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2012-04-13 06:50庞莉芹
关键词:比较文学文论中西

庞莉芹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庞莉芹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

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王国维摒弃了传统红学的“索隐”与“考证”法,从叔本华、康德的哲学、美学、悲剧观以及中国老庄的宗教思想对《红楼梦》进行了新的阐释,因此《红楼梦评论》被看作是中西比较诗学著作。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更有多部中西比较诗学的著作出版,如梁宗岱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朱光潜的《诗论》,钱钟书的《谈艺录》,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等等。直到1988年9月,中国有了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即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1954年2月生,1976年作为最后一批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评论专业学习,1980年毕业后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并任教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7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文学批评史博士。《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的博士论文,1988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增加了《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和《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三篇相关论文。

全书由绪论、艺术本质论、艺术起源论、艺术思维论、艺术风格论、艺术鉴赏论六个部分组成。绪论从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特征和中西思维、语言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以及中西诗学的特色。正文则是从艺术本质、起源、思维、风格、鉴赏五个方面将中西古典文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深入分析其共性与个性,通过中西古典文论的对比说明二者互有长短,点明中国古典文论的世界意义及在世界文论史上的重要性。《中西比较诗学》出版后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部系统的比较诗学专著,我们在此著作的基础上对曹顺庆的中外比较诗学研究进行简要论述。

一 从中国古代文论到中西比较诗学

“诗学”这一术语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著作,“诗”即艺术,“诗学”是一般的文艺理论,而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便是“比较诗学”。比较诗学的历史并不长久,法国学者艾金伯勒于1965年发表的《比较不是理由》中第一次提出“比较诗学”这一专门术语。但是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等一批国学大师便开始了在此领域的研究,《红楼梦评论》便是用西方文学观念来阐释中国文学创作的作品。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陆续有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等学者通过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对中西文论进行比较和相互阐发。1981年张隆溪发表《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标志着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中西比较诗学之所以发生,既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比较自觉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传统诗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1]12

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例如:朱光潜的中西诗学建构融入了美学,宗白华将直觉领悟和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刘若愚探求跨越历史与文化差异的世界性文学理论,厄尔·迈纳坚持宽容平等的对话精神,等等。曹顺庆则通过“选择一系列中西诗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具体论述中西古典文论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色,并注重发掘中国古典文论的世界意义,以阐明中西古典文论在世界文论史上各有贡献且相互辉映的诗学事实”。[1]39

曹顺庆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拜在被誉为“龙学泰斗”的杨明照先生门下。在跟着杨明照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论的时候,曹顺庆背诵《文心雕龙》、《沧浪诗话》、《文赋》、《诗品》等,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典籍基础。在学习研究古代文论的同时,曹顺庆一直在思考治学方法问题即如何拓宽古代文论研究的路子,明照先生建议其将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艺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开辟新的古代文论研究路径。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序中,明照先生说:“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我们不但要运用传统的方法,而且还应运用比较的方法。这样做,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论在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沟通世界文苑,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建立我国新的文艺理论体系,都是极有益处的。”[2]1

二 寻求中西诗学的平等对话

中国古代文论著述浩如烟海,理论研究博大精深,但在世界文论史上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失声状态。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源于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他在西方文论中找到了与中国古代文论相似的概念,从而决定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精华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所用,比较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习西方,而是推进中国自身的文论发展。因此曹顺庆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并不是以一方的概念、范畴来阐释另一方的文论,也就是说并非从中国古典文论中寻找西方文学理论的对应物或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古典文论,而是通过二者的对比自显优长,用对话来发现各自文化的差异。

在《中西比较诗学》出版之前,曹顺庆就已发表《风骨与崇高》、《“物感”说与“模仿”说》、《“迷狂”说与“妙悟”说》等论文,在中西具体文化语境下以中西互证互释的方法对中西古典文论加以阐释。这三篇论文分别收录在《中西比较诗学》艺术风格论、艺术起源论和艺术思维论章节中。在比较过程中,曹顺庆始终将中西文论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以冀引起人们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中国有部分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偏激态度,认为其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不熟悉,却造成了我们文化上的“失语”时代。换句话说,由于对中国文论的轻视和对西方文论的偏好,中国学界表现出“失语症”倾向。“失语症”这一概念是曹顺庆在《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一文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当今文艺理论研究最严峻的问题是文论失语症。“所谓‘失语’,并非指现当代文论没有一套话语规则,而是指她没有一套自己的而非别人的话语规则。当文坛上到处泛滥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象征、颓废、感伤等等西方文论话语时,中国现当代文论就已经失落了自我。她并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而仅仅是承袭了西方文论的话语系统。”[3]53

在曹顺庆看来,只有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摆脱失语的状态,因为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国独有的话语和学术思维方式。除此之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经济的全球化为我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精神失陷,文化的全球化则吞噬了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叶维廉曾发出疑问:“这一个大一统的全球化文化,如果有,是根据谁的模式的文化?我们默许世界文化世界历史发展的蓝图完全依据西方跨国企业的游戏规则去刻写吗?”[4]146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交流之初时就因为不够重视相互之间的平等,从而在比较研究中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理论范畴。《中西比较诗学》旨在破除西方的话语霸权,通过中西共同视域下文论的双向阐发实现中西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三 “跨文明”的中西诗学比较

比较文学学科肇始于19世纪的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派出现之前,比较文学经历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但是无论是法国比较文学还是美国比较文学,都同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圈,不存在像中西文化那样巨大的文化冲突。因此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无法深入到文化背景中考察中西文化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曹顺庆在1995年发表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跨文化”。但是由于“文化”一词被人们滥用而造成了词义太多太广,且仅在中国文化中客观多个区域文化,因此曹顺庆后在《比较文学论》这一著作中将“跨文化”改作“跨文明”。

“跨文明研究”是曹顺庆在《中西比较诗学》出版之后提出的,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是一种跨文明的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是一部跨文明的文论著作。法国学派以欧洲甚至法国文化为本位,美国学派以西方文化为本位,曹顺庆则是以全球文化为本位“从理论的高度来辨析中西文艺的不同美学品格并深入探讨其根源”[2]2。在《中西比较诗学》著作中,曹顺庆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西诗学范畴概念,如“意境与典型”、“和谐与文采”、“美本身与大音、大象”、“物感与摹仿”、“文道与理念”、“神思与想象”、“迷狂与妙悟”、“风格与文气”、“风骨与崇高”、“滋味与美感”、“移情、距离与出入”等等,通过比较找出各自特征及其重大影响。我们以艺术起源这一视域的“物感与摹仿”为例,试分析中西文论的异同。

“摹仿说”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艺术是摹仿的产物。“物感说”则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乐记》,指出文艺的产生是由于外物的感发。这种说法被后世很多理论家所接受,如刘勰、陆机、钟嵘、朱熹、徐祯卿、朱庭珍等,他们都受到了“物感说”的影响,认为其是诗家之源。“摹仿说”与“物感说”有两个共同点:(1)都是为探讨文学艺术的起源而提出来的,且几乎是同时提出来的; (2)都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就是说,无论是“摹仿”还是“感物”,不但取决于客观世界,而且还与主观自我密切相关。当然,中西诗学更多地表现在相异上。虽然“摹仿说”与“物感说”都是主客观的统一,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后者要求真实地表现内心情志。“摹仿说”主张再现,势必要客观地描述现实;“物感说”主张表现,则需要抒情言志。于是形成了中国以抒情文学为主和西方以叙事文学为主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有趣的是,中国“物感说”虽重在情感的抒发,但其抒发被要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要节制。西方的“摹仿说”虽重在客观地描绘事物,但要求作家在模仿时要充满激情,感染读者,达到宣泄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论发生了“交换位置”的现象。西方的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文化也强势进入中国,人们脱离传统的轨道学习西方的文学艺术。与此同时,西方的学者也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里找到了创新的灵感,从中汲取营养。[2]78-98

这些截然不同之处造成了中西文论的根本区别,从而使中西文论各具特色。曹顺庆通过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对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求文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2]168

四 结语

《中西比较诗学》是我国学界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著作,也是我国“比较诗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中西比较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曹顺庆则是我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在第一版后记中,他说到:“比较不是理由,只是研究手段。比较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探索相同或相异现象之中的深层意蕴,发现人类共同的‘诗心’,寻找各民族对世界文论的独特贡献,更重要的是从这种共同的‘诗心’和‘独特的贡献’中去发现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以建立一种更新、更科学、更完善的文艺理论体系。”[2]243在其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道路上,曹顺庆一直怀着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致力于比较诗学的研究,出版了《中外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巴蜀书社,2001)等多部专著,希望通过对世界各国文论的探寻来解决当今世界文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9.

[2]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论百家,1996 (2).

[4]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向天渊.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arative Poetics of Cao Shunqing——A Cas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arative Poetics

PANG Li-q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analyz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arative Poetics;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aphasia;inter-civilization

I207.22

A

1671-1181(2012)03-0047-03

2012-04-09

庞莉芹(1988-),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文论中西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