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视野下河南农村区域文化特征探析

2012-04-07 12:53张秀丽
关键词:河南农民农村

张秀丽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河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只有大力发掘富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才能在进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今天,发挥区域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区域文化的政策支撑及现状

河南具有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确立了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组建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协调解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问题;相继出台了《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文化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01—2008年,河南全省文化经费投入达17.09亿元,其中农村文化建设投入7.04亿元,占全省文化投入的41.2%。近年来,河南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文化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逐步加强。

此外,自1990年以来,河南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文化进基层等活动,组织实施各种文化惠民工程。截至2009年,先后投入1亿多元人民币,基本解决了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先后建成县、乡、村三级基层信息网点近5万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农村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2]。

与此同时,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也逐渐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河南信阳平桥区,乡镇图书馆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而乡镇图书馆的相继建成,又带动了当地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相继捐款、捐书,发展农民书屋、文化大院和村级文化室,初步形成了区、乡、村三级文化服务新网络[3]。到2007年底,全省已有县级文化馆167个,县级图书馆116个,乡镇文化站 (文化服务中心)1932个,文化大院 (村文化室)7514个[2]。

二、河南农村区域文化特征

(一)农民素质逐步提高,但整体水平偏低

自20世纪90年代起,河南省开始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从初期的农业种植业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化培训,逐步向农业新技术、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业等技术培训转变。目前,主要培训重点为种植和养殖新技术、农业产业化和市场营销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4]。但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外出务工人员,真正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得到技能培训的机会则比较少,技能素质仍然偏低。

2007年河南省调查年鉴统计,在河南省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5%,中专文化程度占 2.40%,高中占11.12%,初中占61.81%,小学占17.00%,文盲与半文盲占6.63%。年鉴统计表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为小学与初中,同时仍有6.63%的文盲与半文盲存在,说明目前河南省农民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8年左右,与发达国家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5年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

以洛阳、三门峡、平顶山为例,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民勤于耕作、吃苦耐劳,但文化程度偏低。平均每百个劳动力文化状况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占6.60%,小学程度人数占2l.63%,初中程度人数占57.48%,高中程度人数占11.89%,大专及以上程度人数占2.4%。据调查,长葛市小辛庄回族村的文化程度、受教育情况如下[6]:“不识字”的有413人,文盲率为16.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04人,占19.79%;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515人,占59.2%;高中文化程度的有88人,占3.49%;中专和大学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全日制为准)的为38人,占1.48%。周围的王楼村、丁庄村、赵东村、娄庄村、洼李村、汪坡村、北杨庄村、三角王村、阎楼村、白寨村、王买村、范庄村等村的农民文化素质也普遍较低。

总之,河南农民的素质正一步步提高,但整体水平偏低。村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以及河南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色和诚信度将直接考验并关乎新时期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应不断地增强村民的公民意识、诚信意识、开放意识及法制意识等。

(二)主流意识健康,但封建沉渣尚存

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动态,表现出了积极健康的意识主流面。与此同时,传统的封建残渣在农村仍有一定的市场。

在以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的农村,其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留守妇女”的思想观念已从封闭、落后向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转化,从一味地“等、靠、要”向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转变,其自身的主体意识、法律民主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7]。但依然存在着消极因素,如政治觉悟低、法律意识淡薄等。

根据2007年郑州牧专大学生开展的“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社会调查”的资料[4],河南农村人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仅占7.30%,知道国家举办奥运会的仅占13.23%;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也很有限,了解村委员会组织法的占35.53%,知道劳动合同与具有劳动保险意识的仅为17.56%。另据对民权县2008年的问卷调查[8],有48%的村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信念,16%的民众将佛教、道教、基督教作为精神支柱,15%信仰杂神,没有任何信仰的占21%。这表明,农民对国家政治关心程度还不够高,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为数不多的具有阅读报刊习惯的农民中,其阅读面很少涉及时政类书籍。资料显示[9],利用空闲时间读书看报的农民仅占23%;在书籍的选择上 (此题为多项选择——笔者注),16—30岁的青年农民喜欢看的书目分别是武侠小说 (61%)、侦破小说 (29%)、色情言情作品 (25%)和纪实文学作品 (24%),31—60岁的中年农民比较喜欢看的书分别是农村致富技术 (47%)、传统评书文本 (34%)、封建迷信书籍 (23%)和生活常识(22%),6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喜欢看的是传统评书文本 (61%)、生活常识 (58%)和封建迷信书籍 (51%)等。由此数据可以看出,低级趣味以及封建文化书籍仍充斥着农村的大半个市场。豫东贫困县调研数据也表明[9]:黄、赌以及宗教活动在当地农民中还比较盛行;精神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聊天、看电视、打扑克牌、打麻将等,内容单一且格调不高。此外,农村宗族势力和族长意识还十分严重,在集体活动或民主选举过程中,家族或宗族势力往往影响着大局。

由此可知,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对河南农民的影响是巨大的,旧有的封建思想仍然左右和影响着百姓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方式,其改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三)小农意识逐步改观,但市场意识仍需强化

中原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适宜农耕的广袤而肥沃的平原或丘陵,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先民对农耕文明的选择。在中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主张农为邦本,很早就形成了以农户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社会结构以及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勤劳的中原人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富即安的小农生活。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河南农民逐渐有了商业运作的现代意识,并要求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参加耕种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如涉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的还在这些领域初步创造了财富。但绝大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和规范仍旧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知。

在现代市场意识调查中,农民对市场经济、绿色食品、因特网等现代名词了解较少,且这些了解多数是通过各种媒体得到的;只有那些依靠科技种田的农民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对这些名词有较多的了解,在这两个群体中,对这些名词了解的人员比例分别为69.1l%、74.15%[4]。不少农民小富即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缺乏变革和竞争意识,大多数农民对国内外局势认识不清,缺乏危机感。由于市场信息的滞后,大多数农民不能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局势,导致了机遇的错失。这表明,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仍需增强。

(四)文化性格厚重有余,但冒险精神不足

著名学者钱穆曾指出:“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10]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受农耕文化和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庸和求稳思想比较严重,并在母亲河的积久浸淫下,逐渐形成了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实实河南人、不畏艰险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包容宽厚河南人、忍辱负重河南人、自尊自强河南人、能拼会赢河南人的光辉形象。

然而,作为一种内陆文化,河南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文化性格上厚重有余,进取和冒险意识不足;对文化的市场运作能力较差,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河南农村的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情况看,河南全省18个市可分为4类地区:第1类有郑州市、济源市,已实现小康;第2类有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已基本实现小康;第3类有新乡市、安阳市、开封市、平顶山市、鹤壁市、濮阳市、南阳市,已接近实现小康;第4类有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与实现小康还有较大的距离。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差距较大。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群众的文化活动层次相对较高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群众的文化活动层次相对较低一些,表现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不平衡性。

三、区域文化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已不再单纯地要求发展速度,而是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追求的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范畴,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文化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环。汤因比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11]文化力与经济力互相融合,已经成为今天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表现形式。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必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内化和沉淀为当地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各地举办的文化节、文化博览会等,都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河南农村孕育着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如朱仙镇年画,南阳玉雕、烙画,开封卞绣、木板年画,平顶山汝瓷,许昌钧瓷,洛阳唐三彩,新乡青铜器复制,濮阳麦秆画,鹤壁黄河古陶、石雕,等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经济人采取亲密合作的态度,从而有助于一个更大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12]。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特色,能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后,河南农村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至2009年,宝丰演艺业已拥有1400多家民间文艺表演团体,从业人员6万多人。仅2005年的年收入就达到3.2亿元,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70%以上[2]。浚县古庙会是河南三大庙会 (淮阳、浚县、关林庙会)之一,全县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创产值4亿多元,涌现出了泥猴张、神刀张、石雕张等一批民间艺术家,推出了黄河古陶、刀哥木雕、泥猴张泥塑、屯子石雕等民间艺术品牌。

此外,提升和丰富区域文化形象,还有助于招商引资,整合中原资源。然而,小农意识局限了河南经济的发展视野。小富即安和求稳的心理,使不少人对新技术的接纳持十分谨慎甚至是抵制的态度[13]。另外,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导致农户获取外界信息滞后和不足。因此,河南农村区域文化应具有更深层次的融合性,在发掘传统资源的同时,应紧跟时代形势,使农民彻底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大潮之中。

总之,河南农村在农耕文明、乡土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缓慢转型过程中,仍以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为主,具有浓厚的“乡土社会”色彩。不管是对于在乡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这种转型都意味着他们在面对传统、现实和未来时,精神世界要经历一个“扬弃”与“再塑”的苦苦挣扎过程,精神文化生活要经历一个在规范与失范、有序与失序之间徘徊的过程[14]。胡锦涛同志曾强调: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河南农村只有紧紧依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自然景观、地理区位、人力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和智力支撑。

[1] 周扬.河南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14.

[2] 唐金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文化建设回顾与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141-142.

[3] 胡巨成,张安臣,张建,等.河南信阳平桥区:乡镇图书馆成为农民精神家园[EB/OL] (2011-05-12)[2011-04-12]http//www.ha.xinhuanet.com/add/hnnews/2011-04/12/content_22497800.htm.

[4] 樊树民.河南省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8-9.

[5] 吕玉辉.大众传媒在豫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D].南京:河海大学,2005:6-7.

[6] 周少华.河南省长葛市小辛庄回族村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32-33.

[7] 张艳丽.论农村“留守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开封:河南大学,2010:14-15.

[8] 张家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22-23.

[9] 翟悸灵.关于河南贫困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4):214-217.

[10]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1] 阿诺德·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M].晏可佳,张龙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2] 王家庭.滨海新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城市,2008(7):7-11.

[13] 胡志丹.区域文化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6):168-174.

[14] 宋文献,赵计民,何应旗.萌动嬗变提升——河南青年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1(1):28-33.

[15] 严书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N].光明日报,2006-04-04(9).

猜你喜欢
河南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