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时空观视角下的翻译

2012-06-04 01:30吴海霞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时空观认知语言学翻译

吴海霞

摘要: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时空观来探讨翻译,从形式上看,传统翻译理论把原文的翻译视为转换过程,就形式而言并无不妥,然而这种翻译观是一种完全建立在对语言形式理解基础上的,所以从根本上忽视了语言认知的特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时空观;翻译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formal point of view,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as the conversion process, the form, there is nothing wrong, however, this translation theory is a completely in the form of the language to understand on the basis of ignoring the fundament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ime and space;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 言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新的语言观和语言研究方法。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且都要关心的问题,如在思维和语言中个人体验的作用、语言使用者对修辞性语言(如隐喻、反话、习语等)的理解,以及体验和语言意义之间关系的探讨,可以从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解释。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哲学、语言学和比较文学理论的启发,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如何在认知系统内部得到加工的并强调内在体验对于理解语言的重要性。认知语言学把意义看作是由个体语言使用者通过认知加工过程所建构的表征,从而,认知对于意义的产生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译者的任务就是努力使原语所体现的认知范畴在目标语中得以移植,原语与目标语对等的翻译是相同认知范畴的载体或表征,是否准确再现原语所承载的认知范畴为译者的翻译原则,也就是说,认知的准确性决定了翻译的忠实性。由此可见,认知时空观翻译研究是认知取向的翻译研究。早在苏格拉底之前就有人宣称,“凡是存在的都存在于某处;凡是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的都不存在”所有存在的物体都存在于某一处所。而且,人的存在与人所在的处所紧密相关,相互依存。这种相互关系就构成了“存在就是位于这里”这一基本隐喻的基础。因此,“存在”可以概念化为“呈现于人周围某一有界范围之中”。

因为任何事物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之中,所以需要考虑事物与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翻译的过程离不开理解和表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翻译的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译者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需对源语语言和文化进行感知,并进行语用、语义或句法分析,在表达阶段,要对目的语读者所处的语言和文化环境进行充分的认知,从而可以看出翻译的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混合交错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言学时空观与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心理性的,认知结构的映现是语义到语言表达,语言是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奈达(1999)在《论翻译》一书中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这正体现了认知语言学原则中的后三点原则。也是翻译忠实原则的的体现。翻译家金隄(1998)在《等效翻译探索》专著中明确指出,“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3大要素是否全面掌握,实质上就是翻译过程中是否真正以等效为目标”。这里的等效正好与认知原则的前三点相对应。这也是翻译原文本域译本等效原则的体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了4种主要语言理论:语言运用就是功能运用,功能产生意义,意义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运用符号学的过程,即通过选择产生意义的过程。这种系统功能方法集中表现在“语义、功能、语境、符号学”4个方面,其根本目的在于探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又是如何组织语言产生理解、认知重合、和产生新的表达形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史表明,当代翻译研究己进入多元理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阶段。翻译研究己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己日渐力不从心。许多翻译理论家已经认识到,翻译已不仅仅是“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从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上来分析翻译是“过于狭隘”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视角来把原语认知信息译为目标语认知信息,认知的正确与否、客观与否直接影响翻译的成败,因为认知真确与否决定翻译的成功与否,翻译对等与否是认知透彻与否的体现。以翻译食品为例中国没有汉堡、牛排、意大利面等等就没有它们的做法和吃法,不同的认知空间产生了不同的事物,在中国读者的认知空间中这是一个空白认知,在翻译时要填补读者这方面的空白。然而,西方人也不了解中国的美食,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人很喜欢吃动物内脏感到不能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当他们品尝到用动物内脏做好的美味就对此有所领会了。不同地域、时空,不同民族、风俗,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很多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多空间多空间概念映射,在翻译时首先遇到的是认知空间的转换,成功的转换认知空间是等效翻译的开端。就如我们不能把意大利面等同于牛肉面,因为他们是不同认知空间下完全不同的产物。

王斌先生将“多空间”模式和“概念整合”用于阐释翻译,则更深刻地揭示了翻译这种思维活动(陈道明,2001)。诗歌翻译,中国的诗歌多是用意境来传情达意,有些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种种情况下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知不同,译本不同。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需考虑原文本与译本的认知差别从而有所取舍,以保持文本的准确性又融入读者的认知空间。

3.结 语

由此可见,在文学翻译中,采用认知时空观的翻译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当然,无论采取什么翻译方法,都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完整的保持原作的意义;其次尽力表达出原作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精髓,再次使译文的表述贴切地符合译语的要求,而后最大限度使译文读者对原文的认知反应与原文读者一致抓住了语言的认知特点,站对了时空观,在把中文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做到恰当地翻译出原文就是把翻译原则与时空观完美的结合使译本尽可即能达到与读者认知上的共鸣又译出与原文本最贴合的译本。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G. &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1998(2): 133-187.

[2] Gardenfors, P. Some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A]. In J. Allood, & P. Gardenfors (ends.) congnitive semantics: Meaning and Cogni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3] Turner, M & Fauconnier, 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 [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995,(10):183-204.

[4] Turner, M & Fauconnier, 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 [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995,(10):183-204.

[5]陈道明. 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J].外国语,1999(4):63-68.

[6] 戴炜栋.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3.

[7] 金隄. 等效翻译探索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8] 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9] 王文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 [J].中国翻译,2001(3):17-20.

[10] 汪少华. 各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 [J]. 外国语,2001(3):37-43..

[11]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时空观认知语言学翻译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西方近代历史“元叙事”及其对世界历史编撰的影响述论
浅谈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及影响
高中狭义相对论的教法浅论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