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几组概念的比较研究

2012-04-13 06:50杨永和刘丽珍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方向

杨永和,刘丽珍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几组概念的比较研究

杨永和,刘丽珍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从精英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阶段。纵观从上世纪末开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在历经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后,学界的焦点集中于多种概念的比较之中。从经院式与复合型、办专业与办方向、就市与就范等方面可以梳理这些常见概念。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概念;比较研究

人才培养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后,开始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方式向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1]35-34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2]3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课 题。[3]243国 内 专 家 学 者 谭 卫 国[4]83、孙 玉华[5]38、蒋洪新[6]144-147等从不同视角肯定了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如刘天伦[7]3、王宗仁[8]74等尖锐地指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秦秀白、胡文仲、何兆熊等人在不同场合指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践中的一些不足,呼吁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的本位,致力于培养人文通识型人才。纵观有关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之争,笔者认为,矛盾焦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组概念辨析方面,即经院式VS复合型,办专业VS办方向,就市VS就范等。

一 经院式VS复合型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205所高等学校中仅50所开设了英语专业本科或专科。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有了200多所高等学校设置了英语专业,2004年增至598所,2005年为790所,2006年为871所。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近900所高等学校都开办了英语专业。经过这几年的超常规发展,英语专业已经成为国内高等学校第一专业。[9]175

20世纪80年代末到世纪之交的十多年,市场经济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英语专业进入探索发展新模式的阶段。这一阶段正是经院式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山岭。一般来说,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简单划一、单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通常意义理解的纯英语专业。就范围而言,全国只有综合性大学、专业外语学院及师范院校设置了英语专业。在该模式中,英语专业技能课占65%左右,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占25%左右,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10%左右。就教学而言,其教学计划明显偏重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和英美文学知识,是一种典型的重技能、重文学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学校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沿用这种纯语言、纯文学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招生规模小,一般每年为1-2个班,班级学生人数少,通常为20人左右。这种纯语言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人才,学生以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知识为主,毕业生主要面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或到科研单位从事情报工作,少数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工作,还有极少数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但此类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规格单一、数量太少、适应性不广的缺陷,也存在着知识面较为狭窄、后续发展能力相当薄弱等问题。[1]225

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模式的转型和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的激烈竞争等新形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改革的产物。新《大纲》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经院式调整为现在的复合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0]1显然,人才培养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学制计划性培养模式转变为一个多样化市场条件下的应用性培养模式。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扩招,不仅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外语院校、师范学院,而且其它类的高等学院,包括理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医科院校、商业院校都纷纷上马,设置了英语专业。在新模式中,英语专业技能课占65%左右,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占15%左右,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20%左右。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有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专业+英语等,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一种语言技能+实用知识,不少院校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比重远远超过了新《大纲》的标准。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经贸英语、商务英语、外交英语、科技英语、金融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新专业”①相继出现。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包括公共英语)已经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教师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学生在校人数也规模空前,英语专业一般每年招4-6个班,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为35人左右。不少高等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也有英语专业,招生规模与本部不相上下。这样超规模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外语,又掌握了外交、管理、金融、贸易、新闻、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国际交流频繁、中外贸易剧增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英语语言技能为主,相关专业知识为辅,普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毕业生数量多,面向各行各业,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属于典型的大众化教育。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院校存在着规模过大、无序发展、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的诸多不足,也存在着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英语教和学过程中的实用性和功用性,有背离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趋向。[2]3

二 办专业VS办方向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人才需求、专业方向、招生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专业面临着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改革的挑战,也面临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给英语专业带来的挑战。同时,英语专业评估也给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发展契机和巨大压力。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如何定位,如何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如何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已经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条件下的“宽泛式”培养模式,[1]33其目的是英语专业凸显综合性特点和加强学科交叉;其主要形式是“英语+应用型专业”,其特征是宽口径、多学科。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量大、国情复杂、地区差异大、高等学校层次多的情况下,英语专业的发展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十年时间内,出现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方向课(也叫模块)的问题。新《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对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解释是“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10]2较之以前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方向上给各高等学校相当大的扩展空间。除了常规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外,现在已经有了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②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次专业”,如: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经贸英语、金融英语、英语教学、外交英语、科技英语、文秘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等。各类“次专业”(即方向课)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尽可能全面的教育,实现英语专业的拓宽与横向发展。同时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推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异化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次专业”的专业规范,加之地区差异和办学条件的不同,除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外语院校外,数量众多的普通院校纷纷把“次专业”当作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当作立足之本,甚至是当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一杯羹的生存手段。方向课的选定与实施,势必在当量课时中冲击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科基础,如语言学、文学、文化、翻译等课程相应削减,而专业方向系列课程成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导课程,上海某理工大学的培养方案中竟然没有文学课(取而代之的是英美文学欣赏)、也没有语言学课(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文化交际课),明显是在淡化人文教育。在教学改革的幌子下,不少普通高等学校还试行了英语阅读零课时、英语视听零课时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大削弱了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培养。其实,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是复合型教师,新《大纲》要求三类课程一般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方向课的师资与新《大纲》要求相距甚远,许多方向课程的教师要么半路出家,要么来自其它院系,③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在专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六方面,即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制定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11]。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定位、专业定位、课程建设都出现了偏误,盲目上“新专业”,盲目增设课程,以致方向课程的喧宾夺主,专业内涵发生质变,影响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导致英语专业异化。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基本功越来越差,专业素养、思辨能力急剧下降,人文知识教育锐减,最终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不足,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三 就市VS就范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这是典型的就范行为。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纯英语专业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于是就走向了多学科人才培养的道路。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正是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新《大纲》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而产生的,也是落实和贯彻教育部批准下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产物。所以,新《大纲》本身就是随行就市,其人才培养规格中“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就很具体地规范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即复合型人才的五大特征。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在就市还是就范的两难处境中出现了一些片面的做法,具体表现在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与市场作用等方面。

由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解出现偏误,某些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分强调方向课程,其人才培养深受市场影响。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特色与应用以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机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只是停留在职业培训上,缺乏正确的专业理念,更无暇顾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辨能力的培养,结果产生了功利性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而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是就业、升学、出国。在此目的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被扭曲。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未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把为专业变成了职业培训。同时,追求数字化(学生数量,专业四、八级过级率等)、追求证书(毕业证、学位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专业四、八级证书,托福、雅思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英语专业教育成了学校效益、领导政绩、教师课时,以及学生文凭的指挥棒。另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人才需要的多样化,盲目加大方向性课程,把精读课、写作课压缩,把阅读课、视听课删除,把英语专业办成了文秘专业、教育专业等。而英语专业的灵魂是语言文学,英语的学科基础,如语言学、文学、文化等课程被大大削减了,在就市还是就范过程中产生了狭隘的实用观,形成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谓的“批量生产”和“规模效应”。结果是学生普遍基本功不扎实、文化熏陶缺失。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的目的是规范各院校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由于过分就市,或就范方面有漏洞,一些院校不得不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生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试卷批改、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环节做“弥补”,甚至不惜“造假”。可以说,过分强调方向课程的人才培养是典型的就市模式,受社会需求与市场作用的影响,其学科基础和学术支撑还有待提高。就市要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条件为基础,复合型英语人才不是经贸、财会、新闻、法律、计算机的专门人才,其落脚点还在英语。“复合”并非不同学科知识简单的叠加,一定要有专业相关知识的强力支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英语专业(民航业务)方向。西北政法学院的法律外语等,就是典型的特色专业,因为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了就市与就范的关系。

四 结语

毋庸置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英语教育的要求。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复合型不是对“经院式”的否定,而是一种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把“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长处予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做到真正的“厚基础,宽口径”。我们还要正确理解英语专业的内涵,注重专业的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理性地发展专业方向。此外,我们要严格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在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同时,注重学科基础。总之,外语专业既要做好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于经济建设,又要符合本专业发展规律,回归英语专业本色。只有认真研究、与时俱进,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广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注释:

① “新专业”是相对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而言的。目前高教司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尚无该类名称,只有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后两者经过试点阶段,已经在一些院校开设。

② 目前许多院校都设置了此类专业,仍以“方向课”的形式出现。

③ 所谓“半路出家”,指的是方向课教师仍为英语专业教师,由于需要自修或外出进修方向课程而转行。而其他院系的老师用英语组织教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奢望。

[1] 戴炜栋.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祥清.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07(3).

[3]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4] 谭卫国.我国外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5] 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

[6] 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

[7] 刘天伦.培养目标与可利用资源——有关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8] 王宗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9] 李基安.高等学校英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G]//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说教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1]秦秀白.有关高校英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C].第八次中南/华南地区英语教学协作会议,2005-12-2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arious Concepts in Talent Training for English Special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Yong-he,LIU Li-zh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Up to now,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had the transition from a period of elite education to that of mass education.The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for English specialty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an to change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After so many years'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e focus of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been on the comparison of various concepts.This paper has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cepts on such aspects as specialist vs inter-disciplinary,specialty vs orientation,and market-oriented vs paradigm-oriented.

English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concept;a comparative study

G642.0

A

1671-1181(2012)03-0089-04

2012-05-1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8CGD046);湖南工程学院教改重点课题(校教字[2008]34号)。

杨永和(1966-),男,湖南双峰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位置与方向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