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阑尾切除术370例临床分析

2012-04-13 09:14蔚玉明刘来平李东田
山东医药 2012年27期
关键词:止血钳类癌盲肠

蔚玉明,王 军,刘来平,李东田

(临朐县辛寨中心卫生院,山东临朐262610)

阑尾切除术是基层医院普外科最常见术式之一,现行的阑尾切除手术无论开腹还是腹腔镜方式,均将部分阑尾残端及大量异物保留于患者体内,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慢性腹痛等并发症。2006年1月~2011年7月,我们对370例患者行改良阑尾切除术——无异物全阑尾切除术[1~4],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同期于我院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370例,男182例,女188例;年龄4~74岁。原发疾病均为急性阑尾炎,病程1~4 d,均无弥漫性腹膜炎。

1.2 手术方法 均行改良阑尾切除术即无异物全阑尾切除术:①顺皮纹钝性开腹:以麦式点为中心顺皮纹方向切开皮肤,用手指钝性分开皮下脂肪组织,止血钳顺腹壁肌层顺肌纤维方向钝性分开,切开腹膜外翻保护切口。②全阑尾切除:切断阑尾系膜,近端用3-0化学可吸收线结扎;手术刀在阑尾根部环形切开浆肌层露出黏膜层,轻轻上提阑尾,使处于盲肠壁内阑尾黏膜全部自动向外脱出,直止血钳根部钳夹住此黏膜,贴止血钳远侧缘切断黏膜,切除包括阑尾盲肠壁内阑尾黏膜在内的全部阑尾,暂不松开止血钳,在此止血钳两侧盲肠壁上用3-0化学可吸收线行深达黏膜下层的连续缝合,松开并抽走此止血钳的同时收紧缝线打结,封闭盲肠切开缘,阑尾切除完毕。③抽出式缝合腹壁:用0号丝线以较周密的连续水平褥式缝合腹膜(与皮肤切口方向相同),在切口两端自两侧前方组织顺其缝合方向向外穿出皮肤,稀疏水平褥式缝合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裂口(与皮肤切口方向呈60°交叉),在切口中间从两侧前方组织同样方法向外穿出皮肤;使腹外斜肌膜裂口与皮肤切口方向呈30°交叉,以周密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在切口两端自两侧与腹膜出针对称位置向外穿出皮肤,切口两侧露出皮肤的第一针、第三针及第二针进出针互相对称,对应线收线打结,缝合完毕。

1.3 指标观察 术后随访半年,观察切口感染、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本组仅有1例术后早期出现切口感染迹象,拆线后8 d切口即愈合;余患者切口均愈合顺利,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部分阑尾切除术与全阑尾切除术 在组织解剖学上,阑尾黏膜延伸至盲肠壁内,而非停留在阑尾盲肠交界处[5]。现行的阑尾切除开腹术式或腹腔镜术式,均为于阑尾根部结扎,自结扎线远端切断阑尾,即保留了盲肠壁外的部分阑尾及盲肠壁内的阑尾黏膜,故仅为部分阑尾切除。术后残留的阑尾及黏膜很可能也存在感染,可引起术后腹部疼痛不适;常规开腹术式荷包缝合包埋的阑尾残端则可形成感染死腔,易引起术后腹痛不适、阑尾残株炎及残株肉芽肿甚至残株癌等多种并发症[6]。鉴于上述不足,笔者对传统阑尾切除术进行了改良:在阑尾根部环形切开浆肌层脱出盲肠壁内的阑尾黏膜,切除包括阑尾盲肠壁内阑尾黏膜在内的全部阑尾,封闭盲肠切开缘。此种改良后术式的优点是无阑尾残留、无荷包死腔。另外,阑尾是消化道类癌最好发的部位[7],此部位癌肿术前无法与阑尾炎相鉴别,术后病理检查示直径<2 cm、无远处转移及局部侵润的阑尾类癌行阑尾切除即可[8]。现行的开腹或腹腔镜术式阑尾切除术,由于保留部分阑尾残端,可增加阑尾类癌的术后复发。而行全部阑尾切除的改良术式则有利于预防阑尾类癌的术后复发;且因切除了可转化为阑尾类癌的位于阑尾黏膜的嗜银细胞,可消除术后发生阑尾类癌的可能性;可避免术后病理检查漏诊阑尾类癌及阑尾其他良恶性肿瘤的可能,便于术后及时对症处理。

3.2 术中异物问题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创口内1个松脱的线结可使脓肿形成的最小细菌量降低1万倍以上,而扎紧一小片组织则可使引起感染的细菌量进一步下降[9];丝线作为异物可引起组织过度增殖反应及排斥反应,并使局部组织的还原电位下降,有利于厌氧菌的感染[10];术后腹壁过多丝线及线结是近期及迟发性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11],其中丝线可导致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长期不愈合及窦道形成,需彻底清除后切口才能愈合;腹腔内丝线作为永久性异物是术后腹腔粘连的重要因素[12],过粗的缝线可形成腹部炎症性包块[13];腹腔镜遗留钛夹可刺激腹膜引起术后腹痛,还可致辅助检查伪影而终生不能行磁共振检查[14]。另外,即使无切口感染,部分患者术后也可能出现线结排斥反应,引起不适。本研究显示,370例中仅有1例术后早期出现切口感染迹象,拆线后8 d切口即愈合。可能与改良术式有以下优点有关:腹壁切口拆线前无线结,拆线后无丝线,可显著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即使发生切口感染,缝线可全部抽出,从而使感染迅速控制、切口快速愈合;术后3个月腹腔缝线即可被吸收,腹腔内不遗留异物。

3.3 手术安全性 对于传统阑尾切除手术后并发阑尾根部炎症水肿的患者,结扎或夹闭阑尾根部的丝线或者钛夹过松均易致肠内容物溢出,过紧则易致阑尾根部撕裂、脱落及肠瘘;而常规荷包缝合因跨越较多未切除组织缝线张力高,易拉裂炎症水肿的盲肠壁而导致肠瘘。本研究显示,370例患者中369例切口愈合顺利,无切口疝及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提示改良阑尾切除术式安全性高。可能原因为改良术式具有下列特点:①全阑尾切除后盲肠切缘内无组织阻碍,缝合时张力低,不易拉裂炎症水肿的盲肠壁;术中行黏膜外单层吻合,肠切缘各层组织对合准确性高、黏膜层无缝线压迫,有利于肠切口愈合[15];肠道吻合后术后 7 d 吻合口已愈合[16],化学可吸收线行肠道单层吻合可有效预防肠吻合口瘘发生[17]。②腹壁切口小,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相交处的肌纤维沿顺纤维方向分开,麻醉效果消除后自动恢复张力,肌纤维裂口术后自行闭合;加之此切口为撕拉式,几乎不损伤神经,可保持腹壁完整性,使患者具有极强的抗切口裂开及切口疝的能力[18]。③筋膜愈合速度快于皮肤[19],术后7 d 腹壁切口愈合后抽出缝线可使愈合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改良阑尾切除术可明显减少切口感染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1]蔚玉明,李法庆.阑尾切除术式改进402例报告[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9,10(增刊):93.

[2]蔚玉明.改进式阑尾切除术式改进504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1,12(增刊):38.

[3]蔚玉明,李东田,刘来平.无异物全阑尾切除术352例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9):42.

[4]蔚玉明,李东田,刘来平,等.无异物全阑尾切除术212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129.

[5]徐金木,徐达振,王高柱.阑尾全切除与次全切除术的概念[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4,3(3):372.

[6]杨金庸,崔自介.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32-433.

[7]黄灵娟,李保东,蔡建辉,等.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J].肿瘤防治研究,2006,33(11):845

[8]余佩武,王代科.阑尾类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19(3):137.

[9]D.C.萨比斯顿.克氏外科学(上册)[M].曾宪九,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61.

[10]尹会义,史海波.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防治的现状[J].腹部外科,1998,11(3):137.

[11]张同祥,陆光生,宋金亮.阑尾切口无留置线缝合法对切口感染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11):879.

[12]曹文刚.腹膜粘连的发生及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3):170.

[13]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等.阑尾切除术后腹部炎症性包块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9):581.

[14]陆昌友,黄君,郭伟昌,等.无钛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50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7,12(2):145.

[15]喻继峰,徐海亮.单层黏膜膜外吻合术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7):569.

[16]黄从云,彭淑牖,李江涛,等.胃肠道浆肌层吻合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11):1381.

[17]王鲁峰.食管胃单层连续吻合方法的探讨[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6):36.

[18]刘登河,胡梅,唐迪兵.腹膜外一层缝合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2):90-91.

[19]周坚.筋膜切口的愈合比皮肤快[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1,28(5):300.

猜你喜欢
止血钳类癌盲肠
鸡盲肠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犬闭合型子宫蓄脓诊疗
黑色止血钳
大鼠盲肠结扎穿刺脓毒症模型死亡率影响因素研究
线割法去除犬瞬膜腺增生物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断奶幼兔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手术治疗5例阑尾类癌临床报道
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现状及进展
输液器护帽在甘露醇加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