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房屋建筑为例

2012-06-04 01:30黎堃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吊脚楼鼓楼

黎堃

【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建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吊脚楼、风雨桥、鼓楼、凉亭等一些公共和乡间的住房建筑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特色。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结构,精巧的工艺,为百姓所称赞,极具民族学、建筑学以及宗教学之类的旅游价值和研究价值。建筑空间的分割组合主要是,祖宗的圣灵的神龛在的房间作为中心,向外一直延伸辐射。成员在如此的组合空间内生活,无形地凝聚在祖宗的圣灵在的堂屋,因此增强了家庭的亲和力以及团结。民族的传统宗教,于民居建筑上完美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但是自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来,这些传统的民族建筑正在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取代。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的民族传统建筑应该如何保留和发展,以及民族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新型地域建筑相结合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关键词】吊脚楼 风雨桥 鼓楼 民族传统建筑

TU2

一、 前言

自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迅速,现代化建筑蓬勃发展,百姓的经济条件一步步地改善提高。受现代化的思潮的影响,百姓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建筑正渐渐消失,民族传统建筑和现代化建筑有着巨大冲突,现代化社会发展给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个严峻挑战。民族传统建筑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十分巨大考验,人为的破坏使得民族传统建筑的和谐之美不复存在,面目全非。自治州部分村民大量使用现代的建筑施工材料对原来的建筑进行改造,甚至在古村寨里面建了很多新式的不土不洋的民居,与原来的建筑很不协调。很多钢筋混凝土房出现在村落里面,保存比较好的成片的古村寨已非常难见了。而且,寨中传统的木结构房屋保存的状况也非常差,损坏严重。[1]

现在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虽然在民族传统民居建造里面,有非常多的优秀工艺,比如雕刻的花窗等。可现在除了一些上年纪的木匠以外,很多年轻木匠已丢掉了这些技艺,这些老木匠里面,很多都是40岁以上的,年轻木匠很少想学这个手艺的。而且尽管民族传统建筑已经列入了保护的范围,但人们的保护意识却还有待提高。

二、 民族传统建筑的特点

苗族的传统建筑是吊脚楼,吊脚楼是苗乡建筑的一绝,也是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古老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吊脚楼由楼层与吊脚两部分组成,[2]楼上居住,而楼下架空,现代的建筑学家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符合生态学的建筑形式。吊脚楼傍水依山,层层叠叠而上。一般是以三间四排作为一幢,有一些除正房以外,还搭建了一到两个“偏厦”。每排一般有9根木柱,就是五柱四瓜。一般每一幢木楼有三层,顶层用来储谷,中间层住人,底层的楼脚围成圈,用来豢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中间层,一旁有木梯用来连接楼上下层,还有走廊的通道,大概1米宽。堂屋是一个迎客间,两边各间就隔为三两个小间作厨房或者卧室。房间明亮宽敞,门窗都左右对称。一些苗族人家还在两侧间布置火坑,这样冬天烧火取暖。中间堂屋前面有两扇大门,两侧都有一个窗。堂屋的前檐底下,都设有靠背的栏杆,称为“美人靠”。

而侗族村落的独特标志是鼓楼以及风雨桥。风雨桥,也被称为“花桥”,分为鼓楼式以及亭阁式两种。亭阁式的风雨桥,桥上面有秀立的亭阁,玲珑雅致。鼓楼式的风雨桥则建立在很宽的河面之上,大桥的长廊上面,好几座鼓楼式的建筑被加盖,非常壮观美丽。[3]侗寨的风雨桥,桥的全身采用杉木来直套横穿,孔眼都相接,结构非常精密,根本不需要铁钉来连结,确实独树一帜。桥廊里面还有供人凭眺歇息的长凳。侗寨村落独有的民俗的建筑物之一是鼓楼,用杉木来凿榫作衔接,顶梁的柱子拨地而起,因为采用了杠杆原理,所以层层支撑直插入天空。鼓楼象征着团结,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其附近建有风雨桥、侗戏楼以及鼓楼坪,一起构成了社会文化的活动中心,是侗寨的核心。每逢重要的事件,侗寨里面的人们都聚在这里商议。逢年过节,侗寨村民皆穿盛装,聚在这里踩堂吹笙,唱戏对歌,通宵达旦地表演,非常热闹。大部分侗寨,因为村民喜欢拦路来送客迎宾、对歌交友,就在寨尾村头建造木质的寨门。寨门的造型有很多种,或者很像凉亭牌楼,或者又像花桥长廊,将风光无限美的村寨点缀得更美妙。

而侗族建筑中又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干阑式”的楼房了。这些楼房大部分为两层或者三层,每层两间或者三间。楼下的一侧,隔离成为栏圈,用来豢养牲口,另一侧则用来堆放杂物柴草,或者放置 “米碓”。沿着侧边的“偏厦”架梯而上楼,楼的前半部分是廊,约有丈许宽,宽敞明亮,可以作为休息室或者可以进行手工劳动的地方。窗户前的檐下面,悬着一横竹竿,用来晒晾衣服。后半部分是卧室,室里面的“火塘”放置着一个铁质的“撑架”,全年不息烟火。在顶上吊了一个方形平面的木格,大概3尺宽阔,侗族语称为“昂”[ngangc],而汉语称为“火炕”,专门用来烧烤谷物。这里是家里的“祖宗”之位,同时也是炊薪、取暖、接待客人以及用餐的地方。

这些传统的民族建筑各有其特色,符合生态学,容易采光,散热,保暖。而其建筑形式见证了我国南方“巢居”和“穴居”文化系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识。

三、如何改造传统建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传统建筑是以木质结构的建筑为主。[4]但木屋却容易着火,据统计,仅在2011年间,就有了两起规模比较大的火灾,经济损失非常严重。而且,一座普通的住宅的建造就要几百根杉木,这样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当地政府在考虑这些原因和在各个村寨进行实地的考察之后,提出了自治州的统一计划,全部使用砖木相结合形式,建筑的外观依然保持着民族传统建筑的样式,而内部可以采用砖泥的结构,这样既可以保留民族特色,又能增添建筑防火的功能。现在,自治州政府在积极地进行筹划。但因为这种形式造价比较高,征地比较困难等相关问题,所以该项目的进展也很艰难。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建筑已得到了推广,而且已有了很大的收益。除此之外,从自治州的发展状况可以预测到,把民族传统建筑和商业的运作相结合,把体验民族文化作为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业化的村寨,非常符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方针,也可以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传统建筑全部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很少,很多在50、60年代被破坏。目前,随着政府以及人民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自治州正慢慢恢复这些传统建筑的构建。通过努力恢复建筑的构建,重建古村寨。旅游局可以聚集每个部门众多的资金投入民宗部门,当做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资金,用来保护民族传统建筑。[6]新农办可以投资一笔钱,进行新农村的合理建设。另外还有建设和交通部门的帮助等。通过集中各部门资金,打造民族传统村寨,使民族传统建筑有一个更加好的载体。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地域性民族传统建筑体现了它的建筑文化特色。我们尊重地域文化传统,它是我们拥有的雄厚的多元文化资源,也是我们创造新的地方风貌的源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若无法与时俱进地对民族传统建筑进行合理的保护以及开发重建,必使民族传统建筑逐渐消亡。延续地域文化的追求过程是寻求地域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的过程,是探索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的过程。通过正确理解民族传统建筑的深层底蕴,在以保护为主的同时,适当地融入现代元素。构建少数民族生态旅游村寨,加大对民族传统建筑的研究与探索,让地域文化以新的活力和魅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民族传统建筑设计风格得以更好地延续。

参考文献

[1]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

[2]胡晓东.简论黔东南苗族的支系构成及其来源[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

[3]梅军,肖金香.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生态观[J].安徽农业科学;2010.

[4]何泌章,夏代珉.从建筑看苗族美化自然的环境伦理思想[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

[5]殷滔.《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

[6]赵曼丽.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试探[D].重庆大学,200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吊脚楼鼓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山城吊脚楼
鼓楼颂
鄂西土家族空间美学初探
到肇兴侗寨看鼓楼
消解与重构:土家族吊脚楼的表征性空间与空间实践的互动性研究
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美学认知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吊脚楼“直木匠”
鼓楼:跌碎的时光声响