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标准的理论探讨

2012-04-14 02:24韦世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内化理论课价值

韦世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标准的理论探讨

韦世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有利于增强教学有效性。从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客观联系中去把握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目的,才能确立起科学合理的过程评价标准。从理论教学的核心价值目的是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化出发,对理论课过程评价标准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评价标准

一、引言

教育评价就其评价目的的不同,通常可分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种类型。过程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1]。一般地说,过程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评价的结果主要为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参考。结果评价与此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它与分等鉴定、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评价的结果主要为各级管理机构提供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这一区别,决定了这两类评价活动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过程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改进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情境性的特点,结果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改进则体现出事后性、原则性和制度性的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既需要结果评价以形成科学的原则性指导,更需要过程评价以获得对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及时改进的针对性措施与办法。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还必须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静态分析基础上深入到导致这一结果形成的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理清具体的活动过程与相应结果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对于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结果而言,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结果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具有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遵循的种种规定”[2]17。评价标准是评价的核心问题。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二、科学合理的价值目的是理论课过程评价标准有效构建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评价实质就是要对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性的诊断以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因此,理论课过程评价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有效性确认问题。然而,只有建立起了有效教学的标准,评价主体才能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性的诊断。所以,过程评价的标准就是有效教学的标准。对有效教学的本质把握应是科学确立理论课过程标准的前提。

“任何有效教学的理论必须明确回答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带领学生去哪里?二是怎么带领学生去那里?三是怎么确信学生已经到达那里?”具体而言,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有明确具体的价值目的;其次,围绕价值目的的实现应有清楚的问题解决路径;最后,教学活动能对教育价值目的实现的程度做出及时明确的反馈。三者缺一不可。因为,没有无目的的手段也没有无手段的目的。没有价值实现的反馈就无所谓“有效”或“无效”,就使得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无法及时确认疑难、去难补缺,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往有效的方向发展[3]。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理论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的关系分析,可以知道三个问题的核心是“哪里”,即教育的价值目的。因此,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确认,其核心问题是价值目的的确立。有什么价值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不存在着没有价值目的的价值判断。所以,“价值判断只有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才是有效的,离开了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是浮泛空幻的。但是,价值判断并不是直接从事实判断中推演出来的。如果不加入‘人的需要’这个新的因素,仅从事实判断不可能推出价值判断。”[4]因此,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确认,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价值目的应该是什么。价值目的的不合理就必然降低价值判断的正确性,导致有效教学确认的偏差。所以,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目的应合规律性,即应从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客观联系中去把握。具体而言,回答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究竟能够实现什么样的价值需要是确认有效教学进而构建过程评价标准的基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种形式。下面的讨论仅以理论教学为对象。

三、主流价值观念内化是理论课教学的核心价值目的

理论教学能实现什么样的价值需要?问题的回答应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中获得。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的结构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学习的过程,还是受教育者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外化机制看,先是受教育者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使之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之后是受教育者将已经内化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依上分析,内化是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并以此促进观念的内化方面发挥着不可置疑的主导作用。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联系有多样性但必须把握主要的、根本的联系。确认理论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内化,而不是泛泛而谈教育价值,才能确保理论教学评价主体价值目的的合理性,进而才能保证有效教学的确认即过程评价标准构建的科学合理性。基于观念内化的核心价值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标准内涵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基于主流价值观念内化的理论课过程评价标准

1.教学的内容结构应实现从学科知识教育到观念内化教育的转变。理论课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组织而成。但是,以观念内化教育为核心价值目的,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构成就应该紧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这三个基本问题来进行。“是什么”解决的是思想观念的内容与实质问题;“为什么”解决是主流的思想观念为什么要坚持的问题;“如何做”解决的是主流的思想观念如何引导实践的问题。基于观念内化是理论课的核心价值,所以,“为什么”的思考、讨论、分析就毫无疑问应成为理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在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能否有力地去落实这一中心任务就成为了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如在“基础”课程的道德教育中,就必须把为什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生动的社会生活现实给以灌输。当前的理论课教学有两种低效教学的趋势存在。一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学科知识点进行。二是随意发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二者看似不同但问题的实质是一致的,就是教师教育主体性的丧失。因此,理论课教学过程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育主体性,构建了以“为什么”为中心任务的教学结构体系。

2.教学活动以开放式的焦点问题驱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没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回答,教师就无法知道学习者通过学习是否理解了什么,当然就无法及时做到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改进。然而,提问要得到学习者的积极关注与思考,推动学习者对主流价值观点的内化,教师的问题就应体现焦点性和开放性。问题的焦点性有两重内涵。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以“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教学实施为内容背景,着力于三个方面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教师问题的提出应体现引导性,即问题应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连续体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思考或知识记忆。教师通过连续问题的引导帮助学习者获得对问题的本质认识,这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价值意义的建构过程。理论课教学没有这个过程而只是简单的告知则必然无法实现观念内化的教育价值。同时,焦点问题应是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的,因为封闭式问题会让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当然就无法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引导。但是,开放式的问题则能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师生教学对话机遇。“如果我们希望了解学生是否在思考,是否在积极反思课程的重点,或者我们希望发现学生在教学之后学到了什么,那么,用开放式问题替换封闭式问题则是最重要的。”[5]因此,有效的理论课教学应是一个以开放式的焦点问题驱动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围绕焦点问题而展开积极对话的过程。

3.达成自我教育主体的生成。“一个观念的真理性并不是它自身固有的一种静止的特征,真理性是一个观念所遭遇到的。它的真理性实际上是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亦即它对自己进行证实的过程。”[6]因此,理论课教学要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化,就必须促成课程内容与学习者社会生活经验的高度融合,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真实性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进行价值观念的思考与探讨。作为教师不应是理论说教者而应主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共同探讨过程中达成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引导大学生触及并反思自身已有的价值观念进而实现价值观念的重新建构。所以,观念内化的实现,既需要教育者的有力引导,更需要受教育者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7]357因此,有效的理论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充分尊重学习者独立人格和个人独特经验,承认价值取向多元差异并能引导学习者走进真实的生活世界实现自我教育、推动自我教育主体生成的过程。

4.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是统治阶级将自身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的中介和手段,其终极目的是维护统治的合法性。”[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导性。这也就是毛泽东所指出的: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202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性就是要充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因此,对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教师必须对非主流价值观念的根源、立场、后果给予深刻的分析与立场上的划分。强调师生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是为教师在多元价值取向的环境中创造一个能够有效引导、建构大学生价值观念世界的途径。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对话应充分彰显教育性。没有教育性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没有主导性的理论教学就无法推动学习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化。

作为理论课教师,教学过程主导性的实现,一方面需要自己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积极关注与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育者对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所蕴涵、所展示的理想与信念的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奉态度。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必能对学习者产生一个无形有力的感染,从而推动学习者对教育主导价值观念的认同,实现理论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反之,如果“没有对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所蕴涵的理想与信念的执著追求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奉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苍白无力的,甚或是自欺欺人的,不可能产生任何效力。”[2]109因此,有效的理论教学过程必须是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出发,能否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理论课教学过程评价的根本标准,也是首要标准。

综合以上分析,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过程评价标准内涵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体现了教学过程评价从外到内,从运动形式到内容实质,从手段到目的的认识逻辑。同时,初步的理论探讨也充分地表明了四个方面作为有效教学过程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依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分解,就可以初步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理论课教学过程评价标准的理论把握,根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此。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5).

[4]刘尧.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6).

[5][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64.

[6]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6;转引自洪谦主编.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57.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74.

Theory Analysis of the Criteria of Formal Eval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um

WEI Shi-yi
(Beihai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hai 536000,China)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ill be enhanced by the effective formal evaluation.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riteria of formal evalu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y objectively relating the teaching of theory cour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The paper carries a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criteria of formal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re values of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mainstream values.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um;formal evaluation;criteria of evaluation

G642

A

1001-7836(2012)06-0063-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24

2012-03-20

广西区教育厅思政教育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研究》(2009LSZ007)的研究成果

韦世艺(1972-),男,广西桂林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内化理论课价值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