“垂直互动”复式教学的作用
澳门复式住宅
试论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之搓法
复式亭全计重收费系统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