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教授运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结节性红斑验案1则

2012-04-10 15:48闫景瑞
环球中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犀角外感结节性

闫景瑞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认为该病与链球菌感染和药物反应有关[1]。主要表现为:小腿伸侧的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节,病程一般约6周左右,但亦有长达数月者,常可反复发作。中医称之为“瓜藤缠”、“湿毒流注”、“梅核火丹”等,儿科并不常见。马融教授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及科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各种疑难杂病有独到见解,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学术上注重实效,不尚空谈。笔者有幸侍诊于旁,获益良多,现将马融教授运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1则,整理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案

患儿,男,13岁,2011年2月16日初诊。患儿3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持续高热,最高39.3℃,伴咳嗽。在当地医院经常规抗炎退热治疗后,咳嗽症状好转,仍持续低热38.2℃,双下肢胫骨前有红色结节,直径2~4厘米,自觉疼痛,双侧对称分布数目达8个,遂去天津儿童医院就诊,全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12.7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淋巴细胞百分比18%,血沉(-),风湿因子(-),考虑诊断为“结节性红斑”,口服阿奇霉素、地塞米松片,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具体用法、药量不详,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有所好转,热退斑消。此后两年中平均20天或1个月症状反复一次,表现为低热38.4℃,双腿红斑如前,现患儿轻微咳嗽,双下肢红斑结节,口服地塞米松片0.5 mg,每日1次。为求中医治疗于2月16日专程来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就诊。

马融教授诊查后发现患儿平素易外感,嗜食肥甘,脾气暴躁,口渴,大便干,2~3日一行,多梦,舌红,脉弦数。中医诊断为:瓜藤缠,证属:血热瘀滞,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大青叶10 g、炒枳壳10 g、柴胡10 g、 前胡10 g、荆芥穗10 g、黄芩10 g、甘草6 g、水牛角片先煎10 g、牡丹皮10 g、当归10 g、蝉蜕6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白茅根15 g、夏枯草15 g、藕节炭10 g、生地黄15 g、生大黄5 g。20剂,水煎服,日1剂,每日2~3次。嘱患儿应忌口羊肉、牛肉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停服西药。

患儿初起外感发热,最高达39.3℃,由于外感没有及时得到疏解,进而入里化热,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抵邪能力不强致使热入营血。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则多梦;二则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离经之血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三则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为结节,舌红而干。此际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故马融教授用犀角地黄汤化裁,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再佐以凉血止血之白茅根、藕节炭,使热消血宁。黄芪配伍生地黄,黄芪味甘,益气健脾,《本经逢原》谓其“能补五脏之虚,泻阴火,祛肺热”。生地黄甘苦而寒,能养阴凉血,两者相伍,补而不腻。

2011年3月9日二诊,自述无发热、咳嗽,斑色变淡结节缩小,大便一日一行,稍干,睡眠好转,口渴,舌红,脉弦。上方减柴胡、前胡,加金银花15 g、连翘10 g、生石膏20 g。20剂,服法同前。二诊血分热渐清,遂加入金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营分血分同清其热,犀角地黄汤逐渐加减化裁为清营汤。

2011年3月29日三诊,自述无发热、红斑结节消退,现患儿大便不干一日一行,口渴,舌红发干,脉数。上方去大黄、蝉蜕、白鲜皮、地肤子,加防风20 g、知母10 g、麦冬10 g。20剂,服法同前。三诊患儿大便好转,又因儿童脾胃虚弱,大黄不易久用,遂去大黄,加入知母麦冬实乃清热养阴,患儿久病必然热邪伤阴,热以渐退遂伍以养阴,待热清退之时加入防风,有防止“关门留寇”,固护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之意。

2011年4月18日四诊,自述无明显不适,大便正常,无口渴,多梦等症状,舌稍红发干,脉数。遂去大青叶、白茅根、藕节炭,加党参10 g。20剂,服法同前。四诊热已清血已宁,遂去凉血止血之品,加入党参也是养阴助气之意,固护患儿卫表防止外邪侵袭,再嘱多食清淡少纳肥甘厚腻方可预防本病反复发作。

2011年5月7日五诊,自述无明显不适,遂服原方两月余。

2011年7月10日六诊,家长代述无发热及发斑症状,其余状况良好,患儿已三月余未发病,其间并未断药,遂停药。嘱平时饮食清淡,秋冬季节严防上呼吸道感染,如有发热发斑及时就诊。

2 讨论

结节性红斑之病因,大多医家认为是外感湿热邪毒,或恣食肥甘厚味,蕴化湿热,留滞筋脉肌肉所致。一般认为其病机是湿热毒邪,遏闭营血,营热内蕴,发于肌表。治疗常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法。马融教授认为小儿体质特点跟成人大有不同之处,儿童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于本病往往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所以治疗要根据患儿体质加减用药。千万不能只强调邪气而忽视正虚。马融教授认为本病发于小儿多是一个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病症,小儿营卫失调,腠理空疏,外感风湿热毒,或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厚味,致使湿热内生,耗阴动血,经脉痹阻,致使气血阴阳逆乱进而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所以瘀热互结、气阴两虚实乃本病基本病机,据此病机马融教授确立了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益气养阴的治疗大法。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急性发作期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兼以补气养血,缓解期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解毒散结。此乃标本兼顾之良法。一味使用凉血清热之品,虽可图一时之功,但长期疗效却不甚理想。尤其小儿要慎用寒凉,故马融教授在犀角地黄汤之上加减并加入黄芪且重用到30 g,目的就是防止过于寒凉伤及小儿脏腑,马融教授偏爱黄芪,其一黄芪益气托毒,鼓动血行,为疮家圣药,其二据现代医学报道,黄芪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并有抑菌、利水消肿作用[2]。急性期过后特别要注意后期的滋养固护,而且既要重视局部情况,又考虑整体病变。如此治疗,则药证丝丝入扣 ,终获痊愈。

参考文献

[1] 王光超. 皮肤病及性病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665-666.

[2] 吴发宝,陈希元.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中药材,2004,27(3):232-234.

猜你喜欢
犀角外感结节性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姜兆俊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
犀牛有角久成器
犀角雕刻艺术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小金丸配合优甲乐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观察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