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丝绸手纸

2012-05-08 04:51赵畅
杂文选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门帘手纸责令

赵畅

明朝的皇帝,曾经用丝绸作手纸。明人谢肇淛《五杂组》说:“大内供御溷厕所用,乃川中贡野蚕所吐成茧,织以帛,大仅如紙。每供御用之物,即便弃掷。 ”明孝宗时,有一个宫人把皇帝便后丢掉的丝绸收集起来,洗干净,缝了一块门帘。后来,皇帝知道了门帘的来历,感觉用丝绸作“手纸”太奢侈了,责令地方停止进贡,改用纸张。没想到,很多养蚕的农民因此而失业。皇帝只好又下旨恢复进贡,继续用丝绸作手纸。

起初,我似乎相信了“很多养蚕的农民因此而失业”。可是转而一想,养蚕织绸除了用作手纸,不是还可以用作普天下之人的床上用品和身上的穿着吗?那个用度可比皇帝的丝绸“手纸”大着哩!即便与市场对接有点问题,这也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由此,我疑窦丛生,甚至怀疑明孝宗遭到了从地方官到宫中人物建立的一条黑色利益链的“绑架”。可不是?对地方官而言,不再进贡丝绸“手纸”,意味着的是自己断了“攀龙附凤”之路,断了打造“政绩”之路,只有想方设法恢复丝绸“手纸”的进贡,方能保住自己的位子,何况,还能意外博得养蚕农民的“口碑”;对于宫中人亦即皇帝的身边人而言,丝绸“手纸”与纸张“手纸”相比,毕竟丝绸“手纸”的“肉头”要肥厚得多,自然,从中抽“油水”的空间也大得多,竭力怂恿皇帝恢复丝绸“手纸”的进贡,自己何乐而不为?于是乎,在上下勾结、沆瀣一气里,皇帝又怎不被“挟持”呢?

我不相信那些宫中人和地方官员对落实“圣旨”的诚心,同样,我也不相信明孝宗对于自己“责令停止进贡,改用纸张”的诚信。“两害相交取其轻,两利相交取其重”,对于明孝宗而言,在“很多养蚕的农民因此而失业”与通过自己停用丝绸“手纸”倡导节俭风气之间,孰轻孰重,他不会不知道。其实,他真想办成此事,来个“微服私访”,真相自会大白。届时,再对症下药而治之,或许还能帮助养蚕的农民从此实现“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并有可能发现那条顽固的利益链并来个“一锅端”,这该是一石三鸟的大实事、大好事。但明孝宗不能也不想深入。看起来他是糊涂透顶,成了任“小人”摆布的傀儡。实际上,他也许更加聪明。首先,他向世人“秀”过了他的仁怀圣心;接着,他又犯不着为这样的区区小事去真的触动招惹他所倚重的也是以他为首的那个体制;若不施之以利,眼开眼闭,怎么换得官僚阶层的向心与效忠?

我总以为,“很多养蚕的农民因此而失业”,该是个伪命题。这种类似的伪命题过去存在,现在亦有,将来还会发生。对为官者,我们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原载2012年10月8日《解放日报·朝花》】

猜你喜欢
门帘手纸责令
门帘
善,润了华年①
马未都忆旧——门帘
老年人顺走公厕手纸引批评
处罚法语言中的“责令”文化
皇帝的丝绸手纸
“责令改正”的法律属性
“引咎辞职”可以“责令”吗?
冰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