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两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2012-04-14 02:24夏晓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政治

夏晓丽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022)

试析高校“两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夏晓丽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0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阵地。针对现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应着力于以下几点: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科学编排教学内容,使用多元教学方法,协调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等。

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多媒体应用;课外实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阵地[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编排科学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元教学方法等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弱化教师权威,尊重学生个性思维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过于强化或突出自己的课堂主导地位,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课是老师一方主导行为,学生只要上课在课堂上听就可以了。传统教学观念过于偏重理论分析与传授、有的老师更是采取简单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普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没有互动,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完全成了重复中央方针政策的“传声筒”。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率,要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转变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变传统灌输型教学为启发性教学,变单向传授式教学为双向探讨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大而无当的空泛理论教育,教师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教学强调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欲望”,尊重学生个性思维,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重视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对课堂讲授内容有想法。教师要精简课堂讲授内容与时间,留下更多自学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变传统的一言堂为互动式的课堂[2]。运用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演讲式、读书式等多种方法与学生互动,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允许师生间观点上的差别,在活跃班级课堂气氛的同时,锻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表达的能力,也可以使教师比较容易地掌握正确的导向和学生的思想现状。

其次,弱化教师的权威定式,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多数人在权威面前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主导,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权威,大学生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被动接受客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淡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师绝对权威的思维定式,树立学生自主思考和敢于挑战权威的信心,允许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讲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胆量与习惯。

此外,教师要做到以情服人,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入心。教师不能再板起面孔以说教型的严师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而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热情、气质、人格、神态等方面的表现,虽然不属于常规教学的因素,但却往往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热爱和信心,多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预期,以情动人,以诚相待,让学生感受到师生情感的互动和感染,做到入情、入理,让学生感到教师是朋友。教师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诉求和思想实际及心理现状,尤其是对“问题”学生及困难学生要真诚帮助其解除思想认识与现实困难,才能使课堂所学内容真正入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二、以专题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现实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内容本身理论性、政治性较强,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合理编排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讲授内容的现实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现实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课堂教案多年不变,课堂内容陈旧,不考虑学生实际,对当前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趋势把握不够,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不透,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没有兴趣[3]。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脱离实际、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的通病,应从如下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以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程,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全面,并且部分内容与中学政治课有所重复,如果对每一章节平均用力,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以专题形式编排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在兼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以时间或事件,以理论模块等对课程内容进行专题式的分解,对简单或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一带而过,或者由学生课下自学。而教师突出重点地对专题进行精讲,把专题讲解的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讲活,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

其次,及时更新课堂讲授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对所授知识进行及时“刷新”,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更新课堂内容要“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亮点就是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地解释现实和指导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国家的基本政策,更要讲我们的社会现实,结合当前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等实际,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社会实际,用社会实际去说明理论,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不能脱节。讲授内容要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讲他们熟知的人与事,减少思想政治理论的抽象性,增强其具体性和生动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教育和引导学生,及时回应不断涌现出的各种鲜活的问题,以新的时代精神面貌来感染学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活起来。

此外,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课程可以在内容设置时有所侧重,如在给理工科大学生与文科大学生讲授时所使用的例子应该有所不同。给理工科大学生讲课时应尽量举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例子,给文科大学生上课时应尽量讲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例子,以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吸纳知识的针对性。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单向理论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而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教师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掌握和使用不熟练,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4]。因此要充分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将单一的书本知识灌输转变为教师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的互动过程。

首先,拓宽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灵活性、全面性、形象性和多样性延伸了传统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生动了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为传统课堂教学开启了课堂视听的新渠道。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使用课前制作好的课件,教师不是简单的课件“操作工”,课件制作并不是华丽热闹就好,关键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师生和人机互补与交流。如多媒体视频资料的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取相关视频资料辅助教学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从感性认识的层面以更形象、更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历史题材、政论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专题片的节选,革命歌曲的MTV、动漫等多种形式。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片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说服力。如《百年中国》、《新中国》、《走进新时代》、《大国崛起》、《世纪宣言》、《复兴之路》等。教师的及时点评,或者学生的现场感想,或者课堂上写观后感等,都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其次,组织小组课堂讨论和主题发言。讨论题目的选取及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认真思考,精心做准备。有的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直接介绍与课堂内容讲授有关的社会事件,引发学生当场讨论的积极性,以小组形式选出代表进行小组主题发言,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讨论。另一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制定出讨论问题后,由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后,以PPT或演讲的方式进行分组发言[5]。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现场讨论,提倡不同观点的争论,但对不正确的观点要及时明确地进行纠正。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和点评。在热烈的讨论中既让学生学到了理论,又积极思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能否被学生吸收和应用,能否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想指导,还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功能。

首先,建立社会实践场所和基地,通过社会调查、社区共建、企业走访等形式的社会体验,使学生能以现实体验来增强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及运用。社会实践时间可以选择与课堂教学并行,也可以选择在课堂教学完成任务之后独立进行。这当然需要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有社会实践经费和其他必要的物质条件。

其次,健全社会实践机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四门课程设置及侧重点的不同,在制订社会实践计划时,应根据不同课程合理确定时间及地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和社会实践教学学时的划分应注意区分。如概论课程与纲要课程的实践课时的设置,实践场所的选择等都应不同。此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是相互促进的,但并不能过分夸大课外实践的作用而削弱课堂教学的比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实践只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存在的。

此外,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改变传统大班教学,缩小教学课堂规模。由于课时和师资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多班教学甚至跨学院教学的“大课”为主,很多课堂教学环节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学课堂教学理想的班级规模是50~100人,而绝大多数高校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班级规模一般都在100~200人之间,甚至200人以上。所以应根据条件调整课堂人数,以学院为单位编排合理的课堂人数,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当然,师资力量和学校的硬件设施等的改善也需要一个过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各学科在体系上和内容上都会伴随时代发展有新的发展和改变。不同学科的课堂内容和信息量也不同,各学科对社会规律及思想理论阐述各有侧重,因此“教无定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并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各门课程应根据各自课堂特点和规律进行改革。根据不同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1]秦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基本途径[J].高校理论战线,2006,(8).

[2]柳礼泉,黄艳.加强教学研究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3]陈尚伟.以学生为本,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8).

[4]张瑞芬,张璐.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及矫治[J].青年探索,2007,(6).

[5]夏晓丽.浅论“两课”改革中的案例教学与撰写课程论文[J].广西教育,2009,(9).

Reform Emphasis in Class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y

XIA Xiao-li
(School of Maxims,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

The class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teaching in university.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university class,class teaching reform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changing the class teaching concepts,formatting the class teaching content scientifically,using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etc.

interactive teaching;issues teaching;multimedia application;social practice

G642.421

A

1001-7836(2012)06-0060-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23

2012-03-14

济南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1118)的成果之一

夏晓丽(1972-),女,山东聊城人,副教授,法学博士,院聘教授,从事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