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辨证分型治疗三叉神经痛19例

2012-04-13 11:24苏苇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阵发性

苏苇

(北京市朝阳第二医院康复理疗科,北京 100026)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性疼痛疾患中最常见者。据国内统计,本病发生率约为182/10万人;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者约占70%~80%,女性居多[1]。本病属中医学“偏头痛”、“偏头风”、“面痛”范畴。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局部电针配合辨证分型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19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其中男4例,女15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余;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1例,第二支受累13例,第三支受累2例,两支及两支以上同时受累3例;风寒外侵型3例,痰火上攻型1例,阴虚阳亢型2例,肝胆风火、阳明胃火型12例,气滞血瘀型1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2004年《头痛的国际分类(第二版)》中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①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区,呈阵发性,持续数秒到 2 min,并且须符合②和③的条件;②疼痛必须至少具备下列特点中的1个,疼痛具有突然、剧烈、表浅或刀割样的性质或疼痛由扳机点开始或触发因素;③每个患者发作具有刻板性;④没有神经系统的明显缺损;⑤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病因。

1.2.2 中医辨证分型[2]

①风寒外侵,常由遇风寒等因素诱发,发作时面侧阵发性短暂性抽搐样剧痛,似刀割样,面肌有紧束感,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脉紧;②痰火上攻,呈阵发性短暂性闷胀灼痛,常吃饭时发作,局部喜热敷,口渴不欲饮,头昏而沉,胸闷脘满,时吐痰涎,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③阴虚阳亢,阵发性抽搐样剧痛,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腰酸无力,舌红少苔,脉细弦稍数;④肝胆风火、阳明胃火,突然发生一侧头面部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发作严重者伴面部肌肉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目赤面红,流泪流涎,疼痛或左或右,痛解如常人,口疮,消谷善饥,便干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⑤气滞血瘀,骤然发生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一侧头面部疼痛,严重者可有面部肌肉抽搐,舌质紫暗,苔薄,脉弦紧或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②不表现有神经系统体征,且用各种检查并无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者;③年龄在20岁到70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部位的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及多发性硬化等引起三叉神经痛的疾患;②为牙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三叉神经炎、鼻窦炎、非典型性面痛、颞颌关节病患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精神病、妊娠、哺乳期妇女;④由于经济或距离远等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第一支取阳白、鱼腰、太阳穴;第二支取颧髎、四白、水沟、迎香穴;第三支取承浆、地仓、颊车穴。风寒外侵取合谷、翳风、曲池、尺泽等穴,并在面部下关、颧髎等穴加用灸法;痰火上攻型配以曲池、丰隆等穴;阴虚阳亢型配以三阴交、太溪等穴;肝胆风火、阳明胃火型配以内庭、行间、太冲、侠溪、足临泣等穴;气滞血瘀配以中脘、天枢、气海、地机等穴。在此基础上,在阿是穴处加用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星期治疗3次,4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 疼痛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

显效 疼痛基本消失,偶有发作。

有效 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19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4.2%。

4 讨论

目前对于三叉神经痛尚缺少满意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药物治疗,分为抗癫痫药物与非抗癫痫药物两类;②有创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穿刺神经节药物注射、经皮射频损毁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三叉神经感觉支部分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等;③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如伽马刀。但是上述治疗手段都存在其不足之处,如长期服药造成药物的依赖性、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手术引起的并发症、昂贵的手术费用、部分体质差及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等。

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三叉神经痛相关病名和疗法的记载,其理论和疗法至今不断完善。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前期临床研究均报导了各种疗法有效率高、安全性高、无副反应。现已成为独立于现代医学之外的一种主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法。局部取穴可以调整阴阳气血的盛衰,修复受损神经的微循环,以缓解和解除三叉神经痛。但是中医学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加用辨证取穴,调理全身脏腑机能;有学者认为穴位针刺效应需要刺激量的积累,电针刺激可促进神经系统中分泌出5-羟色胺、脑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3]。我们得到的结论因其样本量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 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29.

[2]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27.

[3]韩济生.针刺为什么会镇痛[J].大众医学,2008,(10):47.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阵发性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