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族地区民间闹丧习俗调查研究

2012-04-12 04:15敖以深
关键词:行孝天桥土家族

敖以深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贵州土家族地区民间闹丧习俗调查研究

敖以深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思南县天桥乡地处思南与印江的交接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风极为淳朴,尤其是该区域内的闹丧习俗,其主要程式极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通过区域内闹丧习俗的调查研究,不仅为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提供原生态元素,而且也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

土家族;丧葬习俗;闹丧程式;地域特征;民族特色

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丧葬习俗的形成,与其他许多社会礼仪风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在古代社会,丧葬不仅仅是单纯地安葬死者的行为,而且蕴含着生者对死者的态度和看法,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和价值观。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们对此礼仪的遵行,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在某种意义上说,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1]生活在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土家族,对人的生死有着特殊的认识,在长期的文化流变中,形成为具有自身民族特性的传统丧葬习俗和价值判断。因此,研究土家族丧葬习俗,是了解和认识土家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土家族丧葬习俗中,闹丧活动极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既有其复杂性,又有其传统特色性。本文以思南县天桥土家族苗族乡国庆村的调查为基础,拟就民间闹丧习俗的重要程式、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等事项进行探讨。

一、调研对象的选定及其基本情况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三省一市(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的毗邻地区,人口数为800多万,集中分布于全国51个县市(区),其中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有2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区),4个土家族自治县,80余个土家族乡和土家族联合自治乡。2个自治州分别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8县市为: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8县市为: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来凤县。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区)为:重庆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贵州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为:湖北省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杂居县市主要有:湖南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石门县、桃源县、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湖北的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重庆市的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县、涪陵等县市,贵州省的德江县、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此外,贵州的贵阳市、黔东南州、遵义市等地也有一定数量的土家族人口居住。

贵州的土家族人口,主要分布于梵净山周边地区和乌江中下游沿岸地带,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该地域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乌江航运开发的有利条件,较早地与巴蜀和荆楚地区发生了经济文化联系,在南来北往和东西往来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区域通道文化。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以后,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乌江航运的优势地位渐渐地被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所取代,该地区原有的交通优势地位逐步丧失,经济文化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现已成为典型的欠发达和欠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和对外联系的相对闭塞,使各种文化因子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和传承下来,从而为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正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考虑,结合区域位置、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民风民俗的遗存情况等,选择了以思南县天桥土家族苗族乡为调查研究对象,以国庆村为主要调查研究范围,通过闹丧习俗的调查,探索区域内丧葬习俗的演变情况、现实体现和地域特征。

天桥土家族苗族乡位于思南县东南部,东北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界,南与本县的大坝场镇接壤,西和孙家坝、邵家桥两镇毗邻。全乡总面积为68.58平方千米,喀斯特山地地貌特征极为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距思南县城30公里,距铜仁市210公里,距省城贵阳400公里。1992年前属于大坝场区天桥乡,乡政府驻天桥,1992年2月的“建镇并乡撤区”,将大坝场区的天桥乡、官寨乡和梧桐乡部分村合并设立天桥土家族苗族乡,辖祝家坳、黎明、牛毛坝、黄河、鞍山、楼房坡、爬都、小溪口、梧桐、张家寨、甘溪、老木林、湾里、长田、南山、梅子堡、国庆17个村,147个村民组。2007年将小村合并为大村,辖牛毛坝、南山、梧桐、河田4个村,23个村民组。2010年复将大村撤为小村,辖黎明、牛毛坝、国庆、黄河、梧桐、甘溪、湾里、三溪、楼房坡、鞍山、南山、梅子堡12个行政村和天桥1个社区、148个村民小组。有土家族、苗族、仡佬、蒙古、汉族等民族构成,少数民族人口1038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3%,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土家族603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7%,苗族人口435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6%。2011年,辖区内人口总户数为4443户,总人口16357人,其中男8527人,女7830人;城镇人口558人,流动人口625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8人。[2]

改革开放以来,天桥土家族苗族乡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2011年全乡有乡级卫生院1所,病床6张,B超机和照光机各一台,卫生技术人员5人;村级卫生室16个,从业人员16人。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和村完小5所,设有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1处,农家书屋4个,藏书1.6万册。基础设施方面,有过境油路13千米,通村公路45千米,通组公路89千米。集镇面积达2平方公里,有3条主要街道,常住人口3216人,辐射周边5个乡镇,赶场天人流量达8000余人。集镇建立有净化水厂厂房、饮水管道,现有变压器47台,高压线路35.56千米。移动、联通、电信服务网点各1个,全乡共有大小车510辆,其中客运车22辆,货车303辆。[2]

很显然,在改革开放之风的沐浴下,天桥乡各项事业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外界相比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天桥乡无疑都是比较落后的。经济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相对保守陈旧,使得该区域内的民间习俗和民族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从而极具有调查研究价值。

二、民间闹丧习俗的主要程式

闹丧是土家族丧葬活动的重要仪式,是土家族人对逝去老人寄托哀思进行悼念的传统习俗。土家族的闹丧活动,主要包括跳丧和唱丧两种礼仪,跳丧的主要内容是跳丧舞,唱丧的主要内容是唱丧歌,通常情况下,跳唱不分,跳中有唱,唱中有跳。贵州思南天桥的土家族人,一般以唱丧为主要形式,当地人俗称闹丧堂,亦称唱孝歌。闹丧活动主要在亡人出殡之前的晚上举行,通宵达旦,也有唱上三天三夜的,除专请的民间歌师参与外,一般爱好者也可积极参与互动,是一种群众性的祭奠活动。活动开始前,先请歌师,并在灵堂设歌场,之后由歌师轮流唱丧歌,敲锣击钹伴唱,其他人也可以附合伴唱。丧歌主要有劝孝歌、盘歌、庚歌等等,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历史故事、山川景物、社会现实等各个方面。闹丧活动主要分为开歌场、接亡、唱孝义歌、送亡四个程式,每一程式又包含着若干程序和礼仪。

开歌场:民间丧葬活动中闹丧礼仪的准备程序。开歌场主要包括歌场的准备、请歌郎、唱开场歌、惊五方、立楼等环节。歌场的准备主要是根据土老师择定的日子,按照歌师和总管的要求进行系列物质和礼仪的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有呀盘一个,以及茶、酒、香纸、鼓等,在开歌场前,由总管组织布置完成。由一人起唱:“时吉时良,大吉大昌、打扫堂前地,宝香炉内装、一柱真香烧往天宫去、天宫去请玉皇,二柱明香烧往地府去,地府去请阎王,只有三柱无烧处,烧在堂前去接亡。亡者,何日生病,何日倒床,何日死了,运在高堂。”[3]另外一人附唱:“亡者,初一生病、初二倒床、初三、初四睡在牙床、初五初六霜上加雪、雪上加霜、众亲来看病,肉米称四月,糖米称半斤,初七,初八死了,死了,运在高堂。”[3]接着进入请歌郎环节。这时一人起唱:“一见亡人归阴府、孝家四处请歌郎,请得歌郎哪一个?请得歌郎哪一人?”[3]之后由歌郎进行系列回应,以示歌郎已经正式请上了歌场。歌师出场后,依次进行唱开场歌、惊五方和立楼等活动。唱开场歌时,由一歌师起唱:“一不早、二不迟,还不开场等几时。”另一歌师接唱:“早开场就早开场,早点开场不用忙……”。[3]开歌场后,歌师按照一定的礼仪进入孝家设置的灵堂,进入惊五方的礼仪。惊五方由歌师组织,唱词为:“说得有理道得真,众位八朋听原因,进了孝家十重门,再不惊五方等几时。一锤鼓,惊东方,惊动东方木字旁,在生都说木无用,亡人死了木内装。二锤鼓,惊南方,惊动南方火字旁,在生都说火无用,亡人死了火烧香。三锤鼓,惊西方,惊动西方金字旁,在生都说金无用,亡人死练金刚。四锤鼓,惊北方,惊动北方水字旁,在生都说水无用,亡人死了洗五心。五锤鼓,惊中央、惊动中央土字旁,在生都说土无用,亡人死了土内葬。”[3]在惊五方五位并到众位歌师之后,进入立楼礼仪。歌师依次唱东方木成楼、南方火成楼、西方金成楼、北方水成楼、中央土成楼。待唱毕五方五楼后,进入到接亡礼仪。

接亡:表达亲人对亡人的牵挂和眷念之情。主要活动有接亡、敬亡、表根生、表灵位、表棺材、表引魂幡、表盖面巾等。接亡活动是孝家将亡人从十二殿阎君处依次接亡魂转回程的活动,根据当地风俗,在接亡活动举行之前,孝子要在堂前烧三柱香,倒三樽酒,准备完毕后,歌师逐一开唱,依次从十二殿起唱,再唱到十一殿、十殿、九殿、八殿、七殿、六殿、五殿、四殿、三殿、二殿、一殿,历经磨练,把亡魂接到河白仙宫案下来,再经河白仙宫、桥梁土地、青苗土地、山王土地、当方土地、管寨土地、屋檐童子、门神二将、灶王府君、长生土地等重重关卡,奉请亡魂上灵台。在接亡魂的过程中,依次奉请亡人坐东方、坐南方、坐西方、坐北方、坐中央。敬亡活动是向亡人敬酒,民间习俗中,要向亡人敬十杯酒,每敬一杯酒歌师就要唱一曲歌,例如敬第一杯酒,歌师唱到:“一杯酒,敬亡魂,亡魂桌上领杯悬,亡人不吃空肚酒,择个古人陪亡人。一字原来一条枪,仁贵领兵杀中央,杀了中央黑大将,依就回来扶君王。”[3]直到第十杯酒敬毕后,再化几张纸,烧三柱香,进入到表根生和表灵位环节。歌师唱词为:“我把亡人酒敬了,众位兄长听分明,唱歌要知歌出处,打鼓要知鼓根生,万丈高楼平地起,水有源头树有根。”唱歌根源唱完后,再依次进行表歌爷歌娘根生和表灵位、表棺材、表引魂幡、表盖面巾等活动。待相关事项表清楚后,孝家进入哭哀礼仪,亲朋好友也可以伴唱附合,此时,歌师可以稍作休息,甚至可以抽烟、喝茶等,稍作休息后歌师继续把歌发,闹丧活动也继续进行。

唱孝义歌:当地闹丧活动的高潮阶段。地方民间习俗中唱的孝义歌的内容多以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为主,由歌师们轮流歌唱,并配以锣鼓等打击乐器,唱一曲打击一番,场面热闹,歌声凄凉悲哀。当地的孝义歌主要以唱二十四孝、唱三国、唱封神和唱隋唐英雄等为内容。二十四孝是以历史上的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作为唱孝内容,具体情况为:第一行孝是开宗,第二行孝是赵五,第三行孝是安安,第四行孝是孟日红,第五行孝是刘爱香,第六行孝是孟宗,第七行孝是王祥,第八行孝是祝英台,第九行孝是黄香,第十行孝是郭巨,第十一行孝是丁兰,第十二行孝是吴孟,第十三行孝是目连,第十四行孝是刘邦,第十五行孝是崔文瑞,第十六行孝是欢儿生,第十七行孝是曹安,第十八行孝是张玉英,第十九行孝是闵子青,第二十行孝是董永,第二十一行孝是朱寿昌,第二十二行孝是曾参,第二十三行孝是王崔,第二十四行孝是朱氏。二十四孝唱完后,孝家进行哭哀礼仪,亲朋好友伴唱附合,歌师稍作休息后继续进行。唱三国主要有孔明借东风、曹操兵马下华容、关爷勒马过五关、温酒斩华雄、刘备坐西州、刘备关张结桃园、赵云长板坡前救阿斗、诸葛亮三气周瑜等内容。唱封神主要有纣王宠爱苏姐姐、文王访贤遇太公等故事,其中许多故事生动感人,例如“殷纣为君不太平,女娲庙内把香焚,粉笔提诗把神戏,恼了父母女娲神,就将招妖旗一扯,九尾狐狸入朝庭,狐狸变化苏姐姐,挠乱江山不太平。”[4]唱词将历史故事描会得栩栩如生。唱隋唐英雄主要有罗成夜打登州府、慰迟公主访白袍、薛仁贵征东等内容。此外,歌师们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地方民俗信仰自编故事进行歌场。

送亡:是闹丧活动最后阶段的活动,主要包括圆梦、散花、择字、劝亡魂、辞神、送亡魂、送歌神、择楼等内容。圆梦时歌师唱到:“一不早二不迟,还不圆梦等几时,亡人在生得一梦,这梦做得有点玄,门前有一先生过,请他进来把梦圆,先生来至高堂坐,从头一二把梦圆,梦见云中一盏灯,半边明来半边晕,此必亡人落西天。梦见满天星斗现,必是孝子一满门,梦见满天下大雪,必是孝子穿白莲,梦见细雨纷纷落,必是孝子泪淋淋,梦见墙上去跑马,勒马回头难转身,梦见井中去打坐,此必就是隐人坑,梦见一尺红边桌上课,此必就是一灵牌,三尺白边上竹杆,此必就是引魂旛,梦见四块木板在身边,此必就是一棺材,梦见孤身入人群,此必众人抬去埋,梦一座城池独自秘,此必就是垒坟台,此梦圆从这里止,还不散花等几时。”[3]散花内容包括散富贵花、散状元花、散枝子花、散恩德花、散忠孝花等。择字主要有“天”、“地”、“君”、“亲”、“师”、“位”、“米”“要”、“新”等。劝亡魂是借历史故事来送亡人的活动,一般用10杯美酒劝亡魂。辞神是在送亡神之后举行,主要是辞别天地君亲师位神、辞别满堂众神灵、辞别长生土地神、辞别灶王府君神、辞别门神二将军等众位神灵。送亡魂就是按照接亡顺序的反向依次送别,直至将亡魂送至十二殿阎君面前。送歌神主要是送歌爷歌娘转回程,一送歌娘天仙女,二送歌爷许良成,三送大鼓唐三丈,四送四州大圣人,五送五龙去戏水,六送六丁六甲神,七送麻衣七姐妹,八送八大金刚神,九送九州乱扬记,十送满堂众神灵。择楼主要是择中央土城楼、南方水城楼、北方水城柱、西方金城柱、东方木城楼等五方五楼。通过系列的活动,闹丧活动礼仪告一段落。

三、民间闹丧习俗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对一定地域内的民风民俗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天桥土家族苗族乡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以土家族和苗族人口为最多,该地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乡镇相邻,乡政府所在地天桥既是本乡村民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印江部分村民出行和农副产品交易的重要集镇,在彼此之间频繁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往中,不同的文化习俗相互影响和交融,形成为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国庆村是天桥乡境内典型的农业村,这里远离集镇,民风纯朴,在传统农业社会里,沿袭了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其中对丧葬习俗的传承尤为典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至今仍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一)丧事喜办。丧事喜办是土家族丧葬习俗的一大特点,人们常常用“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来叙述土家族人的丧葬礼仪。调研发现,当地民间的丧葬有一套十分复杂而完整的礼仪程式,尤其对于老人和长者的正常死亡,程式十分复杂,场面也更加热闹,在送终、开路、报丧、家奠、客奠、闹丧、买山、出殡、下旷、接亡灵、烧七等主要程式中,每一程式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往往某家有丧事,不仅同寨乡民而且同村村民也纷纷前往帮忙,根据总管的统一部署和土老师的相关要求,各尽其职,结合孝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交往情况,杀猪宰羊,请道士、土老师、歌师、八仙等,敲锣打鼓,以十分热闹的场面办理丧事。白天有乡邻和亲戚朋友的吊唁,每值宾客前来或者离开时,鸣炮师往往鸣炮并燃放炮竹,以示欢迎或者欢送,宾客吊唁期间,孝家将大摆酒席给予招待。夜晚则组织闹丧活动,特请歌师一展歌喉和才华,孝歌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族英雄的有趣生活典故,也有自编追述死者生前善良品格、辛勤劳动和主要功绩的歌词,其中穿插着部分即兴创作的诙谐幽默的内容逗人发笑,故事情节生动,歌词朗朗上口,易记易唱,唱腔有固定的曲调,动人肝肠,催人泪下,每唱完一段,就配以乐鼓声一次,歌声不断,鼓声也不断,既悼亡人,也教育世人,场面庄重肃穆,气氛热烈,哀悼中弥漫着热闹氛围。参加闹丧活动的人,有孝家、歌师、亲朋好友、乡邻族人,也有部分喜欢参与闹丧活动的业余爱好者,在这些人中,似乎没有对于亡人的害怕和恐惧。

(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的灵魂崇拜和图腾崇拜,是鬼魂崇拜与血缘关系结合的产物,是人类信仰生活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古代在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下,土家族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万物,都视为有灵魂、精灵或神祗在主宰。土家族的祖先崇拜,是土家族民族内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主体与核心,其所祭祀的范围比较宽泛,有一个比较庞大而复杂的祖先神灵集团。按照表现形式、内容及产生的时序,大致可分为始祖崇拜、远祖崇拜和家祖崇拜三类。[5]国庆村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形式多样,内容繁杂,影响深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其民族性、地域性及包融性较为突出,尤其以家祖崇拜最为盛行。从实地调查得知,当地村民至今仍有祭祀家祖的习俗,每家每户都在堂屋正面板壁上设置家祖神龛,放置香炉、蜡台以供奉香火。需要指出的是,设置神龛的这一举措是由专人完成,民间俗称为“安香火”,这一活动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必须请先生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式来完成,神龛中间书写“天地君亲师”大字,两侧为本堂历代祖先及诸神灵之位,外侧则是为家祖神龛撰写的对联。长者离世后都将在神龛上设置牌位,俗称“上香火”。其祭祀的时间不定,祭祀的形式多样。在闹丧程式中,接亡、立楼、唱孝歌、送亡等礼仪,都是表达亲人对亡者的哀思和祝愿,希望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幸福,同时也企盼亡人保佑后人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香火永承。

(三)娱神育人。娱神、娱人、育人是土家族丧葬习俗具有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调查研究材料表明,国庆村的丧葬礼仪同样具有娱神育人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在闹丧和家奠、客奠等礼仪程式中,这些功能特别突出。就娱神和娱人特色而言,在闹丧活动的开歌场环节中,唱本就涉及到了很多民间神灵,主要有掌管地府的最高长官阎王、十二殿阎君、河白仙宫、桥梁土地、青苗土地、山王土地、当方土地、管寨土地、屋檐童子、门神二将、灶王府君、东南西北中五方诸神等;天空神灵主要有八大金刚、四大天王、七仙女等,人间神灵主要有游师五道、麻阳七姐妹以及田真、田广、田元、田榜弟兄四人,他们“头戴乌纱帽,身穿紫龙袍,腰细金玉带,脚踏粉底鞋,身背象牙鼓一面,手拿象牙鼓锤一双。”通过歌师们的歌唱,这些神灵都具有无穷的力量和神奇的本领,他们各尽职责,守卫着三界。就育人特色而言,唱词内容中比比皆是,例如:《二十四孝》中的每一行孝都突出一个典型的人物故事,主要有开宗的仁义,赵五的行孝扬名,安安送米救亲娘,孟日红割手心肉就亲娘,刘爱香割肉救婆婆,孟宗只有竹林求冬笋,王祥卧冰求鲤鱼,祝英台遇梁山伯,黄香万古千秋孝名扬,郭巨行大孝埋儿奉母,丁兰行大孝刻木敬亲孝名扬,吴孟舍身喂蚊来敬母,目连化白犬救母,刘邦尝药喂母,文瑞打桑养母亲,欢儿行大孝万古流传,曹安救母,玉英多仁义,闵子青行大孝,董永卖身来葬父,天差仙女结为婚,朱寿昌做官不忘二爹娘,曾参因为家贫而卖柴养母,王崔因母亲生前怕雷而到坟前伴陪,朱氏割肝救母亲,等等。这些故事,有的宣传对老人的敬孝,有的宣传好人好报,有的宣传夫妻和睦,对于传承传统美德和培养人们的伦理观念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报娘恩》等也极具有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四)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包括天桥乡国庆村在内的贵州土家族地区民间文化具有独特地域性特征的重要体现。贵州土家族的生活之地,是贵州古代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通道文化特征明显,由于地理区位的优势,巫文化和道教、佛教以及汉文化等传入土家族地区的时间较早,与本土文化

通过不断融合得到了迅速传播,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也在进行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形成为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国庆村的闹丧习俗中,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孝家请的法师,即土老师(亦称阴阳先生或地理先生)所作的法事及其道具,就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在当地群众心中,土老师不仅德高望重,而且知书识礼,被视为文化人的代表,他们不仅知晓阳间的各种礼节,而且了解阴间的系列规矩,是阳间世界和阴间世界的联系人和传话使者。大事如婚丧嫁取等红白喜事,小事如某家消灾纳吉,都离不开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土老师常用的道具称为“罗盘”,除具有测定方位功能外,“罗盘”上还刻有许多复杂的文字和图形,据说与易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土老师在选择葬日和墓地时,必须根据亡人的性别、生辰八字、死亡日期以及墓地的周边环境和方位朝向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其中巫文化和道家文化特征明显,土老师进行法式时,所穿的服饰、所使用的道具、口中所念的咒语以及所写的字符等都十分神秘诡异,其所信仰的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尽管充满了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在当地百姓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忠实信徒。此外,在闹丧程式中所宣扬的世界存在着人间、仙界和冥界的“三界并存”的理念和因果轮回的思想,无疑继承了佛学的某些文化元素,而对孝的大力弘扬以及尊敬老人的伦理必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

[1] 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7.

[2] 天桥乡党政办.天桥乡概况[EB/OL].思南县天桥乡政府网(http://tq.sinan.gov.cn/art/2012/4/26).

[3] 闹丧堂[C].调研时当地民间歌师提供的材料.

[4] 二十四孝[C].调研时当地民间歌师提供的材料.

[5] 游俊.土家族祖先崇拜略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0(4):115.

责任编辑:毛正天

K890

A

1004-941(2012)05-0001-05

2012-09-11

敖以深(1972-),男,土家族,贵州思南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家族历史与文化、区域城市发展史。

猜你喜欢
行孝天桥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土家族
“行孝”故事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浅谈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
孝顺父母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