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的思考

2012-06-04 01:30李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传承创新

李斌

摘要:中国建筑师习惯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定义现代建筑中产生的种种现象。同时几千年来形成的保守、缺乏激情和个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现代建筑产生的思维方式有根本的不同。同时中国人固有的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中国文人对外来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国式表达。

关键词:外来文化;传承;创新;西方现代建筑

Abstract: China''s architects are accustomed to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to understand and to define the phenomena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a conservative way of thinking, the lack of passion and personal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hina''s inherent foreign cultural attitud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als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oreign cultural traditions by the Chinese literati way of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Chinese-style express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foreign culture; heritage; innova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是由一些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提出的一个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命题。其根本出发点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充斥的大潮中,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固有特点。这种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中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文人眼中,中国居天下之中,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协和万邦,教化蛮夷是华夏民族对待外族的一个的责任。而对于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排斥”和“包容”的态度。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子成曰:“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以赴也,蛮夷之所以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王图之。(《战国策 赵策》)。在中国文人眼中华夏文明崇高至上,其他外来民族都是蛮夷,所以对待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首先是一种排斥。

中国历史上也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魏晋时期到南北并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完成的民族文化大融合。 其次宋元时期的分别由西夏、女真与蒙古统治者省带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最后是满清政府对汉族的统治时期,汉、满文化的交流。除了这几次较大规模的民族文化交融外,也有少数是在汉族政权下进行,但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还是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完成的,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完成的。其融合的结果仍是以汉文化为主导。每次融合都为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本质上从未改变汉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轨迹。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先进文化的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化显示出了一种强大的包容性。19世纪中国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很久的国门。被惊醒的中国文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没落,西方列强带来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自己的新思想、新技术。这给长期以来以老大自居的华夏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一些激进的学者开始走出去,接受西方的文化的教育,感受中西文化的差距,觉得只有引进西方文化才能振兴中华。被称为中国人的智慧的课启超先生也总结说:”大抵社会进行,必与其他社会相接融,吸受其文明而与国之固府文明相调合,干完新文明乃出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

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学者们就提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概念“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张“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盛世危害》)。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也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在建筑领域本国传统与西方的结合也是关于“体”和“用”的探讨过程。从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不解的探索。从二十年代吕彦直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张搏的北京友谊宾馆到90年代庞大的北京西客站,西方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从传统的中国建筑特征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的结合(南京中山陵),到是西洋形式(后来的现代主义形式)配以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结点(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京西客站),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是 “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的被动的渐变历程。“体”和“用”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建筑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度繁荣的建筑局面。在体”和“用”的演变过程里,中国建筑师对西方建筑形式经历的是从拒绝、然后接受到初步同化的漫长过程。而这种基本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设计师眼中也仅仅是对毫无生命力的“符号”的因袭和模仿。现代的建筑师在经济的大潮下不但丢掉了我们引以自豪的传统建筑文化,又没能全面深入的了解西方建筑的思想精髓,中国的建筑理论也仅仅局限于“传统也创新”、“继承与发展”等在“东”、“西”固有形式中学习、借鉴,从根本上缺乏有思想深度的创造。

二、传承与创新

从较早思考如何和对待引进西方文化的学者提出的“本体西用”论,到当代学者所谓的“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即“西体中用”,这个思想的渐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一直没有摆脱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对先进文化、思想的抗变、渐进的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这种保守的思想观念无疑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思想禁锢的必然结果。春秋战国,诸候并起,诸子百家,学说林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先秦繁荣的、多元化思想被一把又一把的大火烧成了灰烬。从秦汉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历史就规定了中国思想的线性发展方向。中国封建社会单一的社会体制重学轻商的社会风气,“学而优则仕”使当官成文人的唯一目标。而孔孟的儒家思想是衡量“学优”与否的唯一标准。

然而从原来上积极向上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从汉代确立“独尊”到唐代韩愈“道统说”,宋代程朱理学的不断发展到明清的“八服文”“文字狱”的兴起,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愈演愈烈,中国文人在这种禁锢中也形成了线性发展,因袭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生活方式一贯的主要特点就是恪守传统和反对改革,他们建筑史最生动的证明了这一点”(M·Sulliran《中国艺术的遗产》)。中国建筑理论家提出的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这一命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这种“借古咏会”的抗变思想的反映。从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批建筑到现在的新一代建筑师在对待这一命题的立场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由早期以古典形式为主到现代建筑形式借用古典符号装饰,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演变历程中,一直存在着有关“中体西用”还有“西体中用”的争论。主导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这种“抗变”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以批判重构为主导的滚动发展建筑思想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活跃于近期建筑界的所谓海归派“新生代”的建筑,同样缺乏创新的思想和个性的理论,看似“前卫”的作品也仅仅是在西方现代建筑基础上改进,在建筑思想上缺乏原创性,这种根本精神上的缺失是这些作品一直难以立足世界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传承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