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与胆管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2012-04-18 09:00段正军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730046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年18期
关键词:黄疸型胆管炎胆汁

曾 钢,段正军(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730046)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一种肝组织弥漫性炎症,其主要病变为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汇管区及肝小叶内有炎症细胞浸润[1-3]。胆管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到肠道的惟一通路,胆管某一部位一旦发生疾病,即可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对人体危害很大。一些胆管系统疾病如肝内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肿瘤等,治疗也较困难,可危及生命。为此作者对578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胆管系统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51.6%的患者胆管系统并发病理损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胆汁内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院578例(门诊及住院)首次发病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病程在10 d以内。其中男381例,女197例;年龄10~74岁,平均42.3岁,20~60岁占83.4%,既往无胆系疾病史。

1.2 诊断标准 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4]。

1.3 方法

1.3.1 B超检查 应用LOJQ400 B超仪对全部病例进行胆管系统检查,发现胆管系统阳性病变者分别进行2、4、8周动态观察。

1.3.2 胆红素测定 凡B超检查发现阳性指标者,每3天作1次血清胆红素测定,持续4周。试剂由北京九强公司生产,检测在Beckman CX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

1.3.3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查 采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测定患者ALT含量变化,每2周1次,观察ALT与胆系病变关系。

1.3.4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在胆汁中的含量 应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胆汁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观察乙型肝炎病毒经胆汁排放情况,试剂由英科(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 结 果

2.1 胆囊炎性改变 胆囊有炎性病变的患者占51.6%(298/578),8周内79.2%(236/298)的患者炎性病变消失。随访1年,仍有4.4%(13/298)的患者胆囊炎性病变继续存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胆囊改变与肝脏病变有密切关系,待肝脏恢复正常后,胆囊影像即恢复正常。

2.2 胆总管炎性改变 发生胆总管炎性病变的患者占13.8%(80/578),全部在胆囊炎性患者中检出。8周内76.3%(61/80)的患者炎性病变消失。随访1年,仍有16.3%(13/80)的患者胆总管病变继续存在。

2.3 胆泥形成 胆泥形成的患者占23.2%(134/578),均在炎症组检出。8周内75.4%(101/134)的患者胆泥消失。随访1年,19.4%(26/134)的患者胆管内仍有可移动性回声带。

2.4 肝外胆管炎性梗阻 肝外胆管炎性梗阻的患者占9.5%(55/578),均在胆管炎病变组和胆泥形成组检查。B超检查胆管壁厚,内腔不规则、狭窄,腔内有可移动性回声带。同时检测直接胆红素增高,平均为121.6μmol/L。其中14.8%(8/54)的患者在7~12 d因胆红素持续升高(直接胆红素平均为135.4μmol/L),B超显示胆总管内腔高度狭窄,在全面评价肝功后予以手术引流。术中见胆总管高度水肿,肿胀的内壁组织突向腔内,管腔高度狭窄;胆管内充满冻状黏液,黏液中混杂有褐色胆泥。上述因素共同造成胆管内腔梗阻、胆汁引流障碍。

2.5 ALT与胆系病变关系 ALT数值越高,检出胆系疾病越多。ALT在100~400 U/L组检出24%,在401~800 U/L组检出76%。而且ALT恢复正常患者数与胆系病变恢复时相亦趋于一致:8周内ALT恢复约80.6%,8周内胆系各种病变消失率为75.8%左右,其中胆管炎性病变恢复最多,胆泥恢复较慢。

2.6 胆汁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 10 d内44例检查HBsAg或HBeAg为阳性,与血清学检查结果一致。40 d时复查,20例HBsAg或HBeAg转阴。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肝炎病毒不仅存在于肝外胆管组织中,而且可以导致胆管系统病理的改变。病变以炎性改变最多,其次是胆泥形成、肝外胆管炎性梗阻。急性肝炎患者胆管组织并发的炎症、胆泥形成及肝外胆管炎性梗阻等,约有71.3%的病例可随肝功能好转而恢复正常。其余患者一部分成为亚急性病程变化,1年随访,有4.2%~5.3%的患者无论肝脏病变是否存在,其胆系病变已作为独立疾病长期存在。从现代病理生理学发现,肝炎患者肝细胞高度肿胀和炎症细胞浸润压迫胆小管,胆小管淤积、胆栓形成,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坏死肝细胞间质所构成的胆管壁破裂,使直接胆红素和胆汁其他成分直接进入血液等因素产生肝细胞性黄疸[5-6]。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9.2%的患者在急性病程中发生急性肝外胆管炎性梗阻,这些患者短期内胆红素迅速升高,常被临床诊断急性、亚急性重症型肝炎。本文对其中8例进行全面肝功能评价后予以手术引流。本文结果还证实,乙型肝炎病毒不仅在胆管组织中停留,而且可以损害胆管组织,胆汁是HBsAg、HBeAg排放途径之一。

总之,胆管系统并发的各型损害中,胆囊炎症恢复最快,79.2%的患者在8周内炎性病变消失,其次是胆总管炎性改变,75.4%的患者在8周内胆泥消失,随访1年,ALT恢复正常,胆系病变也逐渐恢复。

[1]张金平,文茂森,苟中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4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08,20(1):89-90.

[2]曹慧,冯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4):5045-5046.

[3]陈紫榕.病毒性肝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1-182.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

[5]孙玉亮,余子龙,李晓京.急性黄疸型肝炎28例胆囊改变28例CT表现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10-211.

[6]张金章,党庆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5):55-56.

猜你喜欢
黄疸型胆管炎胆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其治疗分析
心理护理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胆管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