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摩语言理论中的框架之辨

2012-04-13 06:50陈忠平
关键词:语义学菲尔语义

陈忠平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菲尔摩语言理论中的框架之辨

陈忠平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菲尔摩(Charles C.Fillmore)在其语言理论中提出了包括格框架、语言框架以及认知框架在内的多个框架概念。通过分析梳理菲尔摩对这些框架概念的论述,并阐明这些框架概念中的不同内涵及特征,发现这些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框架概念集中反映了菲尔摩语言理论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发展轨迹。

格框架;语言框架;认知框架;场景;图式

菲尔摩是格语法的创建者,也是框架语义学的创立者并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无论在格语法还是在框架语义学中,框架都是菲尔摩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理论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理论转型,其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学界在讨论菲尔摩语言理论演进时,或使用格语法标示其不同阶段的理论,[1]或分析其不同阶段的理论主旨及原则,[2]对不同框架概念的内涵所发生的变化却较少关注,因此有必要对菲尔摩各理论时期的框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拟对菲尔摩提出的格框架、语言框架和认知框架进行辨识考察,揭示它们与菲尔摩不同阶段语言理论的密切联系。

一 格语法中的格框架

菲尔摩最早提出的框架概念是句法框架,其目的是为了考察词的分布特征。不过,句法框架远没有菲尔摩稍后不久在格语法中提出的格框架那样受人关注。

菲尔摩的格语法是在生成语法的总框架内设计的一种语法分析方法,目的是为了对当时转换语法的标准理论进行修正,从而“义上可以证明的普遍”。[3]88格语法以传统语法中的格为突破口,借用传统曲折语言中的格概念来定义句子中名词短语与动词之间的句法与语义关系,一种格即代表一种句法—语义关系,也称“格关系”,格的表现方式则称为“格形式”。菲尔摩最早明确列出的格有施事格、工具格、与格、使成格、处所格和客体格共6种,[3]24-25并认为必要时还可以增加新的格。

菲尔摩认为,从语义功能上定义的格关系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是“一组具有普遍性的,也许是人类内在的概念,反映人类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所作的判断”。[3]24它不同于传统语法的格,可以在不同语言中进行比较,因此被菲尔摩视为语法理论中的基元概念。菲尔摩认为句子在深层结构层次是由动词和一个或多个名词短语构成,且每一个名词短语与动词都处于特定的格关系中,这样一来,格在格语法中也就自然被称为深层格,而句子深层结构中“所有格关系的组合”则构成格框架。[3]27不仅如此,菲尔摩在谈论深层格时反复使用“语义深层结构”、“深层结构的‘最深层’”、“更深的深层结构”、“小句结构最深层”等术语,意在将格关系和格框架定位于句子的语义深层结构,以区别于乔姆斯基提出的(句法)深层结构,

由各种格关系组合形成的格框架是格语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菲尔摩设想,根据各种类型的格框架可以确立起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语句类型,并可对进入不同格框架的动词进行分类,描述它们的格框架特征。例如,在使用动词run的语句中一般存在,使用give的语句其格框架而依照此类格框架就可以对不同的动词进行分类。菲尔摩在回顾格语法理论时曾指出,像这样确定动词的格框架,就是对动词进行深层结构配价描写,发掘其基本特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4]114不过,菲尔摩随后发现,各类句型与格框架的关系错综复杂,无法简单对应,格的类别与数目也难以确定,因此无法对各种语句中的格框架进行系统的解释。当格语法由诸多难题无法破解而走向衰微时,格框架也未能得到更深入的阐述。

二 场景——框架范式中的语言框架

语言框架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种理论交汇的复杂背景下提出的,见证了菲尔摩语言理论发展的曲折探索。当时流行的是客观主义语义学,意义被认为是符号表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种直接映射关系,意义的描写必须诉诸于一套表征客观事物及其属性特点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确定的、离散的,它们处于一种客观的逻辑关系之中,其内容的组织和理解不受人类思维心智活动的影响。[5]几乎就在同一时期,第二代认知科学开始兴起,原来的心智“天赋论”被抛弃,概念、推理及意义被认为是随身体经验而后天习得。框架理论开始流行,学者们如罗施(Rosch)、明斯基(Minsky)等多用原型、框架、图式等概念来谈论认知和知识表征,这些新的认知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这种新认知科学背景下,菲尔摩沿袭格语法中的语义情结,开始更多关注语言的意义及其理解问题。菲尔摩将当时流行的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概述为意义清单理论,并针对这些理论提出了语言意义研究的场景—框架范式(scenes-and-frames paradigm),该范式主要是针对词义理解而提出的,其中的场景既指普通的视觉场景,也指从各类生活体验中抽离出来的典型场景。框架则被定义为“由语言选择组成且与典型场景相关的任何系统”,既“包括词语的组合,也包括语法规则或语言范畴的各类选择”,[6]124因此又可以称为语言框架(linguistic frame)。不难发现,这时的语言框架与之前的格框架都属于语言范畴,而框架理论中作为知识结构用来表征典型场景的框架虽然也同被菲尔摩提及,但在上述范式中仍以“场景”概念出现,反映了菲尔摩在寻求格语法之后研究转向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曲折而有益的探索。

场景—框架范式中的场景多与图式相通,它们与语言框架之间关系密切。说话人在认知各类场景或图式中逐步习得语言框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各个词项,而场景和语言框架之间的这种联系一旦为说话人所掌握,它们二者即可在说话人的头脑中相互激活,[6]124词语乃至话语的意义就在激活的场景或图式中得到充分理解。菲尔摩反复提到的商业交易场景/图式就是场景参与语义理解的典型例子。场景中的购买者、出售者、交易现金和货物四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均可在英语中以词汇形式表征出来,因此图式以及其中的各种概念关系可视为这些词汇的语义结构。以动词buy、spend、sell、cost、pay为例,它们构成与商业交易场景相关联的语言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分别将场景中某一部分的互动关系前景化或突显,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施予商业交易场景的不同视角,所有这些内容,成为上述词汇丰富的语义特点。话语或语篇理解中,该语言框架中的任何一个词项都会在人们头脑中激活整个商业交易场景,而该场景一旦被激活,人们就可以通过更多的交流互动进一步获得关于该图式的其它概念内容,这样词语乃至话语的意义就凭借场景或图式中的概念内容而得到充分的理解。

菲尔摩还在场景—框架范式中引入原型观,避免了意义清单理论碰到的词义边界问题。他认为,与语言框架相联结的是各类典型场景,而非意义清单理论中要求必须满足的一组真值条件,这样就化解了理解类似bachelor、widow等词的词义所遇到的各类难题。[6]128-129显然,这种意义原型观对原型理论与语言研究的结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场景—框架范式中的语言框架仅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但纵观菲尔摩的研究,可以发现它开启了菲尔摩语言理论从格语法向框架语义学的转向,形成了框架语义学的前奏。

三 框架语义学中的认知框架

关于认知性质的框架概念,菲尔摩在阐述场景—框架范式一文中已做了初步的论述。他认为框架是“由概念组成的构架或图式”,[6]123只是该文没有沿用这一定义。然而,该定义在当时虽被菲尔摩弃而不用,却反映出从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的大背景。当时,框架已成为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概念。例如,明斯基指出,框架是一种信息结构,可表征如身处某间客厅或参加小孩生日晚会之类的典型场景,而依附于框架的信息有多种类型,有的是关于如何使用该框架,有的是与人们期待的场景活动相关,有的则涉及期待的信息没有出现时需要调动的非常规场景信息。框架就是一个信息网络,由各种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节点所含的信息是构成框架中的默认项,它们之间相互联结,共同表征场景中的常规信息。[7]可以说,这些论述为推动菲尔摩语言理论中的框架转型创造了理论条件。

在菲尔摩提出语言框架不久,菲尔摩即对框架重新进行了解读,具有认知功能的框架逐步在其理论中确立起来。菲尔摩明确提出,“对语言系统的解释需要描写认知和互动‘框架’,以帮助解释语言交流和理解之过程”,[8]23并以之前反复讨论的商业交易场景为例建立了一个基于人类商业活动体验的典型认知框架。这时的框架已不再属于纯语言范畴,它取代场景—框架范式中的(语言)框架概念,成为了一个表征各类体验的概念工具。在此之后,菲尔摩更直接将框架定义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4]111系统中的各个概念相互连通,说话人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都必须以理解整个概念系统结构为前提。至此,菲尔摩语言理论中的框架在上述新学科背景下实现了从最初的句法框架、格框架等语言结构向概念性认知框架转变,成为表征人类经验的知识结构,并催生了框架语义学。

菲尔摩对新框架的认知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人类语言的进化可以部分说明人类存在一个逐步习得框架并创造新框架的过程;各类认知框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在人的记忆中形成一个图式或框架的总藏,人们利用这样一个框架总藏可以对各种体验进行组构、分类和解释。[8]25在菲尔摩看来,当人们面对某一方面新的经验,也只需将其与某一熟知的框架联系起来,或将该框架赋予给新的经验,就可以理解该次经验了,因此菲尔摩常把认知框架称为解释性框架(interpretive frame)。另外,框架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但可以用来解释语言交流和理解之过程。这些论述,指明了认知框架的概念属性及其与语义之间的关系,也初步表明了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取向。

当菲尔摩将框架和语言联结起来探究语言的意义及其理解时,框架又成为语义框架,具有丰富的认知语义属性,也成为框架语义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指谓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而是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意义建构就是概念化,语义结构即为概念结构;一般来说,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各种认知概念要多于一种语言所表征出来的概念,也就说,并非所有概念及概念结构会直接进入语言的语义结构,只是由于交流的需要,各种新的概念会不断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语言表征成为词汇概念。那么,框架是怎样参与语言的意义建构及理解而成为语义框架的?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呢?这些问题菲尔摩在论述中都做了较细致的回答。

菲尔摩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框架,“了解一个语言系统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找到该语言中带有语言反射(linguistic reflexes)的框架之总藏,[…]关注复杂框架在词汇语义中的表征程度”。[8]29从意义理解的角度来说,框架为词义乃至语篇意义理解提供概念基础,“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参照包含经验、信仰或惯例的结构化背景才能被理解”。[9]这里的结构化背景也就是经由框架而组构起来的背景知识,它们是理解意义的概念先决条件。至于具体语言表达的意义如何理解,菲尔摩则使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进行阐述,他认为语义上语言表达同上述商业交易词汇一样,多指谓或前景化与其相联结的部分框架内容,使其成为框架内容中突显出来的图形,但作为图形的语义内容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还须以整个框架为背景。这些论述,在今天的认知语言学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以breakfast一词为例,与该词联结的框架较为复杂,包含了一天时间上的切分框架和饮食习惯框架(如一日三餐),而它实际指谓或前景化的概念内容则是人们经过一晚的睡眠之后在一天较早的时间所吃的第一顿食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框架概念结构与语言的关系,菲尔摩将认知框架又进一步称为语义框架。[10]另外,按照菲尔摩的意义原型观,上面早餐所涉及的内容就是早餐原型框架中的概念内容,属breakfast的原型意义特征,当实际生活中早餐的原型不断扩展时,breakfast的词义也会随之灵活改变。对词语的这种理解方式,体现了框架语义学的魅力。

框架语义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框架“为词义、句义和语篇意义的理解找到一个统一的解释”。[8]28框架语义学将语言根植于依据生活经验而形成认知框架之中,契合于人的认知能力,为语言的意义寻求有机而全面的概念认知内容,代表了语言意义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促进了当代语义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的发展。

四 结语

菲尔摩语言理论中的框架概念,经历了多重变化,集中反映了菲尔摩语言理论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发展变化中的不同旨趣和认知路向。探究这些变化,可以增进了解菲尔摩的研究历程以及他对当今认知语言学的开创性贡献。他提出的认知框架以及由此创立的框架语义学,到今天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

[1]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

[2]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

[3]Fillmore,C.The case for case[G]∥In E.Bach&R.Harms(eds.).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1-88.

[4]Fillmore,C.Frame semantics[G]∥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Seoul:Hanshin,1982:111-137.

[5]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75-76.

[6]Fillmore,C.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G]∥In C.Cogen,H.Thompson,G.Thurgood,K.Whistler,J.Wright(ed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123-131.

[7]Minsky,M.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G]∥In P.Winston.(ed.).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Vision.New York:McGraw-Hill,1975:211-277.

[8]Fillmore,C.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Conference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Speech 280,1976:20-32.

[9]Fillmore,C.&B.Atkins.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G]∥In A.Lehrer&E.Kittay(eds.).Frames,Fields,and Contrast: New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75-102.

[10]Fillmore,C.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6(2):222-254.

Frames in Fillmore's Linguistic Theories

CHEN Zhong-p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Fillmore proposed in his theories a list of frame notions:case frame,linguistic frame and cognitive frame.By examining these notions in their context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ources,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frames,and argues that frames proposed in different periods mark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Fillmore's theories from case grammar to frame semantics.

case frame;linguistic frame;cognitive frame;scene;schema

H030

A

1671-1181(2012)03-0050-04

2012-03-02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Fillmore语义理论发展研究”(11WLH38)。

陈忠平(1971-),男,湖南慈利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

猜你喜欢
语义学菲尔语义
最终,菲尔兹奖二次花落女得主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语言与语义
康菲尔科技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看戏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语言世界图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