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

2012-06-04 01:30周水玲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周水玲

摘要: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城市化问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也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因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growing urbanization in China, to achieve harmonization of the urban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t has also become a major practical problems facing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China''s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imperative.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前言:中国的城市在过去30年中已经完成了经济发展载体的功能,目前正面临着城市转型,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就是全面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具体行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具有很高的门槛、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完善的跟踪、反馈、核查等综合系统,树立了一个科学发展、有序竞争的标尺,就是帮助各地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进,从而成为当之无愧的、人人向往的、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城市。

1.生态园林城市概念

生态园林城市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劣、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的状况下,渴望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组合;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

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先进模式。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仅是指环境优美、洁净,园林绿化好,而且要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突出城市的生态概念,将城市完美化。

2.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城市的整体素质的需要

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高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

2.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

2.3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2.4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我国虽然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使人居环境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3.1缺乏整体布局规划。在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及其实施方面,存在着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城市绿地斑块分布不均匀、绿地景观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的生态园林建设规划没有经过园林部门把关,设计水平不高,建设的随意性大,影响了城市园林整体建设水平。3.2“绿线”政策执行缺乏力度。规划确定的城市绿化线和宜林地是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和执法的依据,可在具体执行中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比如,有很多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挤占绿地尽量多建房,多盈利,等等。3.3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受各级各地财力的影响,在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上存在不均衡问题,特别是县郊城镇,园林绿化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严重制约着全市绿化建设的发展。3.4人为损坏绿化严重。市民的绿化意识不强,恣意践踏绿地行为时有发生,攀折树枝花朵的现象严重,甚至有人放火烧草坪,树木年年都被烧死很多。 4、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对策

4.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生态城市理念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继续发扬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在哲学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树立人、技术、社会、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在实践上,要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走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形成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活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生态城市。

4.2创建城市环保新机制,加快环保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手段。创建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的环保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4.2.1政府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加大力度有效的组织、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行为。

4.2.2市场推进就是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4.2.3在公众环保意识普遍不高,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加快环保的法制建设,形成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适应城市生杰化分展的法律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制度化、法制化,依法管理、依法监督扫除城市生态建设的人为障碍。

4.3重视区域城乡合作,促进生态经济共赢

生态城市建设本身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区域的平衡协调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4.3.1树立城市区域意识,重视区域城市合作

城市发展战略要有区域意识,转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也对区域整体的发展发挥着带动作用。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

4.3.2优化城市间空间布局,促进生态经济共赢

区域的视野要求城市不再各自为政,而是把自身放在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更广的大城市区范围,考虑自身在大城市区域中的角色和定位,从而确立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一方面,城市自身的空间布局规划要与周边城市相衔接,从而积极融入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多赢共荣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城市内区域,要根据空间容量、生态容量,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空间上进行分层次、组团式、板块化的布局与整合,在规划编制中引入区域均衡发展的理念,以缩小地区间差距,最终解决市区和郊区、城市和农村的均衡发展问题。

4.4突出城市个性特点,树立城市生态风尚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4.4.1注重生态绿化建设,突显城市生态特点

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思路是在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

4.4.2保护历史民俗形态,突出城市个性特点

城市历史民俗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市民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不同城市性格与精神的造就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保护历史民俗形态是塑造城市个性特色,保证城市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结尾: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国土绿化的组成部分,惠及当代,荫及子孙,是一项庞大,世代相承的系统工程,应根据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理论、吸收有毒气体理论、改善城市小气候理论、促进气体交流和除尘杀菌理论、通过城市园林绿化调整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使城市成为具有生态、自然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 陈卫元,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浅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4期

2 李玉文、于洋;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伪生态现象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0年04期

3 王颖、孔繁德;生态园林的特征及构建原则[J];河北林业科技;2008年05期

4 龚克、程道品;城市生态景观的特征与构建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3期

5 王森;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绿化建设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园林;2006年11期

猜你喜欢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寒露
生态园林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研析树木修剪技术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的渗透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