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杂病举隅

2012-04-10 15:48温桂荣
环球中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延胡索知母经脉

温桂荣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桂枝、芍药、炙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制附子组成,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表里同治。笔者谨守病因病机,结合风寒湿邪郁滞经脉引起气血经脉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规律,以及其辨证施治的原则,然后再根据每种病证的不同而灵活加减,应用于治疗风寒湿邪郁滞经脉,气血闭阻,经脉不通所致的周身关节疼痛、筋脉拘挛、体弱尪羸、难于屈伸等病症。笔者尝试将本方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甚至用其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疗效肯定。

1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配伍特点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以麻黄、桂枝和防风为君药。方中麻黄善于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去营中寒邪,疏通气血[1]”;并有缓解骨胳肌的疲劳和抗炎作用[2]。桂枝是治痹证的常用引经药,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3],行血活血,温经通脉,宣通闭阻;也有镇痛和抗炎作用[2]。防风祛风湿而止痛,善治“风行周身,骨节疼痹”[4],兼有镇痛和抗炎之功[2]。三药合用,祛除肌肉、筋骨之风寒湿邪,温经通脉,提高除痹止痛的功用。

白芍如《神农本草经》所载:“除血痹,……止痛。[4]”其能补血养血,柔肝缓急以止痛;研究认为有抗炎、镇痛和解痉的作用[2]。炙甘草健脾益气,坚筋骨,长肌肉[4],解痉并能抗炎[2];而且还可解附子之毒。白芍和炙甘草二药合用,肝脾得调,筋脉得养,挛急得解,疼痛得止。

白术健脾燥湿,益气生血,使脾旺则四肢强;亦可利尿、抗凝血和抗痉挛[2]。制附子味辛甘性大热,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1];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载:“治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4]”白术与制附子合用,一方面补命门火而生脾土,使脾旺而四肢强;另一方面祛寒除湿,温经止痛。

生姜“破血调中,去冷除痰”(《本草拾遗》)。知母滋阴润燥,能抑制附子刚烈之性,使邪去而正不伤。

诸药合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2 桂枝芍药知母汤在临床应用举隅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

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气候环境因素等多种外来抗原诱发有关,其病理主要是持续的、进行性的关节滑膜炎、血管翳与类风湿结节。从中医的角度分析,风寒湿邪一旦侵袭人体,阻滞经络,气血瘀阻,日久痰瘀蕴结、深筋着骨而成本病。

若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对称性肿痛,活动受限,早上关节发僵发硬,恶风寒,腰膝酸软,两手冰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去知母,加制川乌祛风寒湿而止痛。若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子的用量。还可加姜黄、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若下肢痛者,可加牛膝、独活、木瓜、杜仲、海风藤舒经活络,强壮筋骨;若关节肿胀、屈伸不利者,可加僵蚕、苍术、生薏苡仁、木瓜渗湿利水,通络止痛;若活动明显受限,关节肿痛变形者,可加丹参、桃仁、当归身、白芥子、僵蚕、乌梢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除了对症治疗外,必须留意本病疼痛的性质,若以疼痛为主,每因气候寒冷而加重,喜温怕冷,或日轻夜重者,很明显是痛痹,治以温药为主,在温经散寒的基础上,随症加减用药,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2 痛风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并造成关节炎反复发作或器官损伤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从中医的角度看,风寒湿邪是本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由于风寒湿邪流注经脉,凝滞经脉,使气血瘀阻,继则侵蚀筋骨,内损脏腑。

若关节肿痛甚,痛有定处,皮下有结节,肌肤麻木不仁,四肢冰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去知母,再加全当归、木瓜、延胡索、蜈蚣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若寒湿偏盛者,加细辛、威灵仙、制川乌温经散寒,除湿通络;若病情较久,反复发作,时常刺痛者,可加桃仁、红花、全当归、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若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者,可加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熟地、黄芪温补脾肾,通络止痛。

2.3 腰椎管狭窄症

除先天性腰椎管狭窄之外,外伤或骨质增生等因素也可导致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变窄而发病。中医认为久病肝肾虚弱或年老肾气亏虚,导致骨失所养,椎间隙渐渐地变窄,从而形成本病。若腰脊疼痛,转侧不利,双膝无力,不能远行,阴雨天加重,兼有手足冰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去知母,加杜仲、川断、牛膝、苍术,祛风寒湿,强壮腰骨。若腰酸腿软,隐隐作痛,间歇性跛行,手足不温,遇劳加剧者,本方去麻黄、防风、生姜、知母,再加杜仲、巴戟天、骨碎补、牛膝,补肝肾,坚筋骨,强腰膝,祛酸痛。若腰部痛剧,痛连下肢,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质紫暗者,可加桃仁、红花、天台乌药、延胡索、全当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2.4 慢性腰部劳损

慢性腰部劳损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中医责之于肝肾亏虚,兼受外邪,属本虚标实之证。

常以腰脊酸痛、重着、拘急不适、转侧不利为主,兼手足冰冷,微恶风寒,时轻时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去知母,加苍术、木瓜、杜仲、川断、细辛等,既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又温补肾阳、强壮筋骨。

若腰膝酸痛、两手麻木、心烦失眠、咽干口燥者,去制附子、桂枝、生姜、麻黄,加熟地、牛膝、桑寄生、枸杞子、鸡血藤、元参补肝肾,壮筋骨;若腰膝酸软、夜尿者,去知母,加巴戟天、淫羊藿、益智仁温补肾阳,强壮筋骨;若腰脊痛处固定,夜间加重,或痛如针刺者,加红花、桃仁、延胡索、蜈蚣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 病案举例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

患者,女,24岁,2010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双手双膝关节疼痛已1年。刻下症见:双手双膝关节疼痛,尤以掌指关节为甚,遇冷加剧,晨僵,关节微肿,屈伸不利,伸屈时疼痛加重,两手冰冷,微恶风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他处西医曾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治效未显。(编者注:香港法律规定中医不能进行西医检查和治疗,故本案西医诊断分析部分阙如。)

中医诊为痹证,证属卫阳不固,邪阻经络。治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麻黄、防风、制附子、羌活、姜黄、田七、延胡索各9 g,芍药30 g,白术、木瓜各15 g,党参20 g,炙甘草5 g。3剂,水煎服。每天1剂。药后疼痛减轻,守上方加减4周后,诸症悉除。

按 本病由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后郁滞经脉,致血行不畅,导致气血壅滞,“不通则痛”。病已1年,久病伤及血分,肝血受伤,血不荣筋,则筋脉拘急,活动受限。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治疗,一方面用党参、白术、炙甘草、制附子、木瓜、白芍、川芎既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又温经散寒,强壮筋骨以顾其本;另一方面用桂枝、麻黄、防风、羌活、姜黄、延胡索、田七驱风散寒,行血活血,通络止痛以治其标。方药对症,标本兼顾,故能向愈。

3.2 痛风

患者,女,36岁,2010年4月16日初诊。主诉趾、跖趾、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2年。刻下症见:趾、跖趾、膝关节肿痛甚,痛有定处,肘部关节有“痛风石”,比芝麻稍大,质稍硬,四肢冰冷,口不干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曾经西医治疗,确诊为“痛风”,经治效果不太明显。

中医诊为痹证、痛风、白虎历节,证属风寒湿阻,不通则痛。治以祛风除湿,温通经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桂枝、麻黄、防风、制附子、羌活、生姜、制乳香、延胡索各9 g,鸡血藤、芍药、生薏苡仁各30 g,白术、木瓜各15 g,炙甘草5 g。3剂,水煎服。每天1剂。药后疼痛减轻,守上方加减6周后,诸症向愈。

按 本病由风寒湿邪侵袭经脉,流注关节所致。日久伤及气血,气滞血瘀凝结,呈现质硬的“痛风石”。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抓主症,守法守方治疗,结合兼证而进退,故能获效。治疗本病,既用桂枝、麻黄、防风、羌活、生姜驱风散寒,通络止痛,又用制附子、桂枝温经通脉,宣通闭阻,还用制附子、白术、生意苡仁、炙甘草既温肾健脾,增强脾肾功能,又消除尿酸结晶沉积,鸡血藤、芍药、制乳香、延胡索行血活血,祛瘀止痛。方药对症,故收良效。

3.3 慢性腰部劳损

患者,女,52岁,2009年10月3日初诊。主诉腰脊酸痛疼痛反复发作3年。刻下症见:腰部两侧疼痛,重着,拘急不适,转侧不利,兼手足冰冷,微恶风寒,时轻时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西医诊为“慢性腰部劳损”。

中医诊为“腰痛”,证属风寒湿侵袭,邪阻经脉,气血不利。治以祛风除湿,温通经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桂枝、麻黄、防风、制附子、独活、田七、延胡索各9 g,白术、杜仲、川续断、芍药各15 g,细辛、炙甘草各5 g。3剂,水煎服。每天1剂。药后疼痛减轻,守上方加减调理3周后,诸症悉除。

按 《证治汇补·腰痛》有载:“治腰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者治标,本急者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遂,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遵照前贤的教导,结合本病由风寒湿邪侵入经脉,经气凝滞,“不通则痛”的特点,考虑到患者除了有风寒湿邪所侵的症状之外,又有三年反复发作的病史,因此,果断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随症施治。釆用桂枝、麻黄、防风、独活、细辛驱风散寒,通络止痛以祛邪外出,以田七、延胡索行血活血,通络止痛以治其标;又用白术、炙甘草、制附子、杜仲、川续断、白芍既健脾益气,温经散寒,又强壮筋骨以顾其本。由于用药紧扣病症,标本兼顾,故收良效。

4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慢性腰部劳损,无论在西医或中医都属不同疾病范围,但是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均能见效,主要是三种疾病都有共同的病机。试从中医的角度看,其致病原因虽不同,途径多种多样,兼夹症候多变,但是风寒湿侵袭则一。例如一些人在寒冷或潮湿的环境下生活或工作,若抵抗力薄弱,被寒湿之邪侵袭机体,流注关节,可致血行不畅,导致气血壅滞、瘀阻,一些痹证由此而起。

其次是本方的主治症状除了“周身关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如脱”等之外,还有双手双膝关节疼痛,关节微肿,遇冷加剧,屈伸不利,或腰部疼痛,重着,拘急不适,转侧不利,痛处固定,两手冰冷,伴微恶风寒等。这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后郁滞经脉,致血行不畅,导致气血壅滞,“不通则痛”之痹证症候相似。

自古以来,中医有异病同治的理论指导临床着临床,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本方主治要点在风寒湿痹阻,化热未甚。本方具有祛风除湿,和营止痛,通阳行痹之功,故可用于治感受风寒湿邪之痛症,只要遍身关节疼痛,或局部关节疼痛,痛处固定,肿大,四肢冰冷,或伴有恶风寒者,就可应用。

参考文献

[1] 清·吴仪洛选. 朱建平,吴文清点校. 本草从新[M].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2] 阴健,郭力弓.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3] 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

[4] 尚志钧校注. 神农本草经校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延胡索知母经脉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镉污染对延胡索生长和镉积累的影响
HPLC法测定三香健脾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