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与中国大战略*

2012-04-14 00:27王存刚
湖湘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公正战略世界

王存刚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社会公正与中国大战略*

王存刚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是当代中国大战略的两翼。要有效实施这一大战略并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在国内大力倡导社会公正这一基本价值,并积极构筑起相应的机制和体制。这是因为,没有社会公正,就无法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国内和谐社会这一支点,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就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普遍认同,相应的实践也就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

社会公正;中国大战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当代中国的大战略

大战略(grand strategy)又称总体战略、国家总战略或国家大战略,它包含国际战略或曰“对外战略”和国内战略或曰“内政发展战略”两个方面。[1]P1至于如何看待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界是存在分歧的。按照在大战略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结构现实主义的观点,一国大战略的选择应当不受国内制约因素的妨碍,一个国家如果允许其国内政治因素左右其大战略的制定,那么不久它就会发现其国际地位受到了伤害。[2]P6,8而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和阿瑟·斯坦(Arthur A.Stein)等学者则认为,一国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取决于其国内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和观念三个方面,而不能仅仅考虑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2]P11,14

谋求在和平发展中实现民族复兴的当代中国,无疑需要有一个统筹考量、内外兼顾的大战略;否则,国家将无法有效地使用既有的各种资源,并在内外行动上保持统一、协调与连续,从而也就不可能顺利克服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当今中国是否拥有自己的大战略,各方仍存在不小的分歧;中国的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的确也未发布过任何官方文件对此加以阐述。但正如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辑思教授所提示的那样,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所倡导的理论、观念和实施的政策中,推导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3]笔者认为,当今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大战略,尽管其仍只是一个有待完善的基本框架。这一大战略的两翼分别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前者是国内战略,后者则属于国际战略的范畴。就两种战略的相互关系及各自对国家大战略的影响而言,笔者同意上述两位美国学者的观点,即前者的地位更为重要,影响也更大。具体地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与绩效,是其倡导并践行和谐世界理念、实施构建和谐世界战略的支点。而这一内容十分广泛、操作上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能否最终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国内条件当然很多,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公正这一基本价值的倡导与践行。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支点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增强、自身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就使得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努力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外部效应,同时也使得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能否保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根据唯物史观,和谐社会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的形成与巩固有赖于中国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发展。而以往的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给自身带来多方面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大有益于整个世界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不仅如此,中国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有助于降低自身在经济安全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威胁,摆脱可能陷入的发展困境,消除国际社会的种种忧虑和疑惧,而且可以为世界经济的整体转型提供经验、创造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出现较长时期的停滞或者遭遇重大挫折,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展甚微甚至无所作为,不仅极有可能导致国内社会和政治领域出现严重问题,也肯定会对外部世界——首先是世界经济——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近期国际社会对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几年走势的担忧,已经初步验证了这一判断。

2.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对于能否实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胡锦涛曾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4]P1286这是对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之间关系的准确概括。实际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政治体制不健全、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国家,能够有效应对、妥善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实现国内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真正和谐共处,进而实现社会的高质量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一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民主权利保障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其与外部世界之间良性互动局面的形成有正面的促进作用。笔者的一项研究显示,1949年以来,随着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行为所体现的理性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比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将自己摆在现存国际体系挑战者的位置上,并以此自恃,结果吃了不少苦头,且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现存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应当扮演该体系参与者和维护者的角色。至于该体系的种种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应当用改革的办法来逐步克服,而不是用暴烈的手段遽然去打破它、颠覆它。[5]这一认识也正是中国形成“做负责任的大国”理念的思想基础,与此相关的实践也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总之,中国发展民主政治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国内政治意义,在国际政治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可以不做西方式的民主国家,但中国一定要做一个非西方式的具有东方特点的民主国家。”[1]P118

3.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充分发掘,可以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P585而在这些制约人类创造历史的诸多条件中,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与它的性质、内容及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规范的文化,它是一套对人们社会行动起指引和限制作用的规约,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形成秩序和有效运转。”[7]P6因此,在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跨文化传播成为常态、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然面临如何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历史悠久、内容驳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结合当代实践进行创造性转换,以实现有积极意义的“古为今用”。舍此,就无法进行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动员,并凝聚起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优秀成分俯拾皆是,诸如“和合”思想、“兼爱”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还显示,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与当今世界所普遍认同的许多价值理念是相互吻合或者基本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就指出:中国古代儒学大师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像所有伟大文化传统一样,反映了人类“寻求安全、减轻痛苦的本能”,从而构成全球伦理(global ethics)的第一个来源。[8]P3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具有普世性的,可以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共享,从而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集体认同(group identity)。而根据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集体认同一旦确立,就“具有因果力量,诱使行为体把他者的利益定义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9]P133从而有效地降低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几率和烈度,促进彼此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4.中国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和努力,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基于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存在着日益频繁的互动关系的大背景,中国在构建和谐国内社会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良好外部环境——大体包括全球环境和周边环境两个方面,以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实现自己所设定的宏伟目标。这种外部环境的最低要求是和平,即不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最理想状况是和谐,即不同国家在差异中求合作,在冲突中求妥协,在多样性中求共生。基于这一基本诉求,“中国人不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少关心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10]P50而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需要中国在复杂多变且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制定和执行一整套以“和平发展”为主线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充分尊重世界文化、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努力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并基于公认的国际伦理和国际法准则妥善地处理与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各种争端、摩擦和分歧。中国在上述各方面的实践,将对世界和平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5.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和谐世界理念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与认同

正如诸多论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和谐世界理念是和谐社会理念的逻辑延伸;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而以往的国际关系发展史表明,一国要使自已关于重大国际事务的正确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需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否则,必然招致各方的怀疑甚至抵制。有鉴于此,中国要使和谐世界理念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发挥预想的效力,除了要在自己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中加以具体体现、在对外政策行为中切实践行之外,还必须在国内积极践行和谐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由此可以塑造中国“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良好国际形象,从而进一步扩大和谐世界理念的影响力、感召力。反之,如果在实践中出现内政与外交相脱节、理念与实践相抵牾的现象,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没有社会公正,就无法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所需要的国内条件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导和切实践行社会公正这一基本价值。这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当代中国的现实状况两大因素有关。

1.实现比资本主义制度立意更高远、内容更广泛和更切实的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公正”一词的内涵十分丰富,学术界对此的看法也并不一致,迄今尚未形成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界定。一般认为,所谓社会公正,是指社会成员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是否“合意”的价值评判,其实质是要求社会成员既合理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权利,也要合理地承担各种义务,以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协调一致。[11]为此,需要建立与这一要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公正既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制度安排;既是一种原则和标准,也是一种状态和结果。

社会公正属于内涵更为丰富的公正(正义)范畴。而对公正(正义)的不懈追求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其间既有心理原因(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布的主题“公平与发展”的报告中,曾援引《自然》杂志刊发的题为“猴子拒绝不平等的报酬”的文章,作为“人类社会天生偏好公平”这一判断的遗传学证据),也有社会原因。毕生精研正义问题并构筑起宏大理论体系的当代美国思想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甚至把正义(justice)看做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2]P1从历史发展进程看,社会公正理念开始具有普遍性并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诞生之后。[13]P107不过,数百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在经历若干重大变故后也进行过多领域、多层次的调整,但总体而言,它在实现社会正义方面并无多少实质性的进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1年末发布的报告就公开承认,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创下了近30年来的最高纪录。在所有OECD成员中,最富有人口(总人口的10%)的平均收入已达到最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0%)的9倍。即便是以平均主义著称的国家,如德国、挪威和瑞典,上述两部分人口的收入差距也有6倍之多。美国和英国则上了国民收入差距最大榜,其中美国为15倍,英国为10倍。[14]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局限性——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物,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扬弃资本主义制度所秉持的社会公正理念,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存在难以修补缺陷的制度体系,并在新的经济基础上、新的社会条件下加以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公正应当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实现社会公正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尽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能立即、全部地消除种种社会不公正现象(关于导致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不公正的原因,可见郑广永:《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不公正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但是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比资本主义制度立意更高远、内容更广泛的社会公正理念,并在实践中切实加以践行——实现基本社会制度与诸领域制度的相互匹配,那么,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吸引力、影响力,甚至会遭遇倾覆和崩溃的厄运。20余年前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大力倡导和切实践行社会公正这一基本价值,对当代中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无疑必须始终坚持和努力践行社会公正这一基本价值。而在当下的中国,做到这一点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与社会公正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出来,比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已突破合理限度,其中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首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以往更加突出,呈现出“一个国家、多个世界”的不正常状况;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而引发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党政官员的行为已经突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成员的广泛关注和日益强烈地不满(2007年8月-10月,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课题组选取国内10个大中小城市展开社会公平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社会公平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占受访者总数的72.7%。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调查也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排在最受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的前三位),并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负面情绪公开表达出来,从而对社会和政治稳定造成消极影响。最近几年在国内各地发生的规模不等、起因各异的群体性事件、数量相当可观的公众在各种新媒体上就社会公正问题所发表的激烈言论,相当大程度上佐证了上述判断。

不仅如此,社会不公正问题还严重损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声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比如,美国有学者就认为,由于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正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与其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如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15]实际上,在欧美国家,主张或是赞同这一观点的学者、政治人物并不在少数。又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11月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在187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列101位(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解释,人类发展指数包括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和体面的生活水平三大基本维度;其具体指数几乎涵盖了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相关排名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各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在中国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排名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的背景下,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类发展水平极度不对称的状况极为刺目,其国际反响也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联合国大会已于2007年宣布设立“世界社会公正日”,并敦促所有成员国利用这一特殊日子,根据1995年召开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和第24届特别会议的目标,在国家一级开展相关的具体活动。

目前,包括最高领导层在内,中国公众已经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社会公正与否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广大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社会公正,他们曾经拥有的创造热情就可能会逐渐枯萎,他们所蕴含的创新能力就可能会被扼杀,整个中国社会将会因此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动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而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建立的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就难以不断提高,政治稳定也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和谐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温家宝才反复强调社会公正问题,并郑重指出:“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16]

四、简短的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公正对于中国国家大战略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比资本主义制度立意更高远、内容更广泛和更切实的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就无法体现出来。在当下的中国,没有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社会公正,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就很有可能会丧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均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和谐自然也将成为不可能。而没有和谐国内社会这一支点,中国大力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就将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被普遍认同,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实践自然也就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一切都将意味着中国大战略的受挫,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国内大力倡导社会公正这一基本价值,特别是要积极构筑相应的机制和体制。

[1]叶自成.中国大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阿瑟·斯坦.大战略的国内基础[M].刘东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See Wang Jisi,“China’s Search for A Grand Strategy”,Foreige Affairs,March/April 2011.

[4]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下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王存刚.政治文明与中国外交[J].国际观察,2004,(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Z].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9]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N].人民日报,2011-02-16.

[1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4]See“Divided We Stand:Why Inequality Keeping Rising”,http://www.oecd.org/document/51/0,3746,en_2649_33933_49147827_1_1_1_1,00.html.

[15]See Yasheng Huang.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6]温家宝.同南开中学的师生们谈心[N].中国教育报,2011-11-02.

D6

A

1004-3160(2012)03-0030-05

*本文系天津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和谐世界”理念对两制关系未来走向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TJK07-004]的阶段性成果。

2011-11-29

王存刚,男,安徽灵璧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当代中国外交。

周育平

猜你喜欢
公正战略世界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迟到的公正
战略
公正赔偿
战略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