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策略

2012-06-03 04:19杨凤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1期
关键词:河南省全省创新能力

杨凤阁

(河南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郑州 450044)

0 引言

区域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在区域创新中企业是创新的引擎,也是创新的基本组织实施单位,政府是创新的推动者,而区域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创新的综合实力上。

对区域创新能力如何评价,这是目前被许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绝大部分学者是以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探索区域创新的评价体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在对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时采用了5项指标: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1]。万勇、文豪提出从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区域创新环境4个方面评价区域创新能力[2]。张勤、李成标提出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本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高科技企业创新为切入点,从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4个方面,采用实证研究和二手资料研究,评估河南区域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探索河南区域创新的对策。

1 区域创新现状描述

1.1 创新潜力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潜力在增强。截止到2011年6月,全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省重点实验室75家,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7位,全省县级以上科研机构1 600家,省属高等院校84所。为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企业的科研能力也在进一步提高。以全省的高科技产业为例,高科技企业数量在增加,企业拥有的研发机构2009年比2008年提高了107.1%,拥有专利发明数量2009年也比上年提高了102%(表1)。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十一五”以来,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4%提高到47%。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 29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6%,作为粮食生产大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 522亿元,同比增长18%,比2005年增加887亿元,年均增速24.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2%。2010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60亿元,同比增长21%,已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自主创新能力投入

全省自主创新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达到149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4.7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68%和151%[6]。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270亿元,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25.5亿元,户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 368.5万元,较上年增长16.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6%,较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从资料上看,高技术产业科研活动经费在增加。2009年比2008年增长30%,自筹科研活动经费提高了3.9%,但研发人员却略有减少,表明育人、留人、用人环境需进一步增强(表2)。

1.3 自主创新绩效

河南的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专利申请1.959万件,居国内第10位(不含港澳台地区),累计专利申请12.561 3万件;全省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万件,达1.142 8万件。2010年,河南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两万件大关,达2.514 9万件,位居国内第12位,专利授权量1.653 9万件,位居国内第11位,标志着河南省由专利大省向专利强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促进“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7]。

全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成绩斐然。从资料上看,2009年的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121.6%和107.3%,有了大幅度提高。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费用快速增长,表明企业消化吸收意识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也有较大的增长。2009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2008年提高了76.9%(表3)。

表1 河南省企业潜在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状况[4-5]亿元Tab.1 The potenti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Henan’s companies 108yuan

表2 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发展状况[4-5]Tab.2 The input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Henan’s companies

表3 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发展状况[4-5] 亿元Tab.3 The performance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Henan’s companies 108yuan

1.4 自主创新环境

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十一五”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豫战略,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颁布了《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为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颁布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为推动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2010年省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意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目前也已通过省人大初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新标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17家,并认真落实了其所得税减收政策,仅2009年一年就减免税收10.7亿元。另外,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省财政2010年7月下达5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全省13个重点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3个项目总投资13.6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近30倍,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8]。事实上,自2006年省财政设立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以来,已先后安排2.44亿元,对76个企业自主创新项目进行了扶持,累计带动企业研发投入97.5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2 区域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2.1.1 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较为落后。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郭民生2009年5月5日做客省政府网站,就《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行解读时这样讲到,通过这几年的调查发现,河南98%以上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对于河南来讲,企业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9]。这反映出全省企业创新能力低下,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10年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排名均有所下降,情况不乐观(表4)。

2.1.2 科技转化率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与经济存在“两张皮”状况,企业作为单纯的生产单位,只关心完成生产任务,不关心技术进步,缺乏技术开发能力。而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过分集中在国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他们只关心科研任务的完成,不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由于企业、科技、教育等各个子系统相互脱节,即便在各子系统内部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力量,但官、产、学或产、学、研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应有的合作。大量的科研力量游离于经济主体之外,科技开发不能同市场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先天缺氧”。这既是科技资源严重浪费的原因,也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在河南省表现得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失去了很多取得行业竞争优势的机会。

表4 2010年中部六省专利申请状况比较[10]Tab.4 The comparison of patent application of the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in 2010

2.2 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2.2.1 技术创新的主体错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美国等国,企业(主要私企)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担当主角。据统计,发达国家企业拥有人才量一般达到70%左右,美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有80%在企业,英国61%在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河南省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58.83%的企业没有硕士以及硕士以上研发人员。

受计划经济的惯性推动,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走出管理企业、领导企业、包揽企业的圈子。由召开创新动员大会,规定多少创新项目,争取创新技改资金,到分配使用资金。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主体地位没有确立。究起原因,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远未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河南省而言,70万个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低水平粗放型小企业,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仅为27%,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2.2 缺乏健全的服务系统。全省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系统尚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较晚,远远不够发达,缺乏有效地面向中小企业进行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支援等中介服务,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渠道狭窄、信息不灵,致使一些中小企业采用落后的工艺、技术,生产一些根本没有销路的产品,导致同一行业、同等规模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差异悬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形成了大量的低效或无效供给;技术开发、创新产品的生产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现有的中介机构如工商联、行业协会、个(私)协作用十分有限,大部分中介机构又往往设在政府部门,较少对企业直接开放,即使对企业开放,也仅为大中型企业服务,而商业性的中介公司又收费昂贵,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引导。

2.3 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2.3.1 企业研发费用比例较低。研究开发费用(R&D)占GDP的比重,是从宏观上衡量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据了解,2008年全省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7%,远低于全国1.52%的平均水平。2009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9%,远低于全国 1.57%的平均水平[11];在企业的研发投入方面,河南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比例为0.6%,而全国的这一比例为0.84%,河南排名全国第21位,中部六省倒数第二。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1/4的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河南省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尽人意,2007年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来看,88家企业的平均比率为1.66%,其中,48家不到营业收入的1%,33家在1% ~5%之间,只有5家比例达到了5%,2家超过7%(安阳钢铁、洛阳轴承集团)。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以上,仅仅勉强维持经营,而不足1%时,则难以维持生存。这一投入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不相适应的,与发达国家2% ~3%的比例更是存在较大差距。

2.3.2 消化吸收的水平较低。消化吸收强度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身水平、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当年日本、韩国引进欧美技术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他们用于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入比例达1∶5。而河南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或者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所脱节,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长期不能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大多数合资企业中,外资控制着技术和技术来源,中国技术人员不可能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过程,在技术创新方面很难有用武之地。因此,即便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层出不穷,但也没有给本国技术人员留下多少技术创新的实践机会。一些地方误将加工组装产品中体现的高新技术看作本地企业技术水平,将外资企业的技术能力就看作本地的技术能力,放松了培育本地企业技术能力的努力。

2.4 创新的高级人才不足

2.4.1 河南省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河南省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与沿海城市相比较弱。政府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例如,在几年前沿海城市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高学历人才时,所给的费用和现在河南省所给的费用一样,还有政府的人事官方网站对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

2.4.2 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占比例过小。2010年下半年,河南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超亿的省份,但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偏低。河南省本土培养的两院院士仅有4名。2009年河南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15人/万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人/万人。高层次技术人员的缺乏将严重制约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4]。

2.4.3 科技人才流失导致科技成果流失。近年来,河南省高新技术人才流失,带来高新技术成果的流失。没有营造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的外部和内部氛围。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是其他企业提供的优厚条件,工资高、保险福利好、能看见自己发展的机会;内部因素是分配不合理,承诺不对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营造一种吸引人的环境,没有精神方面的凝聚力。

2.5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5.1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对于当代的企业,知识产权就是专利、标准,就是竞争力。因此,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主创新。但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花很大精力进行自主创新后,获得的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无偿使用,利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挫伤了创新的积极性。

2.5.2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技术创新,国家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都有税收的优惠政策,但河南省的这些优惠政策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优惠政策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例如,企业研发费用可划入管理成本,可抵扣应税所得额的政策平均落实率较低。企业在办理时程序复杂,资金返还企业的周期较长。虽然近些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是,扎根在有些人思想深处的观念,导致有些政府机关官僚作风依然存在,办事效率较低,使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2.5.3 缺乏相应的金融政策帮助企业为创新融资。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必须由相应的资金做保障,但由于创新的风险较大,使得企业融资较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中小企业一般自有创业资本少,信用程度差,取得银行贷款难度大。据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对全省200多家中小企业的调查,84%的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缺乏资金,迫使企业压缩研究与开发费用,很多关键性和普遍性的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

2.5.4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而我们目前推行政府采购的着眼点过多地落在节约资金上,对促进自主创新作用并不明显。从现实看,政府采购的“本国”或“国产”商品多限于较为低端的日常用品,还缺少针对高技术企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制定相应的采购政策。

3 提升河南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3.1 发挥“ 后发优势”

3.1.1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力争夺高新技术高地和市场。全省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要超常规,灵活运用规则和政策,大胆去寻找不受规则限制的商机,可借助“后发”之利,对世界最新产品技术实施跟进策略,在全球市场广泛搜寻有广阔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通过二次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赶超目标,全力争夺高新技术高地和市场。要广泛搜集国外到期专利和在我国未申请专利供全省企业应用。这将使全省企业低成本获得更多的专利技术和发展空间。就河南的现状而言,单靠自身的科研力量完成全部的原始创新不现实,要善于“借梯登高”、“借灯生光”、“借脑生财”,更加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向创新要效益,向创新要市场,向创新要出路,向创新要活力,真正让传统产业强起来,让新兴产业兴起来。

3.1.2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应设立河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全省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这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举措,可借此提高全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1.3 重点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中小企业群和产业集聚。要从河南实际出发,重点培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同类中小企业集聚成产业群,形成环环相扣的专业技术产品产业链。这种产业群和产业链可使弱小的中小企业因聚合和链接而具有较强竞争力,并可能培育和发展成产业集群。河南未来的大型高科技企业群体必将从中小企业中产生。

产业集聚有利于企业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发挥学习和模仿效应,先进的经验技术会在园区中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单个企业的创新和产业群的整体层次和水平的提高。产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产业内部之间的竞争压力,也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局面。以郑州高新区为例,该区成立了由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骨干企业、金融机构等139个单位组成的“郑州高新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每年都组织3~5次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1.4 构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创新支撑能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基础设施。在产业集聚区或者具有产业优势的地区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实验、推广及产品设计加工、检测、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等,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通过这个平台为园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系统、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3.1.5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引进不可或缺,但更要注重把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河南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政府要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财税、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1.6 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策略。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跨国公司的武器,使中国“技术版图”不断缩小,我国企业发展受到专利制约。因此,我们也应学会运用这件武器,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战略。一方面要提高全省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意识,以自主创新专利扩大“技术版图”。河南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技术标准,要不断把我们制定的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纳入国际标准,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垄断优势和市场的技术壁垒,增强全省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提高侵权成本。

3.2 加快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

制约全省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于创新人才的缺乏,创造性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培养壮大企业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本地人才培养机构、本地人才的创新作用。加强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力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并选拔一些优秀的人才经常到外地学习、培训和交流,为发明、创造人员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补贴,甚至是奖励,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激励措施,例如,工资待遇、股权激励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吸引人才,壮大人才队伍。

3.3 提供政策优惠和保障

3.3.1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政府要在税费减免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营造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针对创新企业制定完善的创新优惠政策并落实到位。

3.3.2 面向创新产品的税收、价格和补贴政策。首先,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对创新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来降低用户的购置成本,鼓励消费者购买创新产品。例如,英国对采用太阳能、水循环装置和无污染涂料的“绿色住宅”减免印花税;日本对居民使用的111种节能设备减免税收。其次,通过区别定价,提高创新产品使用的经济性。许多国家都实行累进制水价,促进节水设备的应用;对可再生能源以高于普通能源的保护价进行收购。第三,通过直接补贴家庭和消费者,提高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英国、日本等国对采用节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补贴;日本对购买混合动力等节能环保汽车的消费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德国对私人安装太阳能装置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

3.3.3 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有关国际研究表明,在许多领域,政府采购比研发补贴更能促进创新。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机制,包括信息披露、采购标准、程序、监督和管理等;另一方面,就河南而言,由于经济落后,地方形象欠佳,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使得全省创新产品在其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甚至是本省的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应加大全省创新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提高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份额。

3.3.4 完善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有信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企业提供贷款时,要求的抵押物应从土地、房产等有形资产扩大到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政府应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牵线搭桥,引导和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借助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产权交易、公开上市等多种金融手段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3.3.5 建立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倾向性措施。倾向性措施主要是指政府引导消费的行为,包括限制性规定、宣传号召、行为示范等,通过向社会发出崇尚创新的信号促进创新型环境建设。

3.4 加强河南省软环境建设

3.4.1 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地人们的观念。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会通过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的沉淀来逐步起作用。河南曾经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正因为如此,这里曾是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最为活跃的地区。在这里,什么新鲜的东西都可以被吸纳生存下来。同时,什么新鲜的东西也可以在这里被销蚀得没了棱角儿。在这种典型正统的“政治伦理型”文化生态下,摒弃唯权、张扬异端、倡导改革既是长远之役,因此,建立创新型、学习型区域,注重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发力,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3.4.2 加强诚信建设。就河南而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莫过于信任。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在全国的信任度较低,就某种意义上讲偏见是罪魁。要消除这些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要加大对河南积极形象的宣传,让人们了解河南,认识河南;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尤其是企业诚信建设。企业是诚信宣传的重要窗口,从对企业的诚信监管做起,加强企业诚信和企业道德宣传教育,利用法律手段严厉制裁和打击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3.4.3 改变政府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来自政府。政府从自身做起,尤其是和创新主体经常打交道的职能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提高“公信力”,明确办事流程,明晰责任,简化办事程序,坚决防止政策多变、政出多头、因人行政、条块不一的现象,改变官僚作风。创新政策落实也是软环境优化的核心。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只是幌子,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抓紧落实,并在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形成一种紧迫感,才能使我们已落后的步伐加快。

[1]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8 -80.

[2]万勇,文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09,15(5):643 -646.

[3]张勤,李成标.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7):86-87.

[4]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王钦敏.加强河南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中国发展,2010,10(6):1 -4.

[7]李建伟.厚重河南:中原崛起正当时[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07-08(10).

[8]马剑平.5 000万元专项资金投向13个重点项目[N].河南日报,2010-07-05.

[9]李娜.河南98%以上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N].郑州日报,2009-05-06(6).

[10]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度河南省专利申请授权状况表明: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仍亟待加强[EB/OL].(2011-03-29)[2011-08-25].http://www.sipo.gov.cn/dfzz/henan/xxdt/ywdt/201103/t20110329 _591746.htm.

[11]谷健全.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建设自主创新支撑体系[J].中州学刊,2011(2):69 -73.

猜你喜欢
河南省全省创新能力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