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菜市场:期盼、考验与前景

2012-06-03 07:21李正权
大众标准化 2012年2期
关键词: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菜市场

□ 李正权

标准化菜市场:期盼、考验与前景

□ 李正权

传统的菜市场要变了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还没有进步到顿顿都进食堂、下餐馆的程度,都还需要买米、买菜、买肉。特别是城市人,要想把自己肚皮填饱填好,就离不开菜市场。菜市场对中国人来说,其重要性几乎不言而喻,以至政府都有“省长抓粮袋子,市长抓菜篮子”的职责分工。2011年通货膨胀,CPI节节攀升,粮价、菜价、肉价都大幅度上涨,人们叫苦不迭,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接连出台政策,以期降低粮价、菜价、肉价。

在我家周围,既有好几家大型超市,又有好几个传统菜市场(也称为农贸市场),还有不少散摊游贩,甚至还有一个星期天赶场的露天市场。应当说,买菜相当方便。在家里,爱人负责买菜煮饭,我也偶尔陪她去逛逛菜市场。前些年,她喜欢逛农贸市场,因为那儿的蔬菜相当便宜。可之后她就不喜欢进农贸市场了。她说农贸市场里污水横流,灯光暗淡,脏乱不说,菜价也便宜不了多少。再后来,农贸市场经过改造,条件有所变化,她又喜欢进去了。不过,随着大型超市菜价逐渐下降,已经基本接近农贸市场,甚至晚上去买还有打折,比农贸市场还便宜,超市成为我家饭菜的主要来源。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型超市的日益普及,说实话,我真担心农贸市场今后还能不能竞争得过大型超市,今后像重庆这样的大城市里还有没有一般的农贸市场了!

无聊的时候,上网冲浪,忽然看到商务部有关建设标准化菜市场的消息。因为感兴趣,便搜索了一下,才知道自己有点孤陋寡闻。原来,早在2009年9月,商务部、财政部就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创建工作,并通过示范工程带动菜市场的整体标准化建设和改造,以提高城市居民蔬菜消费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还出台了《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验收规范》。

再一查,《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对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经营设施及管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不仅规定了交易厅棚、地面及墙体、出入口及通道、停车场、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而且对档口、计量经营器具等经营设施及办公、检测等管理服务设施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准要求市场要按蔬菜、瓜果、水产、副食等商品大类进行科学分区,对档口合理布局,甚至细到要求市场应设置两个以上的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宽度应不小于4m,市场主通道宽度应不小于2 m,次通道宽度应不小于1.5 m,有条件的市场可单设进出货入口。市场出入口、通道等公共空间应设台阶的,应同时设置无障碍通道。室内市场通道上方应设置悬挂应急疏散警示牌装置。另外,熟食、散装酱菜、糕点类档口应配备全封闭式防尘、防蝇罩,有条件的宜设置营业专间,配备带滑门的玻璃或有机玻璃柜、加热或冷藏设备、洗手池。这样的要求,不是和大型超市差不多了吗?于是,我就想到农贸市场的发展问题了。

农贸市场的历史变迁

其实,农贸市场这个术语有点莫名其妙。查“百度”,其定义是:农村中临时或定期买卖农副业产品和小手工业产品的市场。“百度”还解释说,农贸市场本来被称为农贸自由市场,又称农贸市场,或自由市场,是指在城乡设立的可以进行自由买卖农副产品的市场。农贸自由市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和城市恢复了曾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农贸自由市场。饱受短缺经济困扰和国营菜店冷落的老百姓,以一种欣喜的心情接受农贸自由市场的到来。在农贸自由市场上,可以买到新鲜的农副产品,允许顾客自己挑选偏好的农副产品,可以议价;在摊贩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价格可以随行就市。

对农贸市场这样解释其实是不对的。农贸市场的本义是农产品贸易市场,而不是农民贸易市场。人类社会有了农业,有了多余的农产品,就有了相应的市场,也就有了农贸市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就开始进行农产品交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推出的商品交换公式“1头羊=1袋小麦”,就表明了这种农产品交换的实质。不过,那时可能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交易场所,还没有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就是场,场就是集,市场就是集市,也就是集中的做买卖的地方。《易经》上就有了“日中为市”的说法,可见其历史之悠久。《续资治通鉴长篇》载:“戎泸州边远地方……去州县远,或无可取买食用盐菜农具,人户愿于本地方,兴置草市,招集人户往坐作业者。”这种草市,一旦固定下来,规模扩大,就形成市场,而市场周围就会形成乡镇,形成城市。如果就其本义来说,农贸市场已经有了两三千年的历史,岂止是20世纪80年代才形成的。

不过,农贸市场这个术语是很有点“中国特色”的,而且是当代的“中国特色”。20世纪50年代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不管是粮食还是蔬菜,基本上都由国家统购统销,农民的自主权、贸易权几乎完全被剥夺。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国营的粮食公司、蔬菜公司、食品公司几乎垄断了全部粮食、蔬菜和肉食品的买卖,那时只有菜市场的称谓,没有农贸市场的叫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天灾人祸,国民经济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出台了“农业六十条”、“商业四十条”等政策,纠正了“大跃进”以来取消农村集市贸易和小商小贩的错误,城镇才开始出现农贸市场(也才出现农贸市场这个术语),也就是在城镇划出若干小块地方,让农民和小商小贩出售自己生产的产品。

改革开放后,农贸市场得到大发展,在一段时间里几乎独占了整个城市的蔬菜副食供应渠道。但是,在农贸市场中经营的,却并不全是农民,也包括城市中原来经营蔬菜副食的下岗职工,甚至还有其他下岗职工参与其中。加上如今大多数农贸市场经营的不仅有农产品,而且也有相当多的工业品,把这样的市场再叫作农贸市场已经很不合适。因此,商务部又出台了《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将农贸市场更名为菜市场了。

对标准化菜市场的期盼

按照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给出的定义,菜市场是由市场举办者提供固定商位(包括摊位、店铺、营业房等)和相应设施,提供物业服务,实施经营管理,有多个经营者进场独立从事蔬菜、蛋品、家禽、肉制品、水产品、豆制品、调味品、熟食卤品、腌腊制品、水果、粮油制品等各类农副产品的经营场所,是城市公益性的公共配备服务设施。

由于经济落后,历史上传统的菜市场大多数建在露天场地,不是马路边就是巷子里,甚至在河滩上、大树下,环境相当差,污染相当重。最近10来年,不少城市都建设了室内菜市场,但环境依然不好恭维。以我家附近的菜市场为例,虽然过道宽敞了许多,但里面灯光昏暗,地上不时有污水,食品上还经常见到苍蝇,其环境与大型超市相比的确要差许多。再加上管理跟不上,因缺斤少两等问题,顾客与摊主之间还时常发生争吵。

对于相当多的中国人来说,菜市场几乎是天天必到的地方。特别是像我这样已经退休的人,早上起来吃完饭就去菜市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如果哪天不去,似乎就会觉得有什么事还没办一样。而每次去菜市场几乎都能遇上熟人,站在菜摊边打个招呼,聊聊天,竟然也是一种享受。如今人们住进高楼大厦,往来不多,在菜市场遇上,话也特别多了。有时聊投机了,一聊就是好半天,甚至忘了买菜。从这个角度看,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就更有意义了。

按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规定,菜市场选址和设置,菜市场的建筑、装修及场内布局都有严格规范,菜市场的供水、排水、供电、通风、垃圾处理和消防设施都应齐全,菜市场的柜台、冷冻设施也要符合要求。这是对菜市场的硬件要求,而更重要的是《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提出了对软件方面的详细要求,涉及环境卫生、设施卫生、从业人员卫生,在经营管理上还提出了诸如制度规范、质量规范、证照规范、价格规范、计量规范、人员培训、服务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当笔者将这些要求讲给爱人听时,她竟然张大了嘴巴,盯着我看了好一阵:“菜市场也要这样搞啊?那比超市还要好哟!”

是的,《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出台,标明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虽然这还是一个部门推荐的规章,还没有正式形成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国家标准,但却已经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菜市场这样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并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已取得的进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闭上眼,对完全符合《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的菜市场进行了一番遐想:走进菜市场,像走进百货商店,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过道畅通。绿油油的青菜、红艳艳的辣椒、黄澄澄的南瓜鲜艳欲滴,在灯光下发出清澈的光泽;架子上挂满肉制品,水池里游动着鲜鱼,加工熟食制品的地方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叫卖声,刀砍声,活鸡活鸭的歌唱,鲜鱼拨动水池的声响,组成一支快乐的交响乐,让整个菜市场充满着节日的欢乐,弥漫着兴旺的气氛……是的,在这样的菜市场购物,真是一种享受啊!

标准化菜市场遭遇严峻考验

按照商务部、财政部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就在北京、上海、重庆、四川等省市开展了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试点。到2011年底,全国已经建成了1 500多个标准化菜市场,这些建成的菜市场中当然也包括重庆的。但是,这些已经建成的标准化菜市场,却有相当多的地方还不尽如人意,不是环境设施没有达到《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就是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以重庆为例,笔者专门走访了几个标准化菜市场,发现与想象的不一样,环境依然有些“脏乱差”,管理依旧不到位。电视里、报纸上还经常有菜市场经营者停业的报道,原因在于管理方收费偏高。有时,甚至整个菜市场的经营者一致歇业,以抵制管理方涨价,造成了市民买菜难。

的确,作为市民,谁不期盼一个环境整洁、布局合理、器量统一、商品品牌化的标准化菜市场呢?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环境好了,设施多了,管理规范了,必然要增加市场的成本,包括建设市场和管理市场的成本。虽然商务部、财政部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亿元,支持地方建设标准化菜市场,加上地方自筹的资金,补贴也不算少,但在房地产不断涨价的情况下,菜市场的房屋租金也不断飞涨,菜市场的管理方不可能完全消化这样的涨价因素,必然要转嫁给经营者。目前,菜市场的经营者,绝大多数都是农村进城务工的小商小贩,小本经营,劳苦利薄,几乎没有能力承受这样的涨价。因此,只要管理者一提涨价,经营者只有用歇业来回应。作为零售蔬菜副食的菜市场,又不可能设在偏远地方,城市中心热闹地段的房价往往比偏远地方高出一两倍,这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以重庆为例,大多数菜市场都设在繁华地段,为了节约成本,往往设在大楼的负1层以下。即使如此,一个摊位的月租金往往也要一两千元,摊到每天就是好几十元,有的甚至上百元。

摊位的租金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经营者只有通过提高蔬菜、副食的价格把租金赚回来。于是,标准化菜市场的商品价格就要比传统菜市场高许多。由于菜市场的经营者是个体经营,每个摊主经营的品种少,进货渠道固定,没有实力与生产商、批发商叫劲,因此其经营成本就更加具有刚性。大型超市集中采购,商品价格相互调节,可以在蔬菜、副食上少赚一点,而用其他商品来补填,因此很多时候菜价还低于一般菜市场。加上管理能力、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大型超市的优势日渐突出,传统菜市场,包括新建的标准化菜市场,其竞争能力已经出现较大的差距,至少在价格上的优势已经大大缩小。事实上,只要有大型超市的地方,传统菜市场包括已经建成的标准化菜市场就已经出现相对萎缩的态势。加上屡屡整治却始终难以绝迹的占道游摊也来争夺,这种态势就更加明显。

在大型超市和路边游摊双面夹击下,标准化菜市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发挥标准化菜市场的优势

但是,标准化菜市场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毕竟有着自己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要有政府的支持,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标准化菜市场的优势之一是政府的支持。自从2009年联合下发《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的通知》之后,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以2010年为例,商务部、财政部确定太原和石家庄、合肥、长沙、兰州5市为2010年全国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试点城市,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每个试点城市2 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上这5个城市自投的资金,资金的投入就很是可观了。此其一。其二,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配套工程,各个城市的市长们也将标准化菜市场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这就为解决标准化菜市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重庆为例,不管是哪个菜市场遇到租金涨价、经营者歇业的问题,政府都会出面协调加以解决。

标准化菜市场的优势之二是“标准化”。按《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建设起来的标准化菜市场,不管是市场环境还是市场设施,不管是商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由于经营面积大、品种齐全、摊位之间存在竞争,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也就更加吸引消费者。春节前夕,笔者采购春节的蔬菜食品,到过一个大型菜市场。市场里摩肩接踵,人流如潮,买卖兴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市场里,我们买了菜,买了肉,买了鱼,买了汤圆,买了各种小食,把过年需要的全部都买齐全了,让我感叹不已。这样既方便又相对便宜的菜市场,肯定会受到市民的青睐。我不知道这个菜市场是不是标准化菜市场,但那市场的设施齐备,环境也相对较好。虽然地处重庆南岸,但连家住重庆江北的市民也经常坐车来采购呢,的确吸引了相当多的消费者。

其实,标准化菜市场一旦进入良性循环,不仅会降低菜价,让市民得到实惠,很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新建标准化菜市场,政府每平方米补贴100元,这就为降低摊位租金打下了基础。在管理上,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于公众,也可以降低相当一部分管理费用。加上环境、设施、品种、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优势,政府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取缔和打击,标准化菜市场肯定能够逐渐壮大自己的队伍,健康发展,成为今后市民买菜买副食的首选之地,广大市民的期盼也就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这样一天肯定能够来到的,我们期待着!

猜你喜欢
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菜市场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热闹的菜市场
全国首家农贸市场
———沈阳北行农贸市场
《花乱开》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大型超市购物车创新设计分析
热闹的菜场
商店形象维度的重要性差异评价——基于大型超市的实证研究
A Glance at Woolworths and Coles
买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