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思考

2012-04-13 09:57张佳佳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认同感心理素质民警

张佳佳

(四川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四川 泸州646000)

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思考

张佳佳

(四川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四川 泸州646000)

警察的职业认同,是指警察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在接纳。可通过激发警察积极的职业情感、实施从优待警、营造宽松职业生活环境及培养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等途径提高警察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警察职业情感;职业生活环境;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认同(Occupation identity)最早源于心理学概念。心理学家米勒认为,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或社群性,即“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也包含‘群体’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1]社会学的认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认同(roleidentity)方面,即参照群体将社会认知内化为自己行动的社会过程。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2]

警察是一种社会职业。它的职责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作为社会化的职业之一,警察同样需要且必须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

警察的职业认同,是指警察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在接纳。一个形成了职业认同的警察能够成功扮演警察的角色,以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用不懈的工作去换取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并感受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幸福感。反之,若缺少职业认同,警察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自我角色定位不清、角色转换困难、角色失调与冲突,甚至产生行为偏差。因此,警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决定了他们是否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关系到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提升和公安职能的全面履行,关系到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因此,警察对其职业的良好认同对个体、他人、社会都有重大影响。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使得警察经常处于反暴反恐反分裂活动斗争的最前沿,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所有的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的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员”。与普通人群相比,警察存在着更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的身心健康情况也更值得关注。经分析,警察的工作本身造成了他们的身心疲惫。由于日常工作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重压,导致他们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很难有舒缓平和的心境。与之相伴的是焦躁忧虑,但同时他们对待工作和民众还要保持耐心平静的态度,这将具有很大的矛盾性和挑战性。[3]有关调查显示,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警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状态、恐惧心理、性格执拗、冷漠和行为失控、缺乏从警信心等心理问题,甚至一些警察认为干这一行太危险。如果有选择,近一半的人想离开警察队伍。[4]这样的结果表明,一些警察的职业认同感相对较低,对自身扮演的社会角色并不满意。

综上,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增强警察的职业认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索提高警察职业认同的策略和途径,应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及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相关教学与实践,认为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策略及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激发警察积极的职业情感

所谓职业情感(Occupational emotion),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有强烈积极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并善于克服各种困难,表现出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能以极大的精力付诸行动。

警察积极的职业情感,指警察职业的行为主体对从事警察职业的激情和热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通过科学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让警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岗位责任,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非同一般,以此来培养其积极的职业情感。警察职业维护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保护的是合法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其工作意义涉及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警察寄予了更多的期盼,并把警察视为可信赖和依靠的职业群体,赋予警察职业崇高的意义,每一个警察应为选择了警察职业而感到自豪和光荣。深刻认识警察职业的深刻内涵及社会价值,可唤起他们对警察职业的强烈认同感,激发出他们对警察职业的神圣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其次,积极引导和培养警察自觉将其职业作为自我生命价值发展与展现的载体,将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发展定位在出色履行警察的职责上,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以实现职业与生命意义的高度融合和完美结合。职业认同作为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克服了职业的外在性、异己感而把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它所形成的职业工作的动力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5]

总之,通过思想教育和培养,力求使警察认识到社会对其从事职业的价值认定,感受到自我的生存价值,在情感上对警察职业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将成就职业价值视为彰显自我生命的力量和价值,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完善警察生涯。

二、实施从优待警,促进警察职业发展

从优待警,不仅包括改善公安民警的生活条件,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而且还包括对民警政治上的关心、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鼓励、工作上的爱护。从优待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警察队伍管理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民警的职业认同感和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策略和途径。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落实从优待警的政策。首先,各级领导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来优待、厚待和善待公安民警,通过其真情实意来解警忧、暖警心、凝警力。如此温情之举,相信会比“高压严管”的效果好得多,广大民警也一定会备感鼓舞、备受激励,并付诸实际行动。其次,从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两方面落实从优待警的举措。政治待遇包括:1.对民警的政治信任。相信他们在工作中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言行作斗争。以此来增进民警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政治责任感。2.及时给予民警政治荣誉。这既是奖励,也是鼓励,可唤起民警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物质待遇包括:1.建立民警家属就业、特困家庭子女帮扶制度,切实为部分家庭困难的民警解决实际困难。2.各种福利的实施,如伤亡保险福利、医疗补助福利等。

在2008年11月18日全国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指出:“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公安队伍建设之中,把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关心爱护民警,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把公安机关建成广大民警自己的家,增强民警的职业认同感。”我们要把民警的呼声和需要作为第一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民警的需要,大力营造以警为本、关爱民警的良好氛围,使其从警察职业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享受,激发他们的“乐业”精神,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三、营造宽松职业生活环境,丰富警察业余文化生活

警察作为国家武装性质的执法力量,担负着打击刑事犯罪、维护治安秩序的重任,日常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基层所队,警力严重不足,相当多的民警常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正是如此,才使得许多基层民警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状态,对于警察职业本身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抱怨和不认同。因此,帮助民警恢复体力、调整到最佳精神状态,营造一个宽松的职业生活环境,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各级公安机关应重视的问题之一,也是帮助民警获得职业认同的途径之一。

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级公安机关要妥善处理民警工作与休假的矛盾,解决休假难的问题。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公安机关要尽量避免民警因工作而导致张弛失衡、劳累过度,要采取灵活政策,通过适当安排民警休假及培训充电等方式来缓解他们的职业压力。其次,建立健身室、茶话室、图书室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室,使民警在工作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放松和交流。这样一个轻松的文化生活氛围,既可缓解民警的职业压力,帮助其调整心理和精神状态,又能促进民警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最后,重视警营文化建设,适时组织民警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及体育活动,诸如篮球、羽毛球、书画展、诗歌散文朗诵、话剧小品表演等,使民警在紧张工作之余,思想得到放松,心里感到愉悦,性情得到调适。这样既可活跃业余生活、缓解压力,又可强化民警的团队精神。

四、培养良好职业心理素质,促进警察个性与职业要求协调发展

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警察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所要求具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促进警察个性与职业要求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指导警察有效地进行角色实践。[6]

培养警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好入警心理素质的考核,确保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的良好条件。入警心理素质需要考核的内容,包括认知特征、个性特征、情绪情感特征、社交能力、应激反应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技能等方面。重视入警心理素质考核,确保警察个体心理素质质量,是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重视心理教育和培训,为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必要成立全国性和各地警察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机构,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到警察教育培训体系中,设置阶段性的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并作为警察初任培训、警衔晋升等各类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并将此作为警察的终身教育内容之一。同时,建立警察心理服务网站和热线,将心理服务深入到基层警察组织,把服务对象扩展到每一个警察。最后,建立科学的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考评体系,加强对教育培训过程的全方面监督,实现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优化。最后,开展积极有为的警务活动,增强警察个体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的动力。[7]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警察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在警务活动中形成的。积极有为的警务活动,可以使警察个体不断转变观念,强化职业意识,运用职业技能,调整职业价值取向,激发个体产生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的动机,为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动力。参与积极有为的警务活动,既能培养警察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产生成就感,又能在活动中培养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增强职业价值认同,使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1]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2]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1.

[3]李华森,聂生奎.313名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及改善探索[J].心理科学,2009(5):1242-1244

[4]宁夏一半民警不想当警察,民警心理健康应受关注[EB/OL].htt 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5/21/content_29831 29.htm,2005-05-21.

[5]启哲.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J].职业时空,2005(8).

[6]郑友军.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28-32.

[7]郑友军.警察心理健康维护[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D631

A

1673―2391(2012)07―0157―03

2012—04—11

张佳佳,女,河南新乡人,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

【责任编校:边 草】

猜你喜欢
认同感心理素质民警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